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小王子》电影版,然后我又把圣埃克苏佩的原著翻出来温习了一遍。小王子驯养了一只等爱的狐狸,两人对于仪式感的理解颇为触动人心。
小王子在驯养狐狸后的第二天又去看望它。
“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狐狸说,“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大多时候,生活的确是平淡无奇又匆匆忙忙,仪式感早就被人们轻易抛诸脑后。每晚下班回家,从冰箱里随便翻出点食物就凑合着一顿晚饭;忙着给孩子泡奶粉换尿布,早就没了心思过什么纪念日;房间里到处是随意乱丢的衣物,周末宅在家里连头发也懒得洗……生活被过成了一潭死水,我们还不停抱怨它的无聊无趣。
而仪式感对于生活的意义就在于,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里看似无趣的事情,不管别人如何,一本正经认认真真地把事情做好,才能真真正正发现生活的乐趣。就像一位智者说的,你千万别想在麦当劳旁边的十字路口找到上帝。是啊,一个敷衍了事、平淡无趣的态度怎么能期待拥有一个趣意盎然的生活呢。
有一回,我跟着小姨和我小侄女去听一场小型音乐会,出发前小姨硬是要求我换上正式的小礼服,我笑她小题大做。小姨有点生气地说,“你能不能给我认真点,有点仪式感,就你这个穿破牛仔的态度能好好听一场音乐会吗?”等到音乐会中途,我才发现小姨的话没错。我附近好几个着装随意的孩子已经开始东倒西歪、窃窃私语甚至小打小闹了。而那些和我小侄女一样穿着礼服的孩子却正襟危坐,投入认真地欣赏,和身边同样盛装出席的父母一样神采奕奕。
你看,生活本身就摆在那里,它呈现出什么样,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心态。仪式感能唤醒我们对于内心的尊重,因而也能去尊重生活。因为一场仪式,很多时候是给自己一个契机去迎接一个全新的开始,或是郑重告知自己正式与一段过去决裂。
去年夏天给一位新婚闺蜜当伴娘,前前后后帮着张罗了好多事宜,深感准备一场婚礼的操劳。仅仅是婚纱的挑选就涉及到面料的好坏、腰线的差别、样式的设计,反复试穿、修改与定做。而伴娘服的确定,需要挑几位伴娘都有空的时间一同试穿。还有请柬的设计、教堂的确定、婚宴的试吃、蛋糕、乐队、摆花等等,都要在下班时间和周末一一操心,简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然而在婚礼当天,当我看着闺蜜伴随音乐款款走进教堂,由父亲托付给丈夫,在教堂中央彼此宣誓、交换戒指的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之前所有为仪式的付出都是必要的都是值得的。人们需要仪式感来表达内心的庄重与情感。你身着婚纱,许下誓言,交换戒指,在觥筹交错里切下幸福的蛋糕。在这一场盛大的仪式里,在这一场浮躁的喧闹里,你的内心反倒尤为沉静,你比任何时候都清楚,在盛大的喧嚣以后你的人生将与过往截然不同,这一刻是与过去的认真告别,也是许自己一个充满希冀的开始。
我们之所以需要婚礼、毕业旅行、散伙饭等等仪式,就是需要仪式感来给自己未来的开始赋予新的意义,或者让自己和过去做一个正式的告别。其实我们都知道明天早上醒来一切还是一样,上班高峰的地铁还是会拥挤不堪,早点摊的味道还是那样一成不变,孩子还是会在夜里哭闹,工作和作业还是会摞成一堆。只是我们需要一个仪式,需要一个可以说你好说再见,一个可以光明正大跟过去决裂,一个似乎可以逼着自己做一些改变的时刻。
很喜欢村上春树创造的一个词,“小确幸”,指微小而确实的幸福,持续时间3秒钟到一整天不等。村上列举过好多他的“小确幸”:一边听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一边凝视秋日午后的阳光在白色的纸糊拉窗上描绘树叶的影子;在鳗鱼餐馆等鳗鱼端来时间里独自喝着啤酒看杂志;闻刚买回来的“布鲁斯兄弟”棉质衬衫的气味和体味它的手感……
在我看来,所谓的“小确幸”,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待生活的一种仪式感,一贯认真有趣的态度对待生活里看似无趣的小事,体悟到生活本质中小小的不易被发掘的乐趣。这让我想起影片《小森林》的女主角市子,因为不适应东京的喧闹生活,她留在了故乡小森,小村庄被大片森林围绕,人们靠农耕为生。市子每天自己种植,收割,因时节和心情决定今天要做的食物:阴雨连绵的冬日就用火炉的余温烤制温香暖糯的面包,凉爽的秋天在收割之际捣好捡来的山核桃做一份香喷喷的核桃饭便当,酷暑当头的夏季就在忙完农活的傍晚做一锅冰镇的米酒。
