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ldquo鸡娃教育20年,女儿抑郁想
TUhjnbcbe - 2021/7/5 23:25:00
作者:孟臣原创首发: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前段时间,一位从教几十年的老师,在网上发的帖火了:

感觉00后这批娃已经废了。

为了鸡娃,他们没有童年,没有体育,一个个近视、肥胖、颈椎病、腰椎病,5岁以后普遍厌学抑郁,一辈子的劲儿已经在童年被鸡没了,内心丧,极度艳羡猪的生活,今后大批量会选择躺平。

北大心理学教授魏坤琳也曾说过:

很多人把教育的目的异化为,孩子考个好大学。然而,在北大,那些被外界看来是非常优秀学生,并不代表每个学生都开心,都幸福,都找到了自己。

因为整个的教育关怀,都是为了考个好大学,这变成了教育的目的,我认为这恰恰是错误的。

除了这些教育专家的不停呼吁,那些血淋淋的数据也重重打脸了过度的鸡娃教育:

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7.2%,重度抑郁7.4%。

高中阶段,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在0.9%--2.5%,这就意味着,每十个高中生里,就有一个已经到了重度抑郁。

这些冰冷的数据的背后,是一个个精疲力竭,精神茫然,没有斗志的孩子,他们从小被困在父母以爱的名义编织的网中。

原本的热情被渐渐磨灭,内心的热爱被无情遏制,人生于他们的意义就是上不完的课,刷不完的题,打不完的对手。

他们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为了分数和名校,被机械化地打造成父母眼中的“理想化”的孩子。

0

你眼中的乖孩子,其实早已不堪重负

我的一个儿科医生朋友,曾接待过这样一个小男孩。

孩子6岁,接诊的时候不停地挤眉弄眼,还时不时地耸肩清喉。

孩子的父母着急地说,什么检查都做过了,都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刚开始只是挤挤眼,现在越来越严重了,特别是在上课做题的时候。

朋友愕然地问,才幼儿园的孩子,上什么课?做什么题?

孩子妈妈一脸骄傲地说:

“现在的孩子都在上各种课外班,我们钢琴已经考出了四级,英语讲故事比赛获得了区二等奖呢,还有字也写得特别好,老师都夸他以后一定是个大学霸。

朋友叹口气摇摇头说:

“如果你希望孩子健康,现在开始,停掉所有课外班的学习,带着他去做他喜欢的事,让他排解内在的压力。

家长做不到这一点,孩子的症状会越来越严重,最后必然会导致心理上的严重伤害,更会伴随孩子一生。”

朋友的这个案例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的热播剧《陪你一起长大》中,小女孩新月的成长环境。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刚上幼儿园的新月就被父母安排了无数的兴趣班:

学钢琴,练舞蹈,学英语,还有做习题,这些是新月每天的标配。

新月的爸爸要求新月必须成为最优秀的孩子,只许第一,不准第二。

在父母的重压下,新月总是默默地忍受,小心翼翼地顺从。

长此以往,新月的心理慢慢出现了问题,她将撒谎当成了习惯。

在一次和同学玩滑梯的时候,不小心摔伤了,但是她将责任推给了同学,污蔑是同学推了她。

俞敏洪说:

孩子的成长过程就像一棵树,浇了大量化肥可能会迅速成长,但到后期会衍生病态。

孩子童年本该天真无邪,充满好奇心与探索欲,是家长,用自以为是的爱,裹挟着孩子冲向千*万马的独木桥。

这一路,孩子丢了热情,没了好奇,丧失了探索欲,也失去了自我。

02

你的控制欲,扼杀了孩子掌控人生的能力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极昼plus)

年的夏天,一位姑娘在英国确诊了躁狂症,她每天走在泰晤士河边,都有跳下去的冲动。

她还给六千公里外的妈妈打生活没有意思,不想活了。

女儿的绝望从电话的那头传来时,妈妈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害怕。

妈妈开始反思,开始忏悔,她是女儿教育内卷中的参与者,实施者,被裹挟者,她现在唯一的奢望,就是让女儿成为幸福的普通人。

在女儿三岁半的时候,妈妈就开始给女儿不停地报班:古筝、芭蕾、工笔水墨、跆拳道、奥数等等,女儿所有的假期,都被这些占满。

妈妈为女儿的人生规划,就是清华北大。

小时候女儿找伙伴玩,妈妈说:没什么用,浪费时间;

