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苏秦最成功的演说家,口中却没有一句实话,
TUhjnbcbe - 2022/3/6 14:28:00

六国铁了心要合力抗秦,秦惠文王一筹莫展。

自秦穆公下世后,老秦就日渐衰落,谁都瞧不起它,秦国几乎成了大家的出气筒,谁心里烦就跑去揍它一顿,权当消遣了。弱弱的老秦,为何现如此招恨,以至于六位大佬联合起来整它呢?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说来话长,原来秦国在卫鞅的指导下,炼成了神功后一下子牛起来了,老实人一旦翻身,最先想到是往往报仇,秦国前些年老被魏国欺负,现在轮到它报复了。

报仇只是借口,主要是为了河西那块地,秦国打出的旗号是“收复”失地。卫老师亲自挂帅,魏国则派出了公子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老朋友见面,卫鞅的热情着实让公子卯感动了一把。想当年,卫鞅在魏丞相公叔座手下当秘书,经常与公子卯谋面,如今古人再相逢,心中各有滋味。

公子卯,千万别误解他,他绝不是小说《大秦帝国》中的那种人。以《史记》言,卫鞅自知公子卯不是吃素的,所以设下鸿门宴,派人传话说天意安排啊,老友竟然要为敌,咱两家不必再战,各自罢兵即可,请你回来喝酒叙旧,完事咱各回各家。

公子卯信以为真,赴卫鞅营中喝酒,三杯酒下肚,卫鞅一声令下,伏兵四起,活捉公子卯,对面的魏*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秦国虎狼之师咆哮而来,魏*大败,卫鞅谈笑间收复失地,消息传开,各国大佬一脸懵逼。

自河西一战后,秦国功力大增,几乎间打遍天下而没有对手,见谁揍谁,逮谁咬谁,邻居韩、赵、魏、楚皆深受其害。不患寡而患不均,中国人历来仇富、仇强,大家都差不多就行,现在老秦一家独强,动不动还欺负人,建今天抢韩国的地盘,明天逼迫魏国割地,要不驾着战车去楚国的地盘上扫荡一番,甚至还跋山涉水,跑到遥远的燕赵之地闹事,弄得整个中原乌烟瘴气,久而久之,其他六位大佬也忧心忡忡,担心被秦国吞并。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六位大佬的烦劳与日俱增,但一直找不到对付秦国的办法,直到一个叫苏秦的人出现。

苏秦,大周朝穷困潦倒的书生,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工作,长期在社会上闲逛,连他的兄嫂、弟妹都嘲笑他不务正业。的确,不光在农耕时代,就算今天的互联网时代,一个整天转悠,四处耍嘴皮子而无有收获的人一样会遭到亲朋好友的讥讽。令人遗憾的是,苏秦并未“改邪归正”,而是继续“堕落”,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读书,还发明了最佳读书法“头悬梁锥刺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苦读一年,苏秦从《阴符》里悟出了一门学科,名曰心理学,即如何揣摩国君的心思。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闭门深造后,苏秦再次启程,他注定是一个没有是非观,价值观的人,他只追求一样东西,那就是实现理想,自我成功。至于为谁效劳,做什么事,怎么做,他都不在乎。

苏秦的第一站选择了就近的周天子,颇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味道,可周天子并不认同他,苏秦只好向西而去。

第二站来到秦国,苏秦希望像当年的卫老师一样得到重用,很遗憾,秦惠文王刚刚杀了卫老师,对于这些远道而来的说客,他不感兴趣。苏秦只好灰溜溜的离开秦国往赵地而去,而主管赵国国事的奉阳君赵成也不喜欢他,无奈之下,苏秦只得北上去了就近的燕国。

燕国,苏秦人生的第四站,他终于立住脚。他先是全方位夸耀燕国一番,地理位置好,*事实力强,经济发展稳,老百姓安居乐业,没有战争之苦,燕王如何贤明。

苏秦一个劲戴高帽子,燕文侯越听越舒坦,二人交谈甚欢,苏秦觉得火候差不多了,话题一转,燕侯可知燕国何以安宁?

燕文侯一愣,真就没法回答,说祖宗留下的底子好吧,显得自己没啥本事,坐享其成,把功劳归于自己吧,又不符合实际。还没等燕文侯开口,苏秦先说话了,燕国之所以不受战争之害,因为赵国是燕国南边的天然屏障,世人皆知,如今秦国为第一强,秦赵多次相争,彼此消耗内力,而燕国则趁此和平机会发展生产,还能在后方牵制他们。

如果秦国攻打燕国,必须穿越赵地,奔袭几千里,劳民伤财,就算攻下燕国,也不一定守得住,因为中间隔着一个实力不俗的赵国,这就是秦国不攻打燕国的原因。而赵国若要攻打燕国,百里路程,朝发夕至,燕、赵两国,互为一体,唇亡齿寒。如今,燕国对于遥远的秦国处处示好,而对于领居赵国却非常冷淡,这是下策。

燕文侯不糊涂,苏秦又善于洗脑,于是他听从苏秦的安排,出资赞助他游说列国,抱团对付秦国,这就是“合纵战略”。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合纵”是苏秦为对付秦国发明的,但对付秦国并不是苏秦的初衷,因为在此之前,他去过秦国,打算为秦国服务,只可惜那是他一厢情愿,人家不得见他。这就更加证明了苏秦不是专为某一国服务,那个国家用他,他就为谁服务,说的过分些“有奶便是娘”。

