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发展,新一代年轻个体逐步成长,但也随之带来一些新的社会心理问题,“空心病”就是近些年发现的需要青少年群体值得警惕的问题。
“空心病”是什么?
“空心病”是由于价值观缺陷所导致的心理障碍,由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年11月正式提出。他在对北大一年级新生中进行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调查统计,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他们在外人眼中都算是实打实的高考“赢家”,但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他们认为现在的生活只是按照他人的剧本和期望在进行,极端的人会选择“放弃”自己,这一现象愈发引起社会重视。
“空心病”有哪些现象?
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感觉生活没有“盼头”。
从症状上分析它可能符合抑郁症诊断特点,主要有疲惫、孤独、情绪差等状况,伴随着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
部分有较为强烈的自杀“意念”,这种自杀意念并不是因为现实中的困难、痛苦和挫折,而是“空心病”人群自身不知道自己活着的价值,点结束“无意义”的生活也是一种选择,所以他们倾向于不用那么痛苦和惨烈的方式来结束自己,比如烧炭、自缢、服药。
通常他们人际关系良好,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需要维系在他人眼里良好的自我形象,似乎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别人而做的。
“空心病”典型现象持续时间比较久,出现这样的问题不是简短时间内造成的,可能从初中、高中,甚至更早就开始有这样的迷茫。
“空心病”医院检查,基本上容易判定为符合抑郁症的症状表现,但服用抑郁症的药物治疗完全无效,传统心理咨询部分方法收效甚微。
“空心病”的形成原因?
“空心病”产生多是青少年,往往他们从小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赞许,他们很多人不清楚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具体有以下几种原因。
1
学生时代成功评价标准的单一。中国基础教育长期的唯分数论、功利主义,用单一分数标准评价学生,这让学生面临很大的学业压力、升学压力,成为了“学习机器”。
2
学习内容的单一性和机械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放在学业学习上,个性和兴趣得不到充分发展,产生厌学、倦怠等典型情绪,即使完成高中学业大学也表现出逆反状态,不愿意学习。
3
生活内容的单调性与社会教育脱节。学生虽然生活在社会中,但对社会上的各种事情接触较少,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长时间的单一性学习及缺乏社会教育,容易造成人格和身心缺陷。
4
理想与现实差距的迷茫感。新生往往带着梦想进大学的,但进入校园后,部分学生高考后认为就算完成他人布置的“任务”,对学习厌倦心理不断滋生及蔓延,表现出对学习的无趣性,大学自由的空间也让部分学生缺少新的指引,产生人生方向迷茫和自我意义感缺失,继而产生其他衍生问题。
所以“空心病”的核心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即必须要回到一个非常“哲学化”的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空心病”的简单建议!
父母应加强儿童社会知识教育、挫折教育等,学会正确的教育方式及教育理念,从小培养儿童独立的人格,输入正确的价值观念,做好陪伴性成长,建立适宜的家庭规则。
引导儿童从小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运动、乐器、读书、学习历史等等,有意义的兴趣爱好是预防“空心病”产生的重要因素。
加强亲子之间的良性沟通,例如家庭吃饭时间、庆祝生日、家庭外出游玩等,家庭和睦、幸福生活从而给子女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
需要时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特别是家庭整体式的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博弈、价值观念输入、家庭治疗模式等方法,从内心根本上找到自我价值感,让子女看到自己本身的“价值集”。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担当志愿者,去贫困地区、养老院、困难家庭提供支持,了解社会不同生活,拓展自己已有的世界观,丰富情感体验,获得新的价值感受。
相信随着教育的现代化改革,随着不同主体心理服务系统、体系、网络的构建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日趋成熟,也会从社会保障角度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