女儿喜欢画画,也想学做火箭和改装四驱车,妈妈说:没什么用,钱扔进去也听不着响。

成绩和升学是妈妈心中唯一的标准,只要能加分,妈妈就会不遗余力地让女儿学。

(妈妈为女儿做的小升初简历)

慢慢地,女儿变得无所谓了,也妥协了,因为她知道选择权永远在妈妈手里。

就这样被鸡了20年的孩子,突然感觉到了生活的无趣,人生的迷茫,未来不知何去何从。

著名主播李小萌曾聊起过一个心理医生在朋友圈发过的一件事情。

有个孩子对他说:

我的爸爸妈妈替我活了我的人生,我就不用活了。

孩子内心最原始的快乐与生存的欲望,被父母慢慢浇灭。

他们总是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望子*的心态,去强行逼迫孩子完成自以为是的人生。

孩子没有了独立自主的灵*,没有了对生活向往的热情,也丧失了掌控自己人生的能力。

这样的孩子就像一艘行驶在一片迷雾中的小船,没有方向,没有动力,甚至随时会翻船。

03

真正成功的”鸡娃”,是支持孩子的兴趣并推他一把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优秀只有“鸡娃”一条路吗?

有位“鸡娃重灾区”的海淀高中老师(

弦歌缓缓)的回答获得了高赞。

她曾经有个学生,在三岁的时候,父母就发现了孩子对历史小故事特别感兴趣。

这个孩子的父母虽说都是高知,但对于历史方面的知识却很匮乏。

为了孩子的兴趣能得到充分发展,夫妻两开始读史书,并将里面的事件和情节,改编成易懂有趣味的故事,讲给孩子听。

上小学后,他们开始带着孩子逛博物馆,边逛边用笔记下孩子感兴趣的展品。

回家后,再根据笔记查资料,最后转化成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讲给孩子听。

不仅仅在北京,还有外省市的各种博物馆和历史景点,他们都带着孩子去了好多次。

在大多数的同龄孩子上着各种课外班的时候,这个孩子已经跟着父母,浸泡在自己的兴趣领域中,感受着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探索着世界无与伦比的神秘和精彩。

就像他自己在作文中写的那样:

爸妈讲的每一个故事,每一次解说,都让我觉得这个世界太有意思了。

孩子最后考上了心之向往的名校历史系,目前的志向攻读博士,一生研究历史。

纪录片《中国少年故事》中,有位妈妈这样说道:

“孩子从出生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有各种各样的事情,他会好奇,会问父母各种问题。

什么时候开始不愿意问了,什么时候变得需要老师和家长逼着去学,这个变化需要父母去想一想。

当孩子有兴趣的时候,就相应地推他一把,给他相应的资源,让自驱力推动孩子去学习。”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父母支持着,被尊重着,被善待着,被信任着,那么他不会放弃去探索这个世界的热情,不会轻易地妥协人生中的挫折与困难。

真正的“鸡娃”,是竭尽全力地支持并鼓励孩子内心的热爱,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引导孩子去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

只有对生活,对人生有足够的兴趣和热爱,孩子才会更好地理解生活,热爱自己,掌控人生。

04

世界原本是多元化的,人生的路也有很多条,而我们的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隐藏着的不同的闪光点。

就如著名画家陈丹青说的那样: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引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

真正的教育,是点燃那星星之火,它才有未来的熊熊燎原之势。

将孩子的热情激发出来,让孩子自我主导自己的人生。

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能够愿意投身于自己的兴趣领域,并不断去创造和深耕,是这代孩子真正的使命。

支持孩子的兴趣和灵*,远比谋计他的前途更重要。

参考资料: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鸡娃教育20年,女儿抑郁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