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读懂孩子丨孩子情绪问题里有多少承担
TUhjnbcbe - 2022/4/12 15:24:00
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第四章/孩子的情绪在说什么/

我跟随你······我为你分担。

我们家族有着未被疗愈的创伤。

/孩子情绪问题里有多少承担/这几年遇到有情绪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低龄化。调查资料显示,学前儿童以焦虑、恐惧、抑郁为主要表现的情绪问题发生率已经达到了17.66%,而青春期的孩子,这个数字更高。为什么孩子有这么多的情绪问题?很多人给过答案:学习压力大,父母管教严格……但更多时候,孩子的情绪出问题跟对家庭的爱有关。当然,承认真正的答案需要巨大的勇气,就像《皇帝的新装》中,那个勇敢地说出国王没有穿衣服的孩子。四种不同的情绪情绪有几种类别:本能情绪、替代情绪、承接的情绪及超越的情绪。本能情绪又叫原始情绪,是一种直接的情绪表达,高兴的时候笑,难过的时候哭,生气时愤怒表达,事情一过情绪立刻消失。婴儿期的小孩的情绪表达就是这样的,最直接。替代情绪指的是一种派生的情绪。比如我们常说的恼羞成怒便是这一类,原本的情绪是害羞,但用生气来替代。又比如家人过世都会有悲伤或无力感,但有的人会用愤怒或者疏离来替代。替代情绪主要是在逃避或掩盖原始情绪的表达,所以它的特征是夸大,甚至有人会闭上眼睛歇斯底里地发泄,为的是引人注意并且逃避面对原始情绪。有的孩子会有这种情况,这时候家长不要深陷其中,被孩子的情绪控制,而是要把孩子从这种情绪里引导出来。承接的情绪是心理学上的大发现,它是一种比较难觉察到却会带给我们很大影响的情绪,尤其是孩子莫名的情绪,很多都是承接而来的。在系统排列中常见的承接情绪有三种,第一种是孩子承接爸爸妈妈的情绪。比如爸爸或者妈妈压抑心中的愤怒,孩子也会感受到并承接它;如果爸爸或妈妈想要离开家,孩子心中也会产生想要离开家的感觉;如果爸爸或妈妈在潜意识中有想以死的方式离开的念头,孩子承接的情绪就会变成“爸爸/妈妈,我会跟着你一起死”,甚至是“爸爸/妈妈,我会替你去死”。有的人年轻时为了生活背井离乡,但心中充满了对故土的怀念,缺乏归属感,他们的后代子孙会莫名地对归属感有非常强的渴望。第二种是承接某些亲人的情绪。有些亲人,我们甚至素未谋面,但依然能感受到他们的情绪,并承接他们的情绪。比如我们会承接被堕胎的或早夭的兄弟姐妹的孤独感,或承接被家族排除在外的成员的情绪。第三种是承接家族系统里没有表达的情绪。当一个家族经历了某些重大事件,这种巨大的冲击会对家族成员造成巨大的不安。如果发生事件的那一代没有和解,这些情绪就会被后代承接。例如家族中有人自杀或被杀,家族成员没有消化惊恐、悲伤等情绪,若孩子承接这些情绪便会在生活中产生莫名的惊恐、悲伤或愤怒。我在系统排列中经常碰到这种情况,某个家族好几代人都有情绪问题.或者好几代人都有意外死亡的事情发生,或者好几代人都出现离婚或手足间失和的事。如果是这种情况,通常就是整个家族与人共同承接了类似的集体情绪。有时候,这种情绪不仅从家族里来,还会扩大到社会国家的系统脉络里。在我的工作坊,我经常会看到一个人如何承接家族,甚至国家、民族历史事件所造成的情绪,而最常见到的情绪就是悲伤、愤怒与恐惧。承接的情绪是在集体潜意识的层面,当它发生时,往往连当事人都觉得莫名其妙,身边的人更是感觉诧异,为什么他会有这些反应?系统排列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看见它,了解与面对它,学会放下与转化。超越的情绪是助人工作者们需要拥有的,是所有需要专注、冷静地处理事情的人需要拥有的。它是超然的,超越所有情绪之上,因此也可以说是一种没有情绪的情绪。这不是抽离,处于这种情绪当中我们仍然会感受到原始情绪的本能。它是让我们只专注于当下,回归于系统里自己的位置,以一种深层的、沉静的、觉醒的态度,观照所有事情的发生,并采取行动来支持需要帮助的人,支持那些受困于替代情绪、承接情绪的人。