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一个小记录
TUhjnbcbe - 2021/7/5 23:24:00

其实这篇文章本该在5月2日那天写的,可由于懒,一直没动笔。

为啥今天就不懒了呢,因为再不写就没机会写了。

毕竟,今天可是真真正正的20岁第一天呀,而人一辈子,只有一个“20岁生日那天”。要是把写总结作为一种生日仪式,今天可不就是截止日期了。

作为专业的截稿日突击者,又一次将不拖到最后一刻不动笔的方针贯彻始终。

自前几天在外被虫子咬后,腿上陆陆续续冒出好多粒大饱满的蚊虫包。昨晚躺在床上奇痒难耐,边挠边想,这么痒反正也是没法睡了,干脆想想明天总结写啥吧。

于是,我开始很认真地想。

然后,我就睡着了。

一觉醒来,发现灵感没想到,蚊虫包倒是挠破了好几个。

于是,按照原计划,就简单整理下这几年的经历与收获。

这是到无锡第一年。

那时非常迷茫,一无所长,对未来有种得过且过的心态。

现在回想,其实这种空洞的心态,是我刻意强加给自己的,是在为自己的不安找借口。只是那时没觉察罢了。

焦虑、找不到方向、无所归属的不安全感,是我当时的内心状况。因为那时用的日记app已经下架了,这里只能贴下阅读记录了。

年8月-12月的读书记录

刚刚找到这个记录时,我还吃了一惊。8月到12月读了75本书。几乎是这20年来的读书高峰。

那时是毫无目的,发疯似的读。和看动漫一样,只为逃避身处现实世界的不安,在故事中寻求存在感。仿佛书中才是真实的世界,合上书便失*落魄。书就像氧气,一天不看就活不下去。

有点像瓶中横冲直撞的无头苍蝇,到处都得撞一撞,万一正好是瓶口就飞出去了呢?

虽然现在看这些书名,好多都忘记究竟讲了啥,是无效输入。但对那时的我,看不懂也无关紧要,只要手碰到书,眼睛接触到字,脑海开始跟着故事放映画面,就是活着的象征。

对,那时的书,就是对自己活着这一事实的确证,是唯一的成就感来源。

排除心灵层面的因素,现实中并没有遇到困难。几乎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特别关照我。家人也是时时打电话来关心。但心灵的黑暗好像蒙蔽掉所有这些关怀,对其视而不见。

写到这,想起很久远前,一个朋友曾对我说:你要的从来不是关心,所以别人的关心对你来说不仅没用,你还会觉得是同情。你需要找到其他东西。

(从小有点自闭,一直面无表情板着脸不开心,所以很多人开解过我)

当时听完这话,觉得很有道理,但转瞬间又痛苦起来。因为我发现,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17岁这年,可能可以定义为探索的一年。

虽然这种吸*似的读书方式,更像溺水者死死抓住最后一根稻草,哪怕毫无用处,但只要抓着,就能多挣扎一会儿。

那时的我不会知道,这个探索时期,在未来发挥了很大作用。

这是心情波动起伏很大的一年。

看书这根稻草也开始慢慢断裂,已经没有上一年疯狂。

年读书记录

这一整年看了96本书。依旧是小说为主。

19年过年期间,心中一直有种没来由的愤怒与烦躁。之后外出玩了一趟后,这种难受的心情不减反增。

4月,回到无锡。以为会好些,没想到更无力,更糟糕了。

我开始害怕看到人,每天就蹲在公司角落看书,其他时间和其他同事一起上下班。大家很关照我,都不说什么。

随着时间流逝,我变得越来越萎靡。看到车便想冲过去,经过湖水得遏止往下跳的想法,我知道自己抑郁了,不安过后,但反而轻松起来,为自身懦弱找到理由而放心。

这可能是目前的人生中,心灵最受摧残的几个月。

每一口呼吸都让我感到恶心,不停地咽口水让我烦躁到想大吼,每一口饭、别人的笑声,看到一只狗,都会使我撕心裂肺的痛苦,眼泪止不住流。

那时我想,达尔文说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作为弱者,我就顺应这个法则吧。我确实不适应这个世界,和外界无关,所有人都对我很好。我只是单纯地熬不下去了。我一直以为熬过去就好了,可惜,真的再也忍受不下去了。就这样吧。

于是,我默默地把18岁作为终点。提前写好了信,也请了假,研究了各种必死指南。说起来,当时居然找到了相关论文,论述了8层楼以下很难致死的各种专业研究。

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18岁不是我的终点。

具体就不说了。那天日记是这样写的。

年5月2日日记

下了最大一个决心的那天,就这样过去了。

我很幸运,是这些爱我的人,将我从悬崖边拉了回来。

想起来,电影中常常看到这种桥段。

万念俱灰的男子下定决心,准备从天台上一跃而下。

迈步的前一秒,手机突然响起。犹豫片刻后,男子接通,电话那头传来妻子的声音:

“咋还不回家吃饭啊,菜都凉了。”

