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流水不腐
一、人被困在狭小天地里闭门造车,多是因为惧怕关系中的社交受挫
人际关系(普通社交、情感两性)上的“挫败”之所以让人难受,有个原因是种种挫败都指向“我不够好”。
是我不够好,他才不理我。是我说错了什么,他才会这个态度。
也就是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与自己好不好建立因果关系。别人对我一般般,那肯定仅仅只因为我不够好,这是唯一理由。
种种社交“挫败”,频频指向我不够好,让人的自我评价降低。
我不够好,算是一种(自我)否定,也是羞耻感的主要来源,几乎是最大的法令封印。
一旦方方面面都落到了“我不够好”,就有些可怕了。
二、自我评价体系:我不够好吗?
人需要持续有这种感觉:我很好,我足够好,换言之自我评价体系。
人都想知道自己什么样子,自己是谁,甚至于自己在外界是什么印象。
自我评价体系是什么呢?是生活中的正反馈与负反馈相减吗?
如果是,那
1从什么时间算起?是不是从出生开始计算总账?
2得保证正负反馈都录入系统
3还得保证正负反馈没有人为地放大缩小,都一样大(没经过夸张夸大或缩小),又如何给每个反馈量化数值分数呢?
以上不谈。
没有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方法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能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从没有负反馈的。
房子有人买有人卖。股票有人买有人卖。你看别人卖,就觉得房子股票不好吗?如果是好东西别人肯定不会卖。
负反馈是必然存在的。也可以叫失败,挫折。
曹德旺、董明珠说自己没犯过错,那也不代表他全知全能。
他演戏、绣花、搞体育,一样歇菜得不行。
不能接受负反馈,容易被这打击到,大概是深处有股全能自恋:我不能失败,我根本就不会失败,我怎么会失败呢?我不应该失败啊。
人活着当然是要被正反馈包围,外界会支持你肯定你,你从中获取资源、能量。
负反馈是一种提醒:你不适合,这不是你的领地。
给你负反馈,让你退一退,换个方法,换个人,换个目标,换条赛道。
做有些事,在进行忐忑的社交之前,都可预料:你可能会“失败”。要想到这一层。再想想失败后,你能否承受?
做了这样的心理建设,如果接下来真的面对失败,内心起伏、波动也会大大降低,因为你有准备了。
当然在预判时,未必能准确预估失败的局面,人无法预测未来。
但先大抵大差不差根据生活经验估量一下,也可。
遇到负反馈,说明什么呢?
不再建立因果关系,你混淆了影响力和控制力。
一件事有没做成,别人对你态度冷热,你自己只是其中很小一个因素,你并不构成他当下反应的全部缘由。
一件事有没做成,你的努力也只是其中一个条件,你不构成事情成败的所有要件/理由。
你只是链条上的一环。
竞争对手,外部环境,资源条件,天时地利,砸到你就砸到你了。
这些客观条件和你够不够努力几乎没关系。
遇到负反馈,说明什么呢?
为什么要去解读这个东西?要去说明些什么呢?
负反馈就拉远距离,正反馈就靠近。
不管是揣测人,还是复盘事,都超出了你这个没有读心术的凡人的能力。
做不好,做不到,这种情况干脆别做,瞎几把拉倒吧。
守住边界。
揣测着揣测着,几乎没啥好结果,除了酝酿出一堆负能量,不信还揣测出感恩的心和真善美了?
解读和揣测,往往只输出了负面的东西。
原创作者
流水不腐
Hi,我是流水
独立心理学者
疗愈自己,走出抑郁
超高的觉察力与捕捉力
洞悉人性与规律
在这里分享我的个人成长和家庭成长心得
文风犀利、不讲废话、一针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