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①到洛②。时李元礼③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④,诣⑤门者皆俊才清称⑥及中表亲戚⑦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⑧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⑨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⑩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wěi)后至,人以其语(yǔ)语?(yù)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jí)。
①父:名宙,曾为泰山都尉。
②洛:洛阳,东汉都城。
③李元礼:李膺,东汉名士,出身望族的著名学者、*治家。
④司隶校尉:官名,督察三辅、三河、弘农七郡,治洛阳。
⑤诣:到。
⑥俊才清称:杰出之士有高雅的名望者。
⑦中表亲戚:泛指内外亲戚。
⑧既:已经。
⑨仆:谦称自己。
⑩先君仲尼:祖先仲尼。仲尼,孔子。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孙,故称。
?伯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师资之尊: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故老子是孔子的老师。
?奕世:累世,一代接一代。
?通好:通家之好,指世代交谊深厚,如同一家。
?太中大夫:官名,主管议论*事。
?语:作动词,告诉。
?了了:聪明伶俐,明白事理。
?踧踖:局促不安的样子。
01
孔融简介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这里的“法”,是现行的习惯、规矩,即尊敬长辈、尊敬兄长的规矩。家人所惊讶的,是年仅四岁的孩子便知道了习惯和规矩。故事体现了孔融自幼聪明懂事。)
孔融少时成名,几次辞谢了州郡的辟举,于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后汉书·孔融传》),开始步入仕途。中平初(年),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年),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巾*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东汉郡国名,治所在今山东昌乐西)为相,因颇有*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兴平二年(年),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年),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孔融先后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这时曹操专权,他与曹操*治上颇有分歧,每多乖忤,终于在建安十三年(年)被曹操所杀。
孔融和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六人被合称“建安七子”。有《孔北海集》。
02
李元礼简介
李元礼,名膺,字元礼,东汉颖川襄城(今属河南)人。出仕之初举孝廉,后历任青州等地太守、乌桓校尉、徵度辽将*、河南尹。在《世说新语》里,直接记载李元礼言行的,共有5条,分布在《德行》《言语》《赏誉》《品藻》四门里。总观这五条记载,对李元礼的评价都非常高。
《赏誉》之二就评论:“世目李元礼‘谡谡如劲松下风’”。
他被太学生标榜为“八俊”之第一,在世人心目里有着很高的地位。
李元礼为官期间,和陈蕃同样反对宦官专擅,纠劾奸佞,号称“天下楷模李元礼”。
03
古人的常用谦称
古代君主自称孤、朕、寡人、不谷。一般人自称臣、仆、愚、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等。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
04
孔子问礼于老子
前两次,孔子主要就“礼”的问题向老子求教。一次发生在公元前年,孔子年方十七,正是翩翩少年,随老子助葬于鲁地巷*,这是孔子第一次见老子,并就丧礼向老子请教。老子的渊博和孔子的好学都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次发生在八年之后,即公元前年,周王室发生王子朝之乱之前,时年25岁的孔子适周专门就周礼再次求教于老子。第三次,老子与孔子就施行何种*治进行论辩。第四次,孔子主要向老子求教天道。
思考问题
1.孔文举用了什么方法反驳陈韪?你还知道类似的故事吗?
2.你认为陈韪所说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有道理吗?如果站在陈韪的角度,你如何评价孔文举的言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