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Eric
本文授权自公号:Apple妈咪放羊村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们
上个月有两件小事让我很难忘。
一个是有一对夫妇,在一个饭局上被朋友介绍给我认识。他们都是学历很高的人,现在孩子刚刚申请完海外的大学,但不知道最后应该选择哪个学校,就来咨询我。
聊天的时候孩子母亲一直在抱怨孩子都快成年了,但在做决定方面没有任何主见,好像选啥都行,学什么都无所谓,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的东西是什么。
“他倒是提过一句想学艺术设计,但他选的这个方向并不让我很满意。”这位母亲说。
“可是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他未来要学的东西,需要让您满意呢?”我问。
这位女士一时语塞。
第二次是我妈有一天专门给我打了个电话,说她在老家有一个好朋友,现在这个大姐的女儿正在国内念大学,但总觉得读的英语专业以后不好就业,说想给我打个电话给女儿出出主意。
那位女士打过来的时候,开场白大概是:
Eric老师,我知道您做教育很多年了,见过的学生也比较多,所以想让您帮我家闺女规划一下,看看她是不是应该换专业,以后是考研还是就业,然后是去一线城市闯闯还是到二三线找一个安稳的环境。我们听您的。
我很认真的回答这位女士说,我连您的女儿名字都不知道,我不知道她喜欢什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请问我有什么权力帮她去“规划”她的人生啊?
再说,就算是我很了解她,她也不应该去相信任何人的规划。正因为我见过的学生太多,所以我深知就算是孩子有一天真的如您所愿找到了很好的工作,难道那就能保证她今后过的幸福,人生再也不翻车吗?
这两件事情让我想到了一组数据:
“今年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和人生没有意义”,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将这种心理状态称为“空心病”。”
“我做了20年精神科医生,我刚做精神科医生时,中国人精神障碍、抑郁症发病率是0.05%,现在是6%,12年的时间增加了倍。这是个爆炸式的增长,我觉得这里面有非常荒唐的事情。”
徐凯文教授说他在给学生做心理干预的时候,有个高考状元说过这样的话:“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所以我不觉得生命有多大的意义。”
“我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迷雾的草坪,草坪上有井,但不知道在何处,所以有可能走着路就不小心掉进去了,在漆黑的井底我摔断了腿拼命地喊,我觉得我完全没有自我。这一切好难。”
徐凯文教授说,现在学生的自杀率高是因为孩子们得了空心病,但什么是空心病?概括一下,其实就是缺乏价值观,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
而得病的原因是:如果孩子从小被功利的目标推着走,长大后就会变成没有内心尺度的“空心人”。
“空心病”在高中生和大学生中是比较最常见的,但问题的积累主要源于中小学阶段。据专家的观察,“空心病”的发生主要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权威型的家庭,孩子从小时间就被父母全部排满了。这种情况在大城市的中产家庭里非常明显。其实,这是成年人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他们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出错、走弯路。我见过不少家庭,甚至将孩子的24小时都排满了,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探索生命的意义;
因为这种“满”不是孩子自己的“满”,因为那些全部是家长的想法和期待。而孩子,因为年龄小,再加上父母的“威逼利诱”,可能不会去思考做这些事情的意义。但进入青春期以后,孩子的抽象思维逐渐形成,他们开始思考人活着有什么意义、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什么意义,当找不到答案时,就会出现我们所说的“空心病”。
第二种是忽视型的家庭,父母的精力基本都放在谋生上,甚至打多份工,只能给孩子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没有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