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大婚从步骤和形式上与民间相类,分以下几个步骤:
纳彩礼皇太后与近支王公选定某女为皇后以后,皇室要向皇后娘家送订婚彩礼,这一个步骤叫“纳彩”。在这个阶段必须同时封后。先由翰林院备好册文,礼部依册文造好金册、金宝,并备办马匹、甲胄、布帛等礼物。届时鸿胪寺在太和殿正中设节案,备好礼品,有关人等站班肃立。吉刻一到,迎亲的正副使臣行三跪九叩礼,在丹陛上跪听宣旨:“皇帝钦奉皇太后懿旨,纳某氏某女为后,命卿等持节行礼纳彩。”宣毕,大学士进太和殿取节,交正副使。正副使持节率迎亲仪仗出太和中门径往皇后宅第。皇后家设节案迎奉迎亲仪仗。摆好纳彩礼品后,在大厅中门外跪听宣旨,皇后父亲率合族子弟朝皇宫方向行三跪九叩礼。纳彩礼成,正副使取节回宫复命。纳彩礼后,皇宫设宴命公主、大臣命妇宴请皇后之母,外廷命大臣设宴招待皇后之父。
大征礼皇室备大婚礼物,派使臣送到皇后家,叫大征礼。大征礼中包括马20匹、*金两、白银万两、缎千尺以及大量金银器皿。
册立奉迎礼前一日皇帝遣官到天坛、地坛、太庙,告祀天、地、祖宗。当日宫内布置一新,红毡铺御路,贴门神、对联,挂红灯、彩绸。銮仪卫陈设法驾卤簿、中和韶乐、丹陛大乐,太和殿内设节案、册案、宝案。太和门外阶下工部设龙亭。銮仪卫设皇后凤舆,凤舆内摆放金如意一柄。从太和门到午门陈皇后仪驾、皇后冠服。官员、命妇、太监朝服、彩服以待。钦天监报:吉时到,奉迎礼开始。皇帝出宫先到慈宁宫向皇太后行礼,而后赴太和殿升座。中和韶乐奏“叶平之章”,钟鼓齐鸣,三鸣鞭,丹陛大乐奏“普平之章”,迎亲正副使上丹陛北跪听宣旨。宣旨毕,大学士入殿捧节授正使。正使持节捧册宝由中门出,置册宝于龙亭内。三鸣鞭,皇帝起座还宫。正副使持节率迎亲仪仗出太和门,经大清门径赴皇后宅第。皇后家,在家设节案、册案、宝案以迎。皇后父率全家跪接迎亲队伍。内务府官员接皇后冠服给内监,内监转交女官呈皇后。皇后立时穿戴,听宣旨毕行礼后,待吉时入宫。
不论皇后府邸位于京城何处,迎亲队伍必须经大清门进宫。奉迎队伍至外金水桥,正副使及官员人等下马,至午门,门楼上金鼓齐鸣,仪驾止行。皇后凤舆随九凤曲柄盖穿午门正门,至太和门。皇后在何处降舆各有不同,顺治、康熙皇后在太和殿阶下,同治皇后在乾清宫阶下,光绪皇后在乾清宫阶下。此时礼部官员捧册宝置交泰殿左右案上,皇后随命妇进交泰殿,稍息,皇后乘八抬孔雀顶轿进坤宁宫等候。
合卺礼帝后合卺礼在坤宁宫东暖阁举行。坤宁宫东暖阁是临时洞房,室内北边为喜床,和一对宝座,南边窗前为一通炕,室内布置喜兴红火。坤宁宫内西墙悬供祖宗神牌,称之为“祖宗照佑子孙多”,有香火不绝、多子多福的意思。正对的洞房大门上贴大红喜字,不准贴门神,有不能用门神拒绝祖宗护佑的含义。
皇后进坤宁宫后,有命妇为她梳洗打扮更衣。合卺礼开始的时候,皇帝穿礼服乘人抬孔雀顶轿到坤宁宫,进东暖阁左边宝座升座,皇后居右,相对举行合卺宴,宴席间,皇帝、皇后饮交杯酒。洞房外结发侍卫唱“交祝歌”,房内有命妇、福晋四人伺候合卺宴。宴毕,命妇退出。日后,皇帝、皇后到皇太后处行礼;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朝庆贺礼;皇帝在太和殿赐宴招待皇后父亲及亲族;皇太后在慈宁宫宴请皇后母亲及亲族;最重要的是皇帝要颁布诏书宣示天下,皇帝的大婚礼才告结束。