这是一种没有同情的爱,甚至看起来是一种冷酷的超越之爱,从这样的爱中生发出的行动更强劲有力。所有从事助人工作的人,都需要拥有这种超越的情绪。孩子的情绪在说“我跟随你……我为你分担”如果家长留心就会发现,每当家中发生大冲突的时候,孩子也会出一些状况,比如生病,在学校里跟老师同学发生矛盾,或者情绪不好、特别消沉。而在家庭气氛融洽的那段时间,孩子的身体、学习情况都会比较良好。可见,孩子对环境是非常敏感的。这是因为孩子的情绪是从系统内部承接过来的,是对父母情绪的承接,而且是最直接最强烈的。所以,父母越放松,孩子越开朗。反之,家中氛围沉闷,比如父母在冷战,孩子也会一样变得心事重重。有一个案例,19岁的男孩一直不接受自己的体型和外貌,觉得自己太胖(62.5kg),而且不够高(cm),所以天天节食减肥,他的父母为此忧心忡忡。通常一般的孩子不接受自己可能是因为父母离婚。他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完美,不够可爱,做得不够好,所以爸爸妈妈才会分开,会无意识地背负起爸爸妈妈离婚的责任。但是这个孩子的父母很恩爱,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个孩子承接了父母双方或其中某一方的情绪。我询问爸爸妈妈后发现妈妈从小是被领养的,她被亲生父母遗弃了。被遗弃的孩子会有一种想法:“会不会我太丑了?会不会我太傻了?是不是我太胖了?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你们才不要我,你们才把我送走。”这个孩子正是承担了妈妈对自己的不认可,所以才会觉得自己不够高,才会觉得62.5kg的自己太胖。只有当妈妈在内心跟自己的亲生父母和解,孩子才会好转。后来,在我的引导之下,妈妈红着眼圈对自己的妈妈说出“我爱你,妈妈,你给了我最珍贵的生命,我不再怨你了,你是我最正确的妈妈"时,孩子明显挺直了自己的胸膛,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接受自己,也愿意学习了。除了分担,有时候孩子还会用“跟随”的方式来表达对爸爸妈妈、对这个家的爱和忠诚。有一个叫玲的女孩,年纪很大了,完全没办法跟异性发展好的亲密关系。爸爸得了糖尿病,可他还一天三顿酒,玲和姐姐非常担心,可怎么劝、怎么求都没用。姐姐也离婚了,她觉得生活特别无趣。但是通过系统排列,我们看到的真相是,爸爸一直在朝向早逝的爷爷的方向,朝向死亡的方向走——爸爸在慢性自杀,所以有慢性病还不断喝酒。玲不能有男朋友,姐姐也离婚了,因为爸爸在走向死亡,作为女儿怎么还可以有自己的婚姻与幸福,可见,她和姐姐都是在用自己的不幸来阻止爸爸走向死亡。孩子对家族、对父母、对亲人有一种盲目的忠诚,而且无论年龄多大,就像玲的父亲,虽然两个女儿都已经成年,但他依然想跟随自己死去的父亲。孩子们天真地以为,只要让自己的命运跟父母的相同,就可以维系与父母间的连接,于是盲目地牺牲自己的健康、幸福,甚至生命,以此来表达对父母的忠诚。这样的爱显然是盲目的、不成熟的。孩子的莫名情绪在说“我们的家族有着未被疗愈的创伤”在经历、目睹或遭遇一些灾难或者意外后,比如美国事件、汶川大地震等,有的人在事件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就恢复了,但有的人,事情过去很久了,还是感觉惊慌、害怕,甚至会因此影响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心理学称这类症状为“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家族创伤同样会带来创伤后的压力。家族中如果经历了某些创伤,比如亲人突然离别,家人发生意外,或某人因为疾病突然死亡。这种事件对整个家族来说是一种惊吓。因为太过突然,令人不知所措,所以无法面对。这个时候,家族的生命力会因此部分冻结,对发生意外的这个人的爱也会被暂时冻结。当我们把一部分的生命力停留在某件事情上,我们就无法用全部的生命力活在当下。