“合纵”得到燕国的认可,有了启动资金,苏秦的信心更足了。通过和燕文侯的谈话,他已经悟出了一个道理,同领导谈话,就要准确的揣摩对方的心思,先戴高帽子,然后委婉的说些改进的地方,望领导采纳。领导为了博得礼贤下士,广开言路的美名,十有八九都会认可你的方案,这也是自古以来给领导提建议的基本套路,切记开场白一定是戴高帽子,千万不可直说领导的不对,否则直接被撵出去。

苏秦离开燕国,自北向南而下,来到赵国。苏秦深知这一站的重要性,赵乃强国,赵国点头的事,韩、魏基本随其后,为此他要将忽悠术发挥到极致,幸运的是原来不喜欢他的那位国相赵成已经死了,年轻的赵肃侯继位。

面对娃子,苏秦似乎显得尤为老练,先是夸赞他的人品,说:“天下无论当官的,还是老百姓,都羡慕你的行为和作风,只可惜当年国相赵成妒忌贤能,而你又不能亲*,错失了很多机会,如今你上台了,这可是天下的福音啊,大家都知道你爱民如子,所以我才可以向你进言”。

苏秦此一番话,说的好,说的妙,听起来很舒服。赵肃侯说什么也不能拒绝苏秦接下来的谈话。

高帽子戴好后,苏秦再出两招,选择和画饼。

选择大于努力,的确,人生就在不断的选择,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个人如此,国家理当如此。苏秦偷梁换柱,告诉赵肃侯,赵国的安宁在于邦交,说白了就是交朋友。现在,燕国打算和大家交好,共同对付秦国,至于赵国选择和谁交朋友,苏秦替赵肃侯把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果赵、秦联合,秦一定削弱韩、魏;如果赵、齐联合,齐一定削弱楚、魏。不管赵国和秦、齐任何一方联合,魏、韩都会被削弱。魏弱,河西之地再陷秦手,韩弱则宜阳失手,宜阳一旦得手,上郡处于绝境,割让河外,就会使通往上郡的道路中断,韩、魏被不断蚕食,赵国也就十分危险了。

根据以上分析,苏秦提出来相应的对策是,赵国必须和韩、魏、齐、楚交朋友。大家结盟,一方有难,多方支援,相互牵制。秦国攻楚,那么齐、魏派兵相助,韩国断秦粮道,燕、赵南下支援。

如果秦国攻打韩、魏,那么楚国当截断秦国后路,齐国派兵相助韩、魏,燕、赵南下支援。

如果秦国攻打齐国,那么楚国截断秦国后路,韩、魏截其中路,燕、赵南下支援。

如果秦国攻打燕国,那么赵*守卫常山,楚国在武关断其路,齐、韩、魏、北上支援。

如果秦国攻打赵国,那么韩国出宜阳,楚国至武关,魏国驻河外,齐国渡清河,燕国南下,五国合围秦国。

“合纵”诸侯国不按照盟约办事,剩下的五国联合起来讨伐它,六国横纵抗秦,秦国必不敢出函谷关。

秦苏替赵肃侯抉择完毕,立即给他画饼。合纵抗秦的关键在于赵国,抗秦胜利后,赵国霸业可成,燕国的犬马、齐国的鱼盐,楚国的佳果,韩、魏的土地,都得呈现在您的面前,到那时候何愁霸业不成呢?

赵肃侯明知苏秦的话有水分,但总的来说,“合纵”于赵国是好事,赵肃侯终于点头了。

苏秦在赵国编著“合纵”,赵肃侯亲书“前言”。大法已成,赵肃侯资助苏秦真金白银,以启动游说经费,往下一站韩国而去。

韩国弱小,老被秦国欺负,土地都割让的差不多了。正愁没个对策呢,正好苏秦来了。尽管韩国弱,但苏秦仍然不忘夸赞对方一番,把对方说舒服了,苏秦才搬出“合纵大法”,韩宣王一过目,心里发痒,加上苏秦一句“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相激,韩宣侯按剑仰天叹息曰:“寡人虽不肖,必不能事秦。今主君诏以赵王之教,敬奉社稷以从。”

韩宣王言罢,在“合纵战略”上签字。自此大法上已有三个人签字,赵肃侯、韩宣王、燕文侯(苏秦代签)。

苏秦启程,韩宣王金银车马相赠,他继续游说。

苏秦越来越自信,他已经摸准了国君的心思。的确,强秦是大家共同的敌人,限制秦国以自保是大家的公论,加之成熟的“合纵战略”,已有三个国国家认可,另外三个呢?

苏秦按部就班,轻车熟路,玩转老三样,戴高帽子,分析局势,画饼。魏襄王、楚威王,齐宣王见其他国君在“合纵战略”上签字,听完苏秦的高谈阔论后,大笔一挥,紧随其后。

至此“合纵战略”已成,苏秦佩六国相印,赵肃侯其封为武安君,致书于秦。秦惠文王观书后默然不语,从那以后,“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老实实地当起了缩头乌龟。

十五年,不长不短,但秦国憋的实在慌,窝在关内太憋屈,秦老西一边修炼,一边寻找机会,直到另一个人的出现,秦国才迎来转机,他就是张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秦最成功的演说家,口中却没有一句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