男子深吸一口气,走下天台。

我想,如果这种时刻的电话,能多一些,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就此消逝吧。

之后几天,我不再研究怎么死了。

痛苦也好,总之为了大家,为了亲人,要把自己留住。

可实在太痛苦了。

我得找办法,让自己成功留着。万一不小心没留住呢。

我开始求助。

5月13日日记

5月16日,母亲来到无锡,陪我去精神科。

从医院出来后,除了拿着一袋名字读起来很拗口的药片,还有一张妄想症的病历。

现在想来,母亲真的很伟大。

那天中午吃饭,她还是和往常一样说说笑笑,完全没当回事。她轻描淡写地告诉我,这是个阶段,你就是提前经历了而已,不用担心,一定会好起来的。

之后的下半年,母亲就一直把我带在身边(可能当心我乱来)。期间去了很多地方,她出差,我就在房间自己看书。

5月到9月,是随心所欲的四个月。除了陪母亲出差,其他时间就待在家,看书、看动漫、看剧、晚上跑步。除了家人,几乎没有和其他人有交流。

10月份时,我终于闲不下去,萌生了上学的念头。

那时觉得,自己与正常轨迹隔绝太久了。

既然不打算死,决定活下去,还是应该努力做个正常人。

同龄人现在都在上学,我也试试和他们一样,做这个阶段该做的事吧。而且换个环境,说不定能有些新突破口。

于是,在网上找了很久,看了各种广告,了解到自考后,我决定备考汉语言文学。也买了教材,开始为下一年的4月自考做准备。

父亲母亲也同时在全力打听,有没有非统招能读的大学。期间母亲还带我看了几所中专,可那都不是我想要的形式。

几波周折,最后还真打听到了。学校毕业后也是自考学历,相当于继续教育的自考助学班,但确实是全日制的、除了学历不同,其他都和正常大学一样的,我能读的学校。

年12月31日,我跟着父母和另外几位帮我打听学校的叔一起看了学校。之后决定专业,交了学费。确定会在3月份,以插班生的身份正式入学。

要是说18岁这年有什么转折点,就是上学的这次主动选择吧,并真的有了机会上学。

最重要的是,这个环境给了我一个自我沉淀的机会,一段静下心考虑的时间。

而不是在家蹲着,每天焦虑自己究竟怎么办才好,被各种事情搅扰,经历重复螺旋式的压力与痛苦。

不得不说,从10月开始自学教材后,状态就平静许多。行动是解决焦虑的最好办法,这话一点不假。

找到一件正确的、有价值的,心甘情愿为之付出时间的事情,开始行动时,真的能获得内心的宁静。

对每个人来说,这都是计划被打乱的一年,对我来说,却像是暴风雨后的风平浪静。

1月-3月,在母亲的店里帮忙。

4月-7月老老实实在家上网课。

之后两个月的暑假里,和家人去青海玩了一趟。

9月开学,来到学校,开始在宿舍住,和同龄人上课下课,每天该学习学习,该吃喝玩乐就吃喝玩乐。

偶尔走在通往教学楼的林荫小道上,旁边操场传来篮球的击地声,回忆起过去一年内心的波峰浪谷、痛苦不安,恍若隔世。

有点心酸,有点心疼,但更多是庆幸。

最痛苦的那段时光,若不是身边人的关怀,家人至始至终陪胖的不离不弃,单凭弱小的我,肯定是彻底放弃了。

但,年对我来说,不仅是难得风平浪静的一年,还是出现了巨大彩虹的一年。

如果说七年就是一辈子,这便是我重生的第一年。

忘记在哪看见一句话,

所谓的好运气通常是:机会到来时,恰好撞上你所有的努力。

读到李笑来,就是我19岁这一年,最大的好运气。

读到的契机十分巧妙。

因为自学英语,我搜罗了各种英语网课视频录播,挨个看。

5月底时,在一个英语训练营的录播里,李笑来作为嘉宾来分享学习经验,我瞬间就被他奇妙的语言风格所吸引。

顺藤摸瓜地,我找到他的微博,知道他是位作家,下载了他所有的书。

若不是决定上学,我肯定不会那么勤奋学英语。若不是为了学英语找各种网课看,我就肯定不会知道李笑来这个人。

上学这个主动选择,为此做出的努力,换来了知道这个人的可能性。

进而,因为有了读这个人作品的机会,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改变。

这绝对是莫大的好运气。

和以往读到一本喜欢的书,就想把作者所有作品都读一遍的心理一样。我打算好好了解这个作家。

6月6日,我开始读《把时间当做朋友》。在第三章——通过管理自己与时间做朋友里,作者提到。

我以前从未想过这点,觉得很好玩。想着,自己既然有写日记的习惯(好处就是今天写总结时,每个时间节点都很清晰),不就可以干脆换成记录时间开销。

说换就换。

第一次时间记录

第一次记录,到现在,竟然神奇地没有中断过。可能是暗号式的事情代称,加上极其简洁顺手的记录形式,直到今天,居然也将近一年时间了。

可能是只有我能看懂的记录

时间记录这件事,对我的帮助很大。将来有机会再专门说一说。

除了认识李笑来,因此开始时间记录,还有另外一个好运气。

就是,在这个六月,我加入了一个社群。

这是继上学后做的另一个有重大意义的主动选择。也是我将19岁定义为重生的第一年的主要原因。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社群,我收获了太多东西——朋友、正确且重要的观念、人生的使命感……