这时候,我们就会无意识地产生莫名的情绪,或者发生意外、疾病,甚至无意识地走向死亡。如果亲身经历这种事件的这一代成员没有正确面对这件事,这种压抑的情绪就会转变为家族里隐藏的内在能量,对后代成员产生持续的影响,甚至影响到第三代、第四代,尤其是孩子。有一位女士说她女儿才十来岁就失眠。我们一起探讨这背后的一深层系统动力,最后发现这位女士的父亲曾经在晚上突然被抓走,关了许多年。之后,整个家都陷入极度的恐慌,尤其到了晚上更需要保持一份警觉,害怕这种事再度发生。由于这种巨大的恐慌情绪困在家族里未曾疏解,所以直到下一代还是被家族成员分担着。现场,我们让这位女士重新面对这个家族创伤,深深地表达着家族未尽的恐慌情绪。隔天,她告诉我,她女儿当晚能放松睡觉了。每个人都与自己的家族系统紧密相连,并都在系统中拥有属于自己的序位。越早进入系统的人,层级越高,力量越强大,对系统的依赖越小;越晚进入系统的人,比如孩子,层级越低,力量越弱小,得到的照顾越多,对系统的依赖也越大。一旦家族创伤发生,往往家族中的孩子会心甘情愿地为父母和长辈们奉献自己。他们会毫不迟疑地用自己的健康、幸福,甚至生命来修补前人留下的未尽之事,这其中就包括没有被疏解的情绪。因此,他们虽然没有直接经历当时的事件,但他们会产生与创伤者相同的情绪或行为。曾经有一个妈妈带着她患有抑郁症的女儿来到我的工作坊。我们一起探索这个家深层的集体情绪,我看到了这个家族当中没有表达的悲伤是如何一代代传递到女儿身上的。在排列现场,我看到妈妈很小失去了自己的父亲,结婚后生下女儿不久又失去了丈夫。于是女儿承接了两代人的悲伤,怎么可能不抑郁呢?家族里深层的情绪问题,如果上一代未能解决,下一代就会承接下来。如果下一代的成员同样没有正向面对,这种情绪就会代代相传,来到孙子辈的孩子身上。爱需要成熟,也需要勇气面对家族中的创伤,面对家族中没有表达的情绪,我们要用爱来疗愈。但爱需要成熟,也需要勇气。有一个女孩,她到处流浪,在英国待几年,在新西兰待几年,但是无论去到哪里,她都没有办法下决心定居。后来我们才知道,她的这种漂泊感来自她的妈妈。她妈妈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再婚后又很快离婚。所以,她妈妈从小就在各个亲戚家里流传着长大,心中一直带着离家漂泊的悲伤。这个女孩承接了妈妈的悲伤,所以流浪到世界各地寻找归属感。潜意识中,如果父母不幸福而孩子幸福,孩子会感觉对不起父母,生怕自己和父母不一样断掉跟父母的连接。但事实上,孩子与父母的连接是以出生那一刻起就自然拥有的关系,是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改变的事实,即使口头上说断绝父母子女的关系,也无法改变这个连接的事实。当孩子明白这一点,他就会努力过自己的人生,用成熟的爱来报答父母。比如这个到处流浪的女孩,她想要结束这种宿命般的流浪,就需要有勇气来承担自己比妈妈更幸福而产生的罪恶感。作为家长,一方面我们要保持觉知,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人生比父母的人生更幸福的罪恶感,同时也要注意时时引导孩子,让他们有勇气比我们更幸福。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他有一个责任,那就是,不管家里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他都要把自己的人生过好。爱,需要尊重。孩子要尊重父母本来的样子,不能要求父母成为他希望成为的那个样子。否则,孩子就会比父母“大”,序位就错乱了。同时,孩子也要学会尊重父母的命运,尊重家族长辈们的命运,不要去做评判或拯救。如此,我们才能让隐藏的、盲目的爱,转变成为有觉知的、光明的爱。(P90-98)

未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懂孩子丨孩子情绪问题里有多少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