《小森林》剧照
“掉落一地的果实,只能慢慢腐烂。拼命长大结果,到头来却付水东流。好可怜,把你们做成果酱吧。”于是,影片里的市子采下一竹篓的胡颓子,洗净捣烂,花很长时间一一去籽,称重放糖,慢慢煮干并去除浮沫,最后冷却装罐。然后挑一个美好的清晨,面朝院子坐着,认真地摆好一杯红茶、一小盘吐司、一瓶果酱和一碗汤。她用木勺将果酱慢条斯理地在吐司表面涂抹均匀,一本正经地对自己说,“我开动啦”,最后心满意足地咬上一口,自顾笑出了声。
然而你大概想象不到的是,市子在现实生活里却是一个在爱情和亲情中被抛弃,孤独但不绝望的独居女子。她一个人认真地制作食物,一个人认真地享用,尽管市子精心制作的食物只是来自最普通的食材,但她对待每一餐都像是一个美好的仪式。也正是对日常食材的细致用心和悉心品尝才流淌出对生活本身的纯净热爱与有趣体验。一句一本正经的“我开动啦”来告诉自己新的一天开始了,而我也看到过好多年轻姑娘一边抱怨着生活无趣一边宅在家里泡面将就三餐,几天都懒得洗头。
仪式感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简单的生存。就像王小波说的,“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每天清晨为自己的办公桌上的空瓶换上一束鲜花;认真地给咖啡拉花,给蛋糕饼干摆盘,一个人好好享受周末暖阳里的下午茶;每周抽一天时间为自己做一顿饭,将洗好的衣服床单晒在阳台,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再换上一种新的香氛味道。就像村上说的,“如果没有这种小确幸,人生只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而已。”
而除了缺少仪式感,我们还需要克服的是困扰绝大部分人的
——拖延症
拖延症的心理根源小伙伴们跟我一起分析了许多拖延症的原因,包括完美主义、时间计划有问题、讨厌被委派任务、懒、没造成过严重后果、干扰源太多、不喜欢、高估能力……可以说造成拖延症的原因五花八门。我自己也被很多种解释搞的眼花缭乱。在我看来,比较靠谱的解释是这样的:
1成瘾障碍
“花大量时间在某些特定行为上(通常这些行为能即时满足当事人一些基本需要或排解压力),即使当事人明知道这种行为不好也要做,甚至最终当这种行为不带来任何快乐感,也还是停不下来。”
2抑郁障碍
做什么都打不起精神甚至没力气去做。
3焦虑障碍
没法开始做事,一做就焦虑,不做更焦虑,越焦虑越开始不了,恶性循环到崩溃。
4自我认同问题
也就是根本不喜欢做那件事。这与你没有很好地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关。
怎样才能摆脱拖延症呢?药方如下:
第1步自我接纳接纳啥?
——接纳自己不想开始做那件事的感觉,接纳自己已经拖延的事实。
怎么接纳?
——告诉自己:“我现在不想开始做那件事,原因很复杂,不都是借口”;“可能我打心眼里就不喜欢那件事吧,我要认真想想”;“我在那件事上拖延了,并不能说明我不好”;“经过调整,我可以做到让自己满意”。
请注意,自我接纳永远不等于自暴自弃。有小伙伴对自己要求很高,他们并不认为接纳就能治好拖延症,认为接纳是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而消除拖延行为才是他们“战拖”的目标。殊不知,对自己非理性的高要求恰恰是导致拖延症的根源之一。“我的计划那么完美,必须做到”、“没按计划做简直是浪费生命”……,背着这些想法带来的重压,你怎么可能愉快地做事?只有先接纳自己,才能从懊悔、自责、内疚等破坏性情绪中脱身,也才有机会开始你真正想做的事。
第2步做!做!做!做啥?
——并不是做你想拖延的那件事,可以是一个范围内的所有事。给自己写个清单吧,抛开“应该”,轻松一点,就是你想做的所有事情(我相信很少人会把刷微博逛淘宝列进去),可以挑个想要做的,马上做起来。想法和感受能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行为反过来也可以改变人的想法和感受。你动起来、在做事情的时候,想法和感受就已经开始变化了,不一定一步到位,却会慢慢好起来。如果,你真的真的不想开始任何清单中的事情,那么写写日记吧,把你为什么不想开始、把困扰你的东西一股脑倒出来。写着写着,你也会放松下来。
很抱歉,我真的没法治好你的拖延症,就像我不能代替你去生活。不过放心吧,即使还在拖延,你的生活也不会毁了。先学会理解自己、爱自己,“拖延症”那个不怎么讨人喜欢的小伙伴才会远离你。
来源:HUGO(ID:microhugo)、付迎春
排版:胡静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