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高考语文文言实词巧记之四
TUhjnbcbe - 2021/9/26 17:47:00
北京主治皮炎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9278759.html
23.复(1)动词①恢复。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②回答。如: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③返回。如:昭王南征而不复。《齐桓公伐楚》(2)形容词①夹层的,双层的。如: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孔雀东南飞 并序》②繁复,重复。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3)副词,再,又。如: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复”的本义是“回来”“返回”。故又引申为“回复”(话回来)“报复”(行为的回来)“还原”(返回不就是回到原处?)。虚化为副词即为“再、又”。 周而复始 髀肉复生故态复萌 无以复加 无往不复万劫不复24.负(1)动词①以背载物。如: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②担负,担当。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凭借,仗恃。如: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辜负,对不起。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背弃,违背。如: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⑥蒙受,遭受。如: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冤》(2)名词,失败。如: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 “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抽象表达为“承担”(如“负债”);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依仗、凭借”。古代“败”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败”义,“失败”了当然“对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忘恩负义 忍辱负重负荆请罪 负屈含冤 负隅顽抗 久负盛名25.盖读音一:ɡài(1)名词①车盖。如: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②器物的盖子。如: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张衡传》(2)动词①遮盖,掩盖。如: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并序》②超出,胜过。如: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3)副词①表肯定判断,原来是。如: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②表推测判断,大概。如: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4)连词,因为,由于。如: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读音二:hé疑问代词,通“盍”,何,怎么。如: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盖”原为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或遮蔽身体,引申出一般的器物的“盖子”和“车盖”。作动词时即为“遮蔽、掩盖”之义。把别人“盖”住,自然就是“胜过、超过”别人。 盖世奇功 盖棺论定官盖如云 欲盖弥彰26.故(1)名词①缘故,原因。如: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②事故,变故。如: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报刘一丈书》③旧交,老朋友。如: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2)形容词①旧有的,原来的。如: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 赤壁怀古》②衰老。如:弟走从*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3)副词①故意,特意。如: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②过去,从前。如: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③仍然,依旧,还是。如: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 并序》(4)连词,所以。如:故木受绳则直。《荀子·劝学》 “故”有两个基本义:一为“缘故”;二为“旧的”。由“缘故”虚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是无缘无故)等义。由“旧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时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义。由“衰老”进一步引申出“死亡”之义。 一见如故 明知故犯故步自封 故弄玄虚革故鼎新 欲擒故纵27.固(1)名词,险要的地势。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2)动词①巩固,安定。如: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②坚守,安守。如:秦数败赵*,赵*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3)形容词①固执,顽固。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②坚决,坚持。如: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4)副词①本来,原来。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②的确,确实。如:固不如也。《鸿门宴》③表让步,固然。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固”本义指“城墙坚固”。城墙坚固自然就能“坚持”不败,进一步引申出“顽固”之义。“坚固”有难以改变一直这样的内涵,故又虚化成副词“本来、原来、当然”等义。 固若金汤 君子固穷根深蒂固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28.顾(1)动词①回头,回头看。如: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看望,拜访。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③顾虑,考虑。如:大行不顾细谨。《鸿门宴》(2)副词①表轻微转折,只,只是。如: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刺秦王》②反而,却。如: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县如此。《汉书·贾谊传》 “顾”基本义为“照顾”,由“照顾”可以引申出“顾念、顾惜”“回头看”等义。 顾此失彼 顾名思义顾盼生姿 顾全大局 顾影自怜 顾左右而言他29.归①女子出嫁。如: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②返回。如: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归还。如: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归到一处,归为一类。