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ldquo无趣rdquo的精神科
TUhjnbcbe - 2021/6/23 21:00:00
土方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784143.html

在我几十年的精神科医生的生涯中,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时,总有一些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信息让人颇费踌躇。其中,患者人生过程的“有趣”或“无趣”便是这样的“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重要信息。

我所说的“无趣”和“有趣”基本上与日常语境的这两个概念相仿,但也略有不同。在日常语境中,“无趣”的人往往是指那些在生活中乐趣有限、不苟言笑、交往中不能给人快乐、很难让人愿意与之成未密友的人。而且,他们也确实缺少真正的朋友。相反,“有趣”的人则是那些在生活中乐趣十足、在与任何人的交谈中都显得谈笑风生、让人愿意与之成为朋友的人。实际上,他们也真有很多称得上知心的朋友。

我所说的无趣,实际上是在精神疾病患者在精神科就诊时,医生在与患者的“晤谈”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难以描述的特征。例如,这些患者在患病之前就有较为孤僻、固执、兴趣狭隘、朋友稀少等个性或行为特征。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些患者往往自幼就有这类表现,随着其成长,这样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以致影响的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疏离于主流社会群体之外。而且,这些患者因为由显著的适应不良和怪异个性,在患有精神疾病之后又往往有突出的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以及怪异思维内容,多数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这类总体预后不良的疾病。然而,这些患者很可能是被误诊了,而被误诊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对他们存在着的成人阿斯伯格综合征缺乏应有的识别能力。

在精神病学的疾病类别里,有一类精神疾病一直被精神科医生忽略了,那就是起病于发育早期的孤独症谱系障碍,特别是其中的“高功能”阿斯伯格综合征。而且,由于高功能的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一般的认知功能和语言功能在发育早期并没有显著的缺陷,社会适应不良并不显著,所以很容易被忽略而得不到识别和诊断,一直延续并发展到青春期乃至成年期因患其他精神疾病就诊时,才有可能被发现。当然,在很多情况下,若非医生对此有足够的警觉和认识能力,还是可能被忽略,并漏诊该病,进而误诊患者的精神障碍。

阿斯伯格综合征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在出生后不久就可能有相应的表现。一般而言,该综合征最核心的特征是社交功能的发育缺陷,即在整个成长过程中的每个阶段,患儿都难以达到与其发育阶段或年龄相适应的正常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水平。这种缺陷首先反映在人际交往或交流的非语言层面,用较为通俗的说法可以说是不善于“察颜观色”。例如,患儿自幼就有对于人际交往中的非语言信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特征:他们往往不能正确把握他人的眼神、表情、手势、姿势中传递出来的信息,也听不出他人语音、语调以及言语速度变化中包含的信息。同时,患儿也不能借助于环境中的其他信息(即所谓语境)理解当前交流的主题,也不能据此做出恰当的反应。一方面,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掌握的信息既不完整,又可能歪曲、误会相关信息;另一方面,他们不能理解和把握这些非语言信息,也就不可学会正确运用这些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必然会导致他们人际交往的困难和在人际关系中的劣势地位,极易被有正常人际交往能力的成员群体排斥。尽管患儿愿意与同伴玩耍和交往,但因缺乏交往技巧,使其难以在同龄人的“小圈子”中立足,当然也不能与这些同伴建立起有深刻内涵的友谊,最终成为游离于同伴团体之外的“外围分子”。

