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时代的悲哀,成为自己的悲哀/
云村里看到一句高赞留言:“情绪自由比财富自由更难”。
就觉得,被生活摧残过的成年人,总能砸吧几口,然后露出一丝五味杂陈的表情,可能本想开口说几句什么,但最后还是:“算了,点个赞吧”
诚然,去各大社交网站上,会看到很多关于现代社会的种种讨论,充斥着“丧、躺平、抑郁、压力”等负面情绪,但是当有一天,身边的都处在这种“情绪”中时,我隐约的感到害怕了。
“抑郁”不是文学,不是“疼痛美”,它能蚕食快乐消解活力...变得“无趣无欲”。
所以,易丧体质想要“自愈”了。
想要好好生活,如果可以,希望尽可能的更快乐一些,更积极向上一些。
突然就想说说“心理暗示”。
ˇ
/什么是心理暗示/
百科说: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ˇ
/心理暗示的影响/
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实验。
实验以一死囚犯为样本,对他说:“我们执行死刑的方式是使你放血而死,这是你死前对人类做的一点有益的事情。”这位犯人表示愿意这样做。
实验在手术室里进行,犯人在一个小间里躺在床上,一只手伸到隔壁的一个大间。
他听到隔壁的护士与医生在忙碌着,准备对他放血。护士问医生:“放血瓶准备5个够吗?”医生回答:“不够,这个人块头大,要准备7个。”
护士在他的手臂上用刀尖点一下,算是开始放血,并在他手臂上方用一根细管子放热水,水顺着手臂一滴一滴地滴进瓶子里。
犯人只觉得自己的血在一滴一滴地流出。滴了3瓶,他已经休克,滴了5瓶他已经死亡,死亡的症状与因放血而死一样。
但实际上他一滴血也没有流。
是“自己的血正在流淌,自己正在死去”的心理暗示致他于死地。
消极的自我暗示会对人产生极大的负作用。积极的自我暗示也能够激励人、鼓舞人。
比如,暗示可以发掘人的记忆潜力。有人做过实验,分别让两组学生朗读同一首诗。第一组在朗读前,主试告诉他们这是著名诗人的诗,这就是一种暗示。对第二组,主试不告诉他们这是谁写的诗。朗读后立即让学生默写。结果是第一组的记忆率为56.6%;第二组的记忆率为30.1%。这说明权威的暗示对学生的记忆力很有影响。
ˇ
/给自己一份自愈方案/
如果心理暗示真的科学意义上可以有正向作用,那我想,可以通过它,慢慢自愈。和自己和解。
首先,不抵抗自己的“丧”,接受它,承认它,拥抱它。
可能每天都会有失落、压抑、难过等情绪,尝试着去正视它。然后跟自己说:“虽然这样,但我也还不错的,也没有什么太难以接受的...”
再去做一些让自己觉得放松的事儿。可以看些广阔的照片,看着治愈系的视频,看看大自然,听听风,看看雨,想象自己在一片很广袤的大地上,有一群可爱的小兔子在悠闲的吃草...
再多笑笑,别强迫自己大笑,自然一些,放松自己的表情,然后缓缓提起嘴角,跟自己说,“今天天气不错,有点开心”。
不要皱着眉头,冷着脸,禁锢表情也挺累的,也轻松些吧。
不迫切的期望改变,每天暖一下,总会彻底化掉冰层的。
ˇ
/给自己一碗暖鸡汤/
每个人的人生里都会遇到一场措不及防的大雨。
若你深陷雨中,愿有人为你撑伞。
如果没有,也愿你有听雨的心情。
ˇ
你不要堕落,不要经常不吃饭,你身体本来就不好。
不开心就要说出来,受委屈不要憋着,
压力大就哭出来,好好照顾自己呀。
ˇ
所以,有时候,看鸡汤也并不是想怎么样
只是想缓一下,给快要溺亡的人渡口氧
今天,你开心了吗?
今天,你有被救赎了吗?
不然,讲个笑话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