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归”的基本义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个家,故有“回家”“回国”之义,也即“归附、附属”于夫家了。出嫁含有把女儿送给别人之义,故又借作“馈”字而有“赠送”之义。 之子于归 归心似箭返璞归真 殊途同归 物归原主 解甲归田30.国①诸侯国。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②国都,京城。如: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③国事,国家。如: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古代的“国”本义是“国都、首都”的意思。“国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国家”的意义,并成为后来的主要意义。 安邦定国 国破家亡国泰民安 经国之才 倾国倾城 共商国是31.过(1)动词①走过,经过。如: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②到,来到。如:一日,大母过余曰。《项脊轩志》③犯有过错。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④责备。如: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2)名词,过失,过错。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过”的本义是“走过、经过”。“走过”别人自然就是“超过”了别人,做事“超过”太多会变成“过分”,物极必反,事情做得“过分”容易出现“过错”,出错当然就会被“责备”。 过犹不及 闻过则喜过江之鲫 白驹过隙 雁过拔毛32.何读音一:hé(1)代词①什么。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哪里,什么地方。如: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2)副词①多么。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②怎么。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读音二:hè动词,背,扛。如:尔牧来思,何蓑何笠。《诗经·无羊》“何”本义为“负戈而行”,故有“负荷”之义,是“荷”的初文。古人看见荷戈而行的士兵,第一个念头就是“他们往何处去?去干什么?”所以又用作疑问代词“什么”,进一步引申出表示程度的副词“多么”之义。 何去何从 何罪之有何足挂齿 相煎何太急33.恨(1)名词,遗憾。如: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2)动词,感到遗憾,后悔。如: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3)复合词恨恨:惆怅,悲伤。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孔雀东南飞 并序》 “恨”的本义是“感到遗憾”,程度加深即可引申出“怨恨、怀恨”之义。 相见恨晚 吞声饮恨一失足成千古恨34.胡(1)名词,古代泛指西部和北部的各少数民族,秦汉时多指匈奴。如: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2)代词,为什么,怎么。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 并序》 “胡”,原指“兽颈下垂的肉”(月,即“肉”),匈奴等一带少数民族多吃兽肉,故又称匈奴、西北各民族为“胡”。后又借为疑问代词“什么,为什么”。 胡服骑射 胡言乱语35.患(1)名词①忧患,祸害。如: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伶官传序》②担心,忧虑。如: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六国论》(2)动词担心,忧虑。如: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患”的本义是“担心、发愁”(患,由“串”和“心”组成,一串串的“心”,说明心事重重,自然是有发愁的事),引申出“忧患、麻烦”。患得患失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内忧外患 患难之交 防患未然 采薪之患36.或(1)代词,有的人(或事物)。如: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2)副词①也许,或许。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②有时。如: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3)连词,如果,假如。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或”有两个基本义:一为“有人,有的人”;二为“或许,也许”。由“有的人”引申出表示只有一部分的“有的”意义。 多言或中 智者千虑,或有一失37.疾(1)名词毛病,缺点。如:必为有窃疾矣。《公输》(2)形容词①急速,快捷。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②强,猛烈。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③锐利。如: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 “疾”甲骨文字形,像一个人腋下中箭之形,故本义为“中箭受伤”(此义消失)。后引申为一般的疾病;疾病自然会使人“痛苦”,因而令人“痛恨、厌恶”。由于弓箭速度很快,故“疾”又引申出“快速、急速”之义。疾恶如仇 积劳成疾大声疾呼 痛心疾首 疾首蹙额 眼疾手快38.及(1)动词①到,到达。如: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②比得上。如:其贤不及孔子。《师说》(2)连词表并列,和,与。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及”的本义是“赶上”。由此引申出“比得上”“达到”等义;由“达到”引申出“趁着(那个时候)”“涉及”等义;再虚化为连词“与”。 望尘莫及 触手可及鞭长莫及 爱屋及乌 迫不及待39.即(1)动词①就,靠近。如: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②登上(帝位)。如: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苏武传》(2)副词①表时间的相连,相当于“立即”“就”“就要”。如: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②加强肯定作用,相当于“就是”。如: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3)介词表时间、地点,相当于“当”“就在”。如: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即”的本义是“走近、靠近”(甲骨文字形是“俯身就食”之形)。故引申为“立即、马上、就”等义。“走近”高处就是“登上”之义了。 可望不可即 即若即离 即事穷理 稍纵即逝 一拍即合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40.既(1)动词完了,尽。如: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进学解》(2)副词①表时间的过去或动作的完成,已经,……以后。如: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②表时间或行为承接,“不久”“一会儿”“后来”,有时“既而”连用。如: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祭十二郎文》③表范围,“全”“都”。如:肴核既尽,杯盘狼籍。《赤壁赋》(3)连词既然。如: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既”的本义是“尽、完”。由此引申出“已经、既然”“全”等义。 一如既往 既来之,则安之 既往不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考语文文言实词巧记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