帝后在坤宁宫举行大婚礼后,会在这里住到对月(1个月)或6天,其后,皇后便分宫住进东西六宫中某宫内。分宫以后如遇大的节庆,皇后仍在坤宁宫东暖阁休息,所以坤宁宫外悬挂的说明上有“皇后休息处”的字样。至于妃嫔入宫则用“九瞿金凤顶大仪车”迎接,进宫走的是紫禁城后门神武门、顺贞门,而后直接抬到某寝宫入洞房,后妃嫡庶之分甚严。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性格率直刚烈,一向与慈禧不谐。同治死,因一句“我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暗讽慈禧只是个偏房,激怒了慈禧。阿鲁特氏终因不堪慈禧的压力,愤而吞金自杀,遂成千古罕见的皇后殉帝的惨剧。
2、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中国古代历史中君主的称谓在不同的时期各有不同。在古代文献中,原始氏族部落的首领有“三皇五帝”的叫法。“皇”的本义是君主,“帝”则指天神。一般说法,“三皇”指的是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帝有熊氏;“五帝”指的是帝少昊、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资治通鉴?三皇纪?五帝纪》)。伟大的中华文明就发端于神秘朦胧的“三皇五帝”时期。
王
“三皇五帝”之后的夏、商、周三朝君主在位时皆称“王”。甲骨文中最初王字作“大一”形,到了商代第25位王祖甲时,因以冠冕示王位之尊崇,甲骨文中王字上又加了一横,写作“天一”。周武王灭商后建立了周王朝,周王又称“周天子”。周朝实行分封制。裂土封国71位诸侯.这些诸侯各以所封爵位称公,称侯,称伯等。所封诸侯中周王同族姬姓53国,姜姓12国,其他姻亲、功臣数国。春秋末期,周室衰微,列国并峙,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进入战国时期,诸侯坐大,乃至战国七雄时,各国君主皆称王。
皇帝
公元前年,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在推行各项改革的同时,秦始皇认为“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自此王的称呼也改变了,《资治通鉴?秦纪》中记述这一变革时认为:①秦始皇自以为功德高于三皇五帝,所以从此君主称之为皇帝。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对百官的命令,今后称之为“制”,对百姓万民的命令,今后称之为“诏”,皇帝自称为“朕”。“朕”本义原为“我”、“我的”,并无贵贱之分,自此为皇帝专用。③为维护皇权的延续,秦始皇称“始皇帝”,以后继承者按顺序称“二世”、“三世”,幻想至于万世。“乃今皇帝!一家天下”,永为天下主宰。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都被称为皇帝。
万岁
皇帝被专称为“万岁”始于西汉。西汉初年,礼制未备,无君臣礼。刘邦在马上得天下,每每上朝都露出草莽本色。朝堂上的文武大臣、功臣名将也是歌呼叫骂、拔剑击柱,毫无规矩。大臣叔孙通为此制定了一套礼仪制度,以维护天子的尊严。从此“自诸侯王以下莫不震恐、肃静”,“山呼万岁”。刘邦这才体会到做天子的滋味,感慨道:“吾今日知皇帝之为贵也。”从此“万岁”也专指皇帝。
陛下