简单来说,就是发现了一种超酷的活法。之前那位朋友说的“你需要找到其他东西”里的东西,我认为我找到了。

这个东西,是一种人生观,一个有点鸡汤嫌疑的老生常谈,但这依旧不阻碍我略感嘚瑟地拿出来在这分享。

这个人生观是:自我升级、自我实现、自我贡献

年年底,在读完李笑来几乎所有作品,再和我以往的见解进行融合后,我得出以上这个观点。

李笑来的书籍,帮我补足了“自我升级”的部分。

而“自我实现”这个观点,是18年夏天的读书成瘾时期,看《梵高传》体会到的。

最后的“自我奉献”,诞生原因很复杂,不过其中一个是19年冬天,读弗兰克尔那本《追寻人生的意义》获得的。

在持续地自我升级中,得到自我实现,进而自我贡献。这确实是我所憧憬的,也是梦想达成的人生路径。

当然,具体怎么达成,通过哪些事件实现,我还一无所知。但单单确认这个大方向后,多年飘摇无依的灵*似乎有了重心,人类无趣的命运轨迹开始变得值得一提,具备产生份量的可能性。

不得不说,希望和意义永远是人类活着的最大驱动力之一。

但希望和意义的到底是什么,是否客观,是否具有实在性与普适性,这是哲学家的问题。普通人其实没必要纠结,也不用因活着没意义而怀疑人生、放弃人生。

因为希望和意义,从来都是自己赋予的,和客观世界关系不大。

你不为自己创造希望,创造意义,人生对你而言自然没有价值。

作为凡人,怀抱对未来的希望,为所做的事情赋予意义,享受与这个世界在一起的这几十年仅有的光阴,有了这样的作意后,日常的忧悲苦恼真的会少很多。

这也算是这一年额外体会到的快乐诀窍吧。

总之,撑过了17.18岁这两年的内心苦难,我得到了19岁的蜕变重生。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现在再读这句话,才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它的含义。

今年呢,已经过去了五个月,这里就简单贴下成就事件

1.27~3.24,参加第一期写作训练营。训练营结束后的3月29日,3组的小伙伴组了个写作圈,每日打卡字。我是4月22日加入的,累计至今,打卡29天,共25字

2月12日,在胖羊带动下开始写复盘。(之后被我简化为时间复盘)。至今持续复盘93天

日常复盘模版

自考统考科目(包括学位英语)全部考完,都是一次过

看书20本,认真(做笔记的)读的有7本,笔记233字

现在,除了偶尔因为身体不适导致的难过,情绪可以说非常稳定。

几年前的我,肯定想象不到自己几年后,变得这么心态健康(哈)。就像现在的我,也想象不到自己三年后会是如何一样。

所以,今天费老大劲写了这个总结(好像可以算是过去3年的总复盘?),也是做个记录吧。

目前,我是这个心态,几年后,说不定是另外一种心态。如果那时依旧在写的话,就再来个复盘。

虽然几年后回望这篇文章,估计自己完全看不下去。就像我现在读前几年的日记,总是被满篇词不达意的措辞,莫名奇妙的断句,乱七八糟的逻辑思路劝退一样(但若不是这样,说明文字组织能力没进步,好像也不太妙)。

想一想,这五个月,还是过得平静且开心的。

令人高兴的是,去年到今年,认识了许多携手并进的小伙伴。

在这里,特别感谢写作圈的澜澜、晓伟、冬冬、小歌、春月姐、东九、晓晓;一直耐心听我碎碎念、陪伴我几年的小遥、包子、燕燕;社群里的昊昊、郝同学、胖羊、强班、海獭……(有点多,不全列了)。

是他们的鼓励,让我真正第一次体会到,自己不是孤单一人前行。看到那么多有趣的伙伴都在突破自己,心里常常觉得充满力量。

当然,最最最重要的,要感谢我的父母,对我至始至终的支持与关爱。是母亲陪伴我度过人生中最颓丧自暴自弃的阶段,她从未指责过我,除了鼓励就是赞赏。真的非常非常感谢我的母亲。

父亲呢,是一位很厉害的生意人,我们平时交流总是淡淡的,我对他更多是一种的敬畏感。不过,是他的付出,才让我能够生活在物质条件不算差的家庭。因为从小多病,每次他看到我状态不好,都医院检查,叮嘱我吃药。哪怕现在我这么大了,他依旧时不时会抱着各种补品、维生素、钙片到我们房间…想必,这就是作为父亲最朴实无华,又极其厚重的爱吧。

这几年走过来,我真的发现,如果说,抑郁症患者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那样东西不是别的,就是父母的理解与陪伴。

最绝望的时刻,家人的理解永远是我把自己坚守下去的力量。有了他们这20年的陪伴与支持,才有了我现在感受到的幸福与希望。

愿景

总结完,一般要有个愿望。

想了想,就祝自己20岁这年,能充满希望、开心、充实地度过~

希望家人平安健康、开心快乐

朋友心想事成、好运连连

也祝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