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或许你会发现如下场景:
1、反复联想不去做某事就会有不幸事情发生,虽明知不可能,却不能克制。比如关门的时候会反复开门关门几遍并且摸一下墙壁,开灯关灯时会跟随强迫意念来决定要开关几次。
2、会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不做心里会难受会莫名的担心,比如走进房屋,忽然觉得这样走不对,应该再重新走一遍。
3、上完卫生间或洗完澡的时候感觉水溅到脚上,又去洗脚,如此反复几次。
4、钱包里的现金头像一定要朝同一个方向,百元钞票新版和老版必须分开,并从新到旧排列,面值从大到小排好。
5、打字的时候有一次字打错,就会把那一句或那个词删掉重新来。
6、有个东西放的不是你之前放的位置,如果你不把它放回你之前的位置,就非常难受。
7、对明知已做好的事情不放心,反复检查,如出了门又回去检查门锁好了没有。
8、走路的时候遇到格子砖块的路面,一定要按着它的格子来走。
9、用PS,一个像素的挪动都要纠结半天。
10、强迫性迟缓,比如反复看书的第一行,不能继续往下阅读,行动缓慢。
如果符合以上场景中五条以上,那你很有可能是有些强迫症的倾向了。
在强迫症的心理治疗中,以对抗、消除的态度和方法往往难见疗效。
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强迫症自我调整的五种方法。
一采取接纳和幽默的态度强迫症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点。
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这两股力量斗争越激烈,强迫症状就越严重。
比如,有的人总是用强迫性地洗手或检查来和强迫症较劲,但强迫症状会“遇强则强”,根本于事无补。
聪明的做法是:接纳它,看淡它,带点幽默感地拿它当朋友,与它和平共处,它来了,就接纳它,对它不做反应。它要走,就与它吻别。它下次再来,也欢迎它。
总之,不要害怕它,不要逃避它,更不要与它对抗,它爱来就来,爱走就走,时间久了,它会觉得无趣,它再来拜访的次数就会逐渐减少。
二换一种应对方式令强迫症患者痛苦的是,一方面很想重复去做某事(如强迫洗手),另一方面又努力想控制自己不要去做某事。
因为不去做实在太令人难受了,做了心情会得到些许慰藉。
在这种情况下,你也可以去做一下,但可以改变做事的心情和方式。
比如,你可以减缓做事的节奏,尽量让自己放松,把头仰起来,眼球尽量往上翻,你也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想出许多种机智的应对策略。
如果你带着顽皮的心情去做那件事,一边做一边说些诙谐搞笑的话或唱着欢乐的歌,你原来的那种紧张、焦虑的情绪就会大为改观,你的强迫症状也会渐行渐远。
三相信森田理念,顺其自然为什么要强迫性地去洗手?
是因为心里害怕洗不干净,又有再洗一遍的冲动,强迫症患者认为不应有这种恐惧的感觉,应当消除它。
但越想消除恐惧,恐惧的心理就越严重,从而不得不再洗几次手来消除这种恐惧。
但恐惧是消除不了的,所以就产生了强迫洗手的“症状”。
正确的做法是,当洗了两、三次后就自然的停止,当然这会有非常的恐惧如洗不净怎么办?得了肝炎怎么办?得了爱滋病怎么办?等等。
但这种恐惧的感觉要比强迫行为所带来的痛苦要少得多。
所以与其用强迫洗手来消除恐惧,还不如顺其自然,带着这种恐惧做应该做的事,恐惧就会自然的消失。
四想想后果,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你去想一想,如果目前你的强迫行为持续下去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从家庭责任方面,从子女成长方面,从个人的未来方面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只从个人感受方面去担忧问题。
比如,你是一个强迫清洗和整理房间的妻子,你让房间保持绝对的井井有条和一尘不染,由于你害怕刚清理好的房间又被弄脏弄乱,孩子和老公的任何室内活动都会受到你的约束,这样的后果会是什么?
这样深受其害的是你的孩子,孩子的身心健康将受到很大的摧残,说不定终有一天老公也受不了你,你最终孑然一身,孤独终老。
你去想一想,是自己的"消除痛苦"重要,还是家庭幸福和子女成长重要?两者相比较,你该知道如何去寻求改变的方法了。
五让新的行为习惯与内心的舒适感和安全感相连接强迫症患者感到深深的恐惧感,为了消除恐惧感而去反复检查,为了获得舒适感而去反复清洗,为了获得安全感而避免让脚踩在地砖的裂缝处。
岂不知,所有通过外在行为或仪式的方式来对抗内在的恐惧,都是无济于事的。
因为患者所有的这些外在行为和仪式都在暗示着:“我害怕,我不这样做就会有危险。”
这种负面的暗示信息于是就会继续强化这个无效的行为或仪式,以此来寻求短暂的安慰。
怎么办?明明知道这些做法是无效的,为什么不放弃?还有很多其它的行为选择呢。
比如,去唱歌,去运动,去工作,去约会,去做值得做的事,只要你坚持做,你逐渐会发现:所有你做的这些事与你内心的舒服感有了一些联结。
你再持续做下去,这种联结就会越来越结实。
总有一天,你发现你的强迫症状消失了,同时你整个人也跟着成长了。
这是沐心心理的第篇文章作者简介:雁涵,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认证催眠师,国家认证心灵成长教练,两性情感专家,企业EAP员工成长教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