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前几天整理自己和房间花了一天的时间,坐下休息看到一个吸尘器广告,除了发自内心想买一个节省时间体力以外,突然想到,那些已经被节省的时间。外卖节省了做饭的时间,让我可以在家一整天不出门也不用买菜做饭,聊天软件和语音节省了奔波面谈的时间,让繁琐在工作时间外不停出现,不怎么和朋友们在外聚会吃饭聊天。这些省下来的时间,只让我变得更快更忙而没有变的更好。这让我想到以前和朋友聊天开玩笑说,晚上熬夜,就像是偷出空闲给自己,每天比别人多了几个小时。昨天发小打来电话,说最近很烦躁,虽然没有任何具体到能影响情绪的事件发生,他语气中有明显的焦躁,来源于无法逃出当下情绪困境。这种状况好像现在很常见,时常发生在我认识的人身上,以及我自己。聊天到最后,我拿自己的解决办法给他建议,看看书,了解未接触的事会让我平静下来,他不觉得这方法行得通,匆匆挂掉了电话。一种方式不能在不同的两个人身上有同样的效果,不接受在我看来很合理;脑子里跳出三个字,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会对他的描述自己的状态会联想到到这种近代常见的病症。细数下来身边认识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近似抑郁症的症状,我随机给十个朋友打了电话,一共问了四个问题:一周内从醒来到睡前做过的事,一周内和见过两次面以上谈过话的人数,是否相信一个人进入到你的生命里会让现在的你变得更好,以及是否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健康,涵盖身体和心理。半数以上,都觉得自己身体足够健康,但心理压抑,个别完全不能接受现在自己的状态。在以往的交流中,他们总会告诉我一些关于自己接近内心的事,那一面和他们平时的样子完全不同,有些带着伤痕,有些带着不再信任就不再被伤害的偏执。我能接受并不被大众观念接纳的‘阴暗面’,不会像大多数一样客套评价‘你就是想太多’;人们总需要一个无法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树洞,放掉身体里积压的废水,共享出去的秘密就显得没那么尖锐,不会无法承受。而他们分享的事件本身在我的思考里,会被反复咀嚼到我主观认知合理。事件本身在我的理解里,具有颜色且层次分明,颜色代表影响程度,层次代表影响顺序。怎么去写下来并不难,通俗接地气的说话方式也可以,目的是为了更好理解事件本身,文字精确的意义在于不同空间语境下的每一个人,都能理解到笔者的本意。人类的文明、艺术产物都是建立在人本身,逻辑性和观点的方向是重点,偏激单一的论点足够有煽动性,但完整理解事件和故事之后,能在其中展开每一个多样性的观点,更精确的表述到最初级的理解层面,更易于理解。举例一个事件,老人被当街殴打,第一反应下我和所有人一样愤慨,但在情绪还没淡化前,还原它的完整脉络。接下来加入人物,施暴者是他儿子,多年前被拐卖,但留有被拐卖时的记忆。了解这一步后会到思考动因,出于报复父亲没有寻找他;出于当事人本身就是拐卖购买者,还是其他方向。这是一个简单的举例,有些观点的层面甚至要追溯到很多年前可能完全不相干的一个下午,在老人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所观所闻,影响改变到了他整个一生直到事件的发生。而这可能是整个事件里颜色最惹眼的部分。在尝试写一件事之前保持‘过度’思考和语言准确已经变成了我的习惯,我可以续写这个举例,极尽所能的让承转启合每一步都抓人眼球,就像大部分自媒体在客观事件上做的事一样,把编剧写的故事变成记者的新闻稿,也算多功能文字工作者的必备技能。文风的变化就像学方言一样,在脑子里转变一下语调,更接地气的描述,或者严肃字意精准无误的阐述,还可以加上一点合同上不确定性,以上内容均由本人独立的思维模式完成,但以防前人已作出同样思考产出相似内容,故保留最终解释权。我享受了解事情的过程,或者说,我享受了解一个人的过程,那些细枝末节,甚至被本人所忽略的部分。但形成逻辑的力度很难把握,过度的主观会变成臆想,同理过度的客观也会淡化事件,一个人被殴打,根据伤情程度,施暴者会被处以惩罚,事件结束,就不必再去细究那天下午,那个还年幼的他,究竟发生了什么,因为它既不改变事情本身,也因为太过久远没法使人理解到共情的程度,逻辑无法被接受,事件本身也就失去了真实性立足。