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来源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年12月底,我因第一次惊恐发作被救护车带走。当时只知道自己是“意识清醒”的昏迷着,感觉到那股强烈的濒死感。我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我这么年轻就要死了,我的女儿才3岁,我不能死!”医生全面检查后建议我看精神科,家人不同意。我于年3月开始走进心理咨询室,确诊为中度焦虑症。咨询已经长达3年,现在还在继续中。心理咨询的阻力在第一次惊恐发作后(那时还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在经过全面检查后急诊科医生在我的病历上写下了“癔症”二字,并建议我转精神科(这是我很久以后才知道的信息)。我妈妈当时大惊失色,矢口否认:“胡说!我们没病!我们祖祖辈辈都没有得过这样的病!”于是我被气呼呼的妈妈带回哥哥家照顾,但是不见起色,因为我一不舒服躺下的时候,妈妈就会满脸不高兴,大声叱责我,埋怨我连饭都不吃。因为失眠严重,早上好不容易能睡一会,也被她叱责说我睡懒觉。我当时觉得,如果继续住下去我会越来越严重,就让老公接我回去。回到自己家后我立刻联系了朋友给我介绍的咨询师,当时我已经顾不上什么所谓的“病耻感”了,心理咨询成为我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做心理咨询的事情被妈妈千方百计的阻挠,我名牌大学毕业的哥哥也认为这是骗人的把戏,劝我别去。当时只有我老公是支持我去做心理咨询的,医院惊恐发作,他医院。在这之后的两年时间里,我根本无法面对家人,于是我选择了和他们隔离。事实证明,在心理咨询的某个阶段,与原生家庭隔离是有利于病情好转的。其实,从我不顾妈妈的反对意见坚持去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治愈之路就已经开启了,因为我开始反抗、开始做自己了。我是“讨好型人格”经过三年多的咨询,我在咨询师的引导下,顺着儿时的记忆线索,像一个锲而不舍的侦探,将所有的记忆碎片放回原位,渐渐拼凑出我的人格画像。回想过往,我曾经是一个多么无趣的人,我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不擅长任何运动。我不会下棋不会打牌,甚至不会骑自行车。胆小懦弱,是别人眼中的“老好人”。因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怎么取悦别人。从小学开始,我就是“别人家孩子”,我用无数个“第一名”取悦父母和老师,却没有获得过母亲的一句表扬。工作后我处处要强,用无条件的执行和顺从来取悦领导和同事。而我唯独没有取悦过自己。因为我从小对自己的长相特别自卑,我的额头很高,我觉得没有人喜欢我的大脑门,我近40年的发型无论怎么改变,万年不变的是齐刘海。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母亲喋喋不休的抱怨父亲窝囊,而父亲总是一言不发。我觉得父亲很软弱不愿意靠近他,使得我和父亲分外隔阂。经过大半年的防御和阻抗之后,咨询渐入佳境。我渐渐的修通了和已经去世十年的父亲的关系。那一次和咨询师谈起父亲,我崩溃的嚎啕大哭,我终于感受到了父亲的爱。那一刻,我感觉到从未有过的轻松,甚至能明显感觉到我的面部肌肉在慢慢舒展,我觉得我的心也在被某样东西慢慢填满,并怀有一种笃定的力量。而探寻和母亲的关系让我和咨询师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咨询中的“大事件”当我经过一年多的咨询,得知妈妈不爱我的真相时,我真的心存怨恨了一年多,我不再去看她,也不主动打电话和视频,因为我始终无法面对她。这个“恨”的过程是心理咨询中的必经阶段,你不必心存内疚。因为只有“恨”才能促成分离,才能从与母亲共生的状态中独立出来,也唯有超越“恨”,才能将爱恨整合。1、与母亲和解失败因为各种原因,我需要离开北京搬往天津居住,在离开北京的前一天,我终于克服惶恐鼓起勇气拥抱了我的妈妈,我倍感委屈的说:“小时候你为什么不多抱抱我?”妈妈虽然没有拒绝我的拥抱,但也急于辩驳说:“年轻的时候工作忙,还要照顾你和哥哥,我哪有那么多时间抱你!”我抱着妈妈,哭着说:“你身上的味道真好闻,好香好香”。我可能有30多年没有这么靠近过妈妈了,因为在我学会走路以后妈妈就没有再抱过我了。我真希望她能一直这样抱着我,任我撒娇,好好安慰我。可现实是,她哭了,一个快七十岁的老太太哭得比我还要委屈:“你怎么就不能理解我呢,那个年代哪个妈妈会经常抱孩子,你问问xxx的妈妈,有抱过她吗?”我的心里一沉,仿佛落入了万丈深渊,我觉得失望又懊悔,但我想我更多的是失望,深深的失望。我不得不反过来安慰她:“我没有埋怨你的意思,我只是想你抱抱我”。后来我找了个话题岔开了,因为我不想再听她的埋怨,我觉得我该放下了,我不该在执着于和原生家庭彻底和解这件事。和我的咨询师聊了这件事,我哭的很伤心,我们都知道这是我最难的坎儿就在这里,无法跨越。一方面那是我最爱的母亲,另一方面她是给我伤害最深的人。尽管这种伤害不是她的本意。