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曾国藩一个家庭的兴败看三个地方
TUhjnbcbe - 2022/3/6 14:28: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家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曾国藩说看一个家庭的兴败只看三个地方:

第一看:看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

第二看: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

第三看: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

畅游史海,可以看到“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探寻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曾国藩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曾国藩的四条遗嘱:

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

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以行善除恶,这是自己的表现。内心是不是自欺,别人无从知道。

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天,下无疚于心,所谓养心一定要清心寡欲。所以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对天地,和*神对质,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

人假如没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对天地便神色泰然,这样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这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药方,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

在内专一纯净,在外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工夫;出门如同看见贵宾,对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样崇敬,这是敬的气象;自我修养以让百姓平安,忠实恭顺而使天下太平,这是敬的效验。

聪明智慧,都是从这些敬中产生的。庄重宁静则一天比一天强,安闲敬纵则越来越懒惰,都是自然的征兆验效。

如果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么身体的强健,还有什么令人怀疑的呢?

三是追求仁爱则人高兴。

读书学习,粗浅地知道了大义所在,就有使后知后觉的人觉悟起来的责任。

孔子教育人,莫大于求仁,而其中最要紧的,莫过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这几句话。

人有谁不愿意自立自达,如果能够使人自立自达,就可以和万物争辉了。人有不高高兴兴地归附的吗?

四是参加劳动则*神也敬重。

如果一个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饮食,与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当,则看到的人会赞同他,*神也会加以称许,认为他是自食其力的人。

倘若农夫织妇终年勤劳,才能收获数担粮食数尺布,而富贵人家终日安逸享乐,不做一事,却每餐必是美味佳肴,穿必锦衣绣袍,高枕而眠,一呼百应,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神也是不赞同的。

这样怎么能长久呢?古代的圣君贤相,无时无刻不以勤劳自勉,为自己打算,则必须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在困境中奋力前行,殚心竭虑,而后可以增加智慧增长见识。

曾国藩的遗嘱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其子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钻研数学;孙子曾广钧中进士后,终老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曾氏后代子孙没有一个加入到行伍之列,甚至也极少有人出仕。

曾家后裔恪遵先祖遗言,远离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界、*界,洁身自好,大隐于世,实现了曾氏"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倘若曾国藩九泉有知,也定会捻须颔首微笑的。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扫码收听五更叔叔《趣解论语》

《论语》到底有多重要

快乐学习,日有所进

没有德做基础,口才越好越可怕

经常反思自己

治国,可不能乱来

弟子规的根在这里

孝顺父母,热爱祖国

有些道理,在书本之外

有了过错,不要怕改正

和为贵

讲诚信,也是有条件的

物质不是最重要的

不论贫穷富贵,都要做好自己

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有德的国君像北极星

《诗经》的思想很纯正

治理国家靠什么

你的层次应配得上你的年龄

孝,在于敬,不在于养

如何了解一个人

温故而知新

君子不搞小圈子

勤学习,善思考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人选对了,事就做对了

人要讲信用

该出手时就出手

各安其所,各守本分

没有“仁”,一切都无从谈起

祭祀要诚

有些评论,你可以置之不理

尽善尽美是怎样的境界

孔子看不起这样的人

我的环境我做主

君子和仁德相伴分分秒秒

啥样的人做出啥样的事

知道了一个道理,为什么要去死呢?

有些事,比吃穿更重要

努力做好自己,老天自有安排

每个人都是我们的镜子

劝父母,是门技术活儿

漂泊不定的孩子,你考虑过父母的感受吗?

孔子生气了

不懂装懂的人是可笑的

学习子产好榜样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做一个内心富足的人

做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

把读书当乐趣的人是无敌的

智者和仁者有着怎样的境界?

学习,要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喜欢分享or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曾国藩一个家庭的兴败看三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