拿太过主观举例,近年的国外剧本中,很多校园被霸凌人群属于性少数者,而霸凌者在后续剧情里,反而是因为在青春期里对自我认知转变成性少数者的倾向,他在厌恶自己这种想法的过程中,选择那些外貌相似或行为愿意展现出LGBT倾向的人霸凌。逻辑上解释了原因,但编剧也暗讽了霸凌者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但本质上不论主观客观,我们渴望共情,才会诞生,我们同样渴望秩序,也才会有,但我们过重的走向两面的极端,像是拔河一样拉扯观点直到一方必须低头认错,秩序越发稳定后我们想要逃离秩序,共情变成处理方式只会平添繁琐。群居动物的目标不再一致的时候,共有认识已经不是唯一解法,有律法还在维持最后底线,但它不足以在城市保护浪漫。所以看一本书或是写一件事,我在获取未知事件和逻辑的过程中,能平静下来,在共同遵守的秩序中找到部分自己。回到抑郁症现今频发这件事的本身,王小波说:“一个人想象自己不懂得的事,就容易浪漫”。这句话带有的讽刺,藏在其中的越懂得越无趣。刚毕业时在咖啡厅工作,做奶茶和咖啡,奶茶的工序很简单,冲好红茶,冷却一夜,有客人的时候,兑上奶茶粉,加上提前发泡的冷冻珍珠或椰果,复杂一点再挤上奶盖。但在这份工作之后,我不再像之前一样经常喝上一杯奶茶,并不是奶茶的味道变了,只是在我了解制作方式后,它在我的认识里不再复杂。简易咖啡的制作方式用到的材料比奶茶更少,但到现在我还保留对它的兴趣。并不只是因为它是舶来品,更多是在我了解咖啡文化过后,对奶茶以及它的材料,和低廉划上了等号。不是越了解它就越乏味不堪,而是这个奶茶流行的时代,在口渴时,选择了而非,习惯于每天喝上一杯材料低廉的,而避开了苦涩但回甘浓厚的。的确,短时间内摄取到的糖分足够身体保持愉悦,也会有一天因为这份甜腻而放弃掉它,再换一个牌子的奶茶继续喝,它有更好的口感;更优质的配料和更出名的logo,但它影响到我对口渴后该补充哪种水分对身体更好的错误认知,短时间我很难换上一杯咖啡,或是一杯凉水。人会在乏味后追寻更有趣的未知,或许会走一些弯路,就像抽烟喝酒是缓解的最快方式,用最低成本短期但有效率的解决问题,但健康的标准又是共有认知,所以我们酗酒,但又总在宿醉后对着镜子自嘲一滩难泥。而把对立的奶茶和咖啡消费人群拿来观察,都喜欢嘲笑某个思维模式比自身所处群体更低级的群体,讪笑交流起来像是降维打击,但真正遇到更高级的思维模式,言语上一定会把他们理解描述成与自身同一水平。所以饮品变成了优越感战争的导火索,而原因是来自我们对于自身更好的追求,无关于物质生活还是精神。我们总会听到,那个人看起来很有学识,那个人在他的专业领域是顶尖,我们都喜欢一个类别中大众认识的顶流,不停地和另一群具有通感的人交头接耳到无话可说,毕竟对比成本,追捧比提升价值本身提升更快;讨论远比自己做到更简单。虽然看起来交流时长基于人或事的原有厚度,但真正决定厚度的往往是讨论者本身。以往我们思考不用给所有问题答案,我们抛出问题,怎么思考是所有阅读者的事;现在我们抛出主观思考后的产物,让所有阅读者去争论,抛出问题,这转变带来的结果映照在每个人身上。唯一让我想到的是,人在逐步完整,完整理解我们是人,是无法用非黑即白概括的群体。回到发小的问题本身,其实一句话就能说完的我举了太多例子,弯弯绕绕把逻辑理顺成最简易好懂的方式,很多方式都能摄取到足够维持精神的营养,总会在时间经过后治标不治本,但唯一能使它保持健康的方式,是了解自己并与之和解。即使从我上面所写看起来,人类毫无希望总是在轮回里不停折腾,了解自己可能短时间做不到又很难不跟自己较劲;所有的事在知道全貌之后都无法解决,人生的成长是在经历时间的过程中慢慢接受这件事实;我们总会对一件事物或是一个人了解够多之后,失去最初了解时的快乐。我们每天醒来,一周内循环同样的食物;做着一样的工作;在不同的时间打卡上下班;用几乎同样的方式娱乐来养护灵*。这样一天又一天,等待一个意外打破我们的循规蹈矩。于是开始憧憬他人加入到自己的人生,生活就不再那么乏味单调;与之分享过去,一起乏味又无趣的把时间重合在每一天;为一件不足为奇,在时间里重复了上亿次的事件做出反应;你们一块做了所有你们曾经觉得一个人做很蠢的事,瘫倒在一起傻笑;或许你们会还会拥抱、亲吻彼此。有种感觉消却了那些本该有的疑问句,让自己并不会为今天的荒废而感到扼腕,和感到舒适的另一个人一起,制造了回忆,好在未来孤身一人也不觉得冰冷。这是唯一一条可走的捷径,我们真正匮乏的,总是无法填满,愿意为之离开又重新认识自己,真正让我们能生存的欲求,是很俗套很简单,同时存在于过去现在未来式的,映照在你和某一个已经相识多年或是未曾谋面的人之间,随处可见的一个字。望早日脱困。出于私心的写给慧慧苏峫
等一碗盒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