阿斯伯格综合征患儿社交功能发育缺陷也反映在人际交往或交流的语言层面。尽管在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发育早期,他们的学习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正常儿童并无太明显的区别,但他们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总是局限于表面或浅显意义上,并且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方面缺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随机应变的扩展能力与机敏。例如,他们一般只能理解和表达语言文字的基本意义,而无引申的能力。他们往往听不出或读不出语言文字深层的含义,很难理解“反讽”、“双关语”的意思,对一些包含深意的幽默语言、歇后语和相声节目中包含复杂意义的“包袱”难以正确、全面的理解。通俗地说,阿斯伯格综合征患儿在语言交流方面的缺陷就是:听不出“弦外之音”,悟不到“言外之意”。当然,由于他们在语言交流中只能获取表面、字面和浅层的信息,也就不可能学会正确运用语言的深层意义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而也不就可能学会正确运用语言的深层意义进行思维,以致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表达也极为刻板和单调,或者让人觉得他们是在“咬文嚼字”,或者觉得他们的言语“不着边际”。在幼年阶段,患儿因与同龄伙伴交往困难,学习使用语言基本只能学习和使用与之能建立起人际交往的成年人所适用的成人语言或书面语言,使不少患儿家长觉得其子女说话像“小大人”或“文绉绉”的,但却难究其因。由于患儿在其整个成长过程中,一直学习和使用极其规范的成年人语言文字的用法和含义,对于这些语言文字在以后发展变化中的用法和含义往往难以掌握,不能让语言文字“活”起来。例如,他们很难学会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变化不定的网络语言,即便偶有使用,也往往“词不达意”。

阿斯伯格综合征在非人际交往方面也有两方面的重要特征。其一是行为模式刻板仪式化,兴趣爱好局限特殊,其二是运动能力不良和运动笨拙。

阿斯伯格综合征患儿自幼就有行为模式刻板、仪式化的表现。在自己一个人从事的游戏中,模式和程序较为刻板固定,很难引导其转变为另外一种模式或程序。在与他人共同的游戏活动中,患儿也不愿接受他人的玩法,极力保持自己固有的模式。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患儿的日常活动的程序和模式也较为刻板、固执。例如在选择上学或到亲友家做客的路线时,习惯于固有的一成不变的路线。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时间安排和程序也往往是刻板不变的,如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从事某种活动、从事某种活动时一定要使用某一固有的物品等。患儿可能会对某些需要机械性记忆而实际用途有限的知识有着特殊的兴趣,如火车时刻表、电话号码、冷僻字释义等。

阿斯伯格综合征的患者运动笨拙也是极为常见的缺陷,这种缺陷也会延续其一生,在任何年龄都会显示出有运动笨拙的特点。在婴儿期,患儿几乎不会爬行;到幼儿期,患儿很难学会需要复杂技巧的活动,如学习系鞋带的过程比正常儿童慢得多;到学龄期,学习体育运动技巧和舞蹈动作都有显著的困难。总之,患儿在需要体现出协调性、灵活性的运动技能方面,有不同于常人的缺陷。而且,其运动缺陷往往与视觉-空间运动觉缺陷有关,既有运动笨拙,也有操作技能不良,以至于他们在儿童少年期既可能因社交能力缺陷被人排斥,也可能因为自己运动技能的缺陷而被人排斥。若从旁观者角度观察,他们在运动活动中不灵活、步态和身体姿势僵硬、古怪等都会给人留下印象。

或许正是由于这些人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的这些方面的缺陷,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总有与他人格格不入的表现,也就很难在适宜的群体中真正地建立起足够有利其成长和适应的社交圈子。而且,由于其存在的上述缺陷,缺乏社会交往带来的负面效应最突出的心理问题便是安全感不良,尤其是不容易信任他人。在此基础上,患者在面对不熟悉或不适应的环境极易发生焦虑,甚至导致患者出现短暂的、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社交功能的长期损害还对患者精神障碍的易罹性和罹患精神障碍后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他们因为自身的发育缺陷而造成适应不良,极易发生精神应激,并进而发展为典型的精神障碍如社交恐惧、强迫症或双相障碍。而且,同样是因为这样的缺陷,患病后自我调节和改变的能力有限,即便是接受正规的治疗,其病情改善和恢复正常的过程也相当漫长和艰难。另一方面,他们也因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薄弱,在发生精神应激后或患精神障碍之后,难以得到来自社会支持系统资源的支持,同样会影响其病情改善或恢复正常的过程。所以,无论是儿童少年期的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还是成人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在患精神障碍之后,阿斯伯格综合征固有的缺陷都是其预后不佳的重要原因。也正是因为同样的原因,精神科医生若发现诊断为任何一种精神障碍的患者在经过正规的治疗之后,病情未达到预期的疗效,即应考虑排除患者是否存在被忽略、被漏诊的阿斯伯格综合征,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改善患者的预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无趣rdquo的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