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故事性和论辩性兼具的文言文。内容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谏而采纳意见,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一个有自知之明,精于思考,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策士形象。也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性格特点。同时又以齐王革除弊端,改良*治的强大魄力,从侧面烘托了邹忌的治国才能。
文章有“比美”“进谏”“赏鉴”“朝齐”四个自然段。比美中的“三问”“三答”展现了“比美”的过程,“三思”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遭受蒙蔽的原因;“进谏”中的“三比”比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赏鉴”中的“三赏”“三变”演绎了齐王从善如流的魄力;“朝齐”中的四国“朝齐”亮出了“战胜于朝廷”的辉煌。文章“三叠”式的运用,彰显了结构整齐对称的间架之美。
采用类比的方式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邹忌是以自身经历来和齐王进行类比的。邹忌讽谏齐王时,先从自家“比美”的趣事侃侃而来,通过三比,顺理成章地推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的类比进谏,就不能不让齐王欣然领悟,从而接受群言,而使齐国大治了。
学习目标:
识文意:准确掌握词义,正确翻译重难点句子。
学写法:领会类比写法。
品形象:能够根据内容,准确概括邹忌和齐王形象。
一、导入设计: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是否贤明,二是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本文邹忌是如何巧妙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难词。
活动一:请把课下注释词语上移,再用序列号标化疑难词语。分类整理重点词:
一词多义:
朝服衣冠朝:名词做状语,在早晨入朝见威王朝:朝廷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相比怎么样孰视之孰:仔细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美:美丽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词类活用
1.邹忌修八尺有余(修:形容词作名词,长,这里指身高)
2.朝服衣冠(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服:(名词作动词,穿戴)
3.私我也(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4.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5.闻寡人之过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
古今异义
1.今之地方千里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地点,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今义:方位词
3.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古义:指责,劝诫今义:诽谤
5.窥镜:古义:照今义:偷偷地看
6.暮寝而自视古义:躺着而不睡今义:睡觉地方
7.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委婉地劝说今义:讽刺
三、梳理情节,理解内容
活动二:请用表格形式梳理,邹忌三问,对方三答,邹忌三思的内容。
三问:三答三思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私我
2.吾孰与徐公美?徐公何能及君也?畏我
3.吾与徐公孰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有求于我
活动三:请用表格理出邹忌三类比的内容,并画出结论的句子。
三类比
臣之妻私臣宫妇左右莫不私臣
臣之妾畏臣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臣之客有求于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结论:王之蔽甚矣
活动四:请用表格梳理威王三赏赐和三变化的内容。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时时而间进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活动五:观察上面三个表格,作者为何总用“三次”来安排情节?
三叠”式结构:民间故事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讲故事时,类似的情节反复三次,重复中有变化
适合人民大众的欣赏习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固定的程式化结构。
这种结构也为其他文学创作借用。
如《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水浒传》的“三打祝家庄”,《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红楼梦》的“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等。
本文: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
四、品读语言,感悟形象
活动六:根据课文内容,请分别用一段话概括邹忌和齐王的形象。
明确:从三问、三思可见邹忌是一位头脑冷静,善于思考的人;从三比可知他善于进谏,责任担当……从三赏可知他的明智果断。
五、总结提升,联系运用
活动七:联系生活,从不同方面谈一谈获得启示。
1.如何正确认识自己:保持清醒头脑,正确评价自己。
2.做事讲究方式方法,维护对方尊严,真心帮助他人。
3.善于听取别人建议,积极改正。
六.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
三叠式结构
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责任担当,善于纳谏
齐王:闻过则改,果断明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