我国古代人们的观念中,皇帝的身份被神圣化,认为君主是天帝的代表,所以也称之为“天子”。另外,“上”、“圣上”、“皇上”、“陛下”、“今上”等,也是对皇帝的尊称。其中,“陛下”一说的“陛”,指的是宫殿的台阶,陛下指的是阶下的近臣、侍卫。这一称呼与皇帝的关系,东汉蔡邕有一个解释“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陛下者而言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也如之。”也就是说,臣子有事不能直呼君主,必须让阶下的近侍转达。这种“因卑达尊”的吁请,后来演化成了对君主的一种尊称。
皇帝自称除了“朕”以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孤”、“寡人”、“余一人”等说法。
3、皇室宗亲都有哪些称谓?太上皇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秦始皇曾追尊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太上皇是他当皇帝以后对已去世的父亲的尊称。汉代以后,太上皇则专用于皇帝的生父,凡传位给太子以后都会被尊为太上皇。清高宗弘历传位给清仁宗琰后,又做了四年太上皇。
太后古时君王、诸侯的母亲称太后。秦汉以后,专称皇帝的母亲为皇太后。清代有圣母、母后的说法。
太皇太后对皇帝祖母的称谓。
太妃对皇帝父亲的妃嫔的称呼,又称之为皇太妃。
皇后对皇帝正宫的称谓。这一称呼始于秦始皇称帝以后,此后历朝沿用。
妃对皇帝的妾称妃;对太子、诸王正妻也称妃。这一称呼始于周朝,后逐渐有皇贵妃、贵妃、妃的等级区别。
太子皇帝的法定继承人称太子,又叫皇太子。周朝时嫡长子称太子,秦汉以后专指皇帝的继承人。
阿哥清代皇帝的儿子们统称阿哥,以年龄顺序称大阿哥、二阿哥等。成年后封爵分府的阿哥,除皇族亲长外,内外臣工只能称其爵位,不得再以阿哥相称。
公主皇帝的女儿称公主。春秋前称王姬,战国后称公主。历朝公主都有相应的爵禄,拥有官属、舆服、仪仗等待遇。
长公主皇帝姐妹的称谓,始于汉朝,多为兄弟继位后封给姐妹的身份。
大长公主皇帝姑姑的称谓,始于汉朝。
驸马原为官名,汉武帝时设驸马都尉专掌皇帝车马。因位处御前,故多以宗室、外戚子孙担任。三国时,曹魏的何晏以及晋国的杜预、王济等,都在娶了公主后授官驸马都尉,简称驸马,以后成了皇帝女婿的专称。
额驸清朝时皇帝的女婿称额驸。额驸以公主封号有固伦额驸及和硕额驸的区别。固伦额驸的爵位相当于固山贝子,和硕额驸的爵位与镇国公同。
固伦公主清朝时,封皇后的女儿为固伦公主,长公主也封此爵位。固伦公主爵位与亲王相同。“固伦”为满语“国家”的意思。
和硕公主清朝皇帝妃嫔所生女儿封和硕公主,其爵位与郡王相同。“和硕”是满语“地区”的意思。
福晋清朝时,亲王、郡王及亲王世子的嫡妻均称福晋,侧室称侧福晋。亲王可有侧福晋4人,世子、郡王可有侧福晋2人。“福晋”是满语“妻子”的意思。
郡主唐朝时,封太子之女为郡主。宋朝,以宗室之女为郡主。明清时,均以亲王之女为郡主。
县主唐朝时,亲王女封县主。明清时,郡王女封县主。
郡君宋朝以前是命妇的封号。明朝以宗室女为郡君。清朝时贝勒之女、亲王侧室之女封郡君。
县君宋朝以前,是命妇的封号。明清时,以贝子女封县君。
乡君清朝时,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之女封乡君。
文章转自网络,侵权请告知,第一时间删除
小圈直播间,各地大咖实战经验讲解
分分钟钟让你成为带团高手
精彩不容错过!!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直播间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