2、对咨询师的移情后来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那天和妈妈拥抱的场景,在梦里是另一番景象,妈妈对我说:“你可以停下来,好好的待着,什么也不用做,直到你觉得自己好一些了。”我知道这是咨询师经常和我说过的话,我甚至产生一个强烈的念头,如果我的咨询师是我的母亲该有多好!从那以后,我对我的咨询师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每当看到她,就好像看到妈妈慈祥的笑脸。她就是我心目中的那个温柔的妈妈,我多想拥抱她!对咨询师的移情后,我发现咨询进程仿佛一下就被推进了。我们对我和母亲的关系探讨也越发深入。直到有一天我把妈妈的原生家庭写成一篇文章之后,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的妈妈曾经是一个从小失去父亲的小女孩,她心里有着巨大的创伤。我开始理解妈妈的内心世界,从此,我对妈妈再无怨恨,只有满满的心疼。原来,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这篇文章在我妈妈的家族中也掀起了涟漪,我的亲人们也意识到了我们这个家族代际遗传的情感模式存在问题,他们也开始面对问题并积极和我讨论、反思。心理处理好与咨询师的关系是前提如果你选择了心理咨询这条路,我建议你坚持走下去。但是我认为做心理咨询首先要处理好的是:和咨询师的关系。建议你最好选择比你年长的同性咨询师。说实话,我第一次见到我的咨询师感觉并不是很好,觉得她总在不停的问“为什么?”“你觉得呢?”我知道我并不信赖她,但是又有什么办法,接下来的大半年我都是将信将疑的每周和她度过一个小时,直到有一天我鼓起勇气不再防御,我哭着说:“我一直在假装自己还不错,其实我很不好!”走出这一步真的很难,这也是大半年咨询累积下来的阶段性成果。从那次以后,我开始对她知无不言。两年以后我才发现她不仅是一名非常厉害的咨询师,还是业内有名的心理督导师和讲师。我和她的关系也越发默契,她鼓励我写文章并成为我第一个读者。她告诉我世界上那些顶级优秀的心理治疗师都曾经是病人。作为“来访者”的我治愈了咨询师,这是对我的文章的最高评价。我记得咨询师对我说过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你将成为你们家族中最有力量的人!”好的咨询师一定不会使用太多的专业术语,她不会说教,更不会讲大道理,也不会给你灌心灵鸡汤。她不是你发泄情绪的“树洞”和“垃圾桶”,她是与你同等地位的“共情者”,她是你全然的接纳者,就是你的“好”与“不好”她都能无条件接受,不加评判,从而使来访者向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如果把自我探索的道路看成是一条长长的隧道,咨询师就是我的同行者或陪伴者,若非要说她像什么,我觉得她就像是一根拐棍,或者是一盏指路的明灯。从某种意义来讲,她更像是我内心小孩儿的“妈妈”。收获与意义
收获
心理咨询带给了我巨大改变。我无处不在的恐惧感消失了,我学会了感受自己的感受,并具备了自我觉察的意识。我仿佛感觉自己像一棵大树,深深扎根在土壤里,感受到一种新生的力量。而那个一直以来因为大脑门自卑的我,也能对着镜子坦然地梳起刘海,露出光滑的额角,给自己一个微笑。而我最大的改变就是拥有了做妈妈的胜任感。在做心理咨询以前,我和女儿的关系只能说是一般,我心里是惧怕和孩子相处的,我能做的就是复制我母亲对待我的方式,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严格控制。我从当年的受害者角色变成了伤害者,我把童年那种紧张纠结感不经意间又投射到女儿身上。而这几年,通过心理咨询和自己的学习,我内心的小女孩得到治愈,我的心变得柔软起来,我开始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共情地倾听她,女儿的性格也从原来的独立内向变得开朗活泼。意义
如果把人比喻成一部智能手机,焦虑症将我逼到人生的死角,而心理咨询却是让我获得了一次重启人生的机会。通过放慢生活节奏,我终于做回了自己,我无所顾忌地发扬了自己的才华。我自学了绘画并自己引导女儿画画,我开始学习自体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积极涉猎各方面的书籍,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我的才华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我认为,成功的心理咨询最重大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治愈了一个来访者,而是治愈了一个家庭,它唤起了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的心理觉醒。延续世代的家族情感模式的自带bug得以修复重置,来访者后代的养育模式开始优化升级。END作者:匿名投稿。文章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