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无趣而又焦虑的生活丨十万个问神兔
原创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
问:
我是一名法学生,要准备司考和考研。可是却提不起劲,感觉一切都没意思,甚至是无聊。明明要做的事情很多,可是有时候会故意浪费时间,手机明明不好玩,睡前还是一直玩着到半夜。曾经试着鼓动舍友一起早点睡,失败了,就放任自流,熬夜,恶性循环。每天想着,明天要好好努力,慢慢调整状态,可是,第二天,依旧历史重演。我家里经济情况不是很好,来自农村,家里把希望寄托我身上,可是我现在的状态很不好,心里愧疚,如何调整我这种感觉世界无趣同时焦虑的状态呢?
(问题经用户许可发布,原文有删改)
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什么才是对的,却偏偏不愿意去做这件对的事?
为什么我们知道时日有限,却还是忍不住放任自己无限期的拖延?
明明看似在休闲,玩手机,打游戏或是看电影,却又因为时间的流逝心生更多的空虚和焦虑,一遍遍刷朋友圈,一遍遍翻着微博,一遍遍在海量又无谓的信息中失焦,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而该做的事却没有一丝进展。
身体忙不起来,心却闲不下去。
我认识一位沉迷于在游戏中无法自拔的小朋友,是朋友的弟弟,今年已经挂掉了第三门课,如果再继续下去,他就无法拿到毕业证书,朋友带着他来找我聊天。
他已经尝试过很多种方法,断网,把手机和电脑交给舍友保管,给朋友交保证金求监督,一打游戏就惩罚自己不能吃饭等等,可是都没用。
他说:“没有手机和电脑的时候,我就对着书本发呆,脑子不由自主的走神,想象自己在游戏中的场景,即便是在看书,效率也很低,就是因为低,所以就更提不起精神学习...”
他并不叛逆,甚至很认同父母对他的期望,他用小鹿一般的无辜眼神看向我,“我知道自己应该好好学习,可是我就是管不住自己,姐姐,我是不是有病?”
不是茫然失措,不是前路渺茫,而是明明有确定的方向要走下去,却始终找不到抬脚前行的力气。
好像大脑被分成了两半,一半拼命催促你去做对的事情,而另一半则放纵你懒洋洋的浪费时间。
心理学家们很早就提出过这样的理论:人的大脑可以划分为两个区域,即“理性大脑”和“情绪大脑”。人的良知倾向于同意理性大脑的想法,行动却往往被情绪大脑所定义。
无法控制的放纵,放纵之后的愧疚感,愧疚之后的空虚。就是这两个大脑板块不断争斗的结果。
而我们看到的普世意义上的成功者,一种就是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绪大脑和理性大脑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而另一种就是通过自律和自控让理性大脑占了上风,从而可以控制自己的行动。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如何才能摆脱焦虑--无聊--焦虑的漩涡,在情绪和理性的博弈中占据一点主动权呢?
1设法调动情绪大脑为你工作无意义无反馈,一向都是生活最大杀手之一。
今天看了十几页书,然并卵。今天跑了五公里,然并卵。今天坚持玩手机没超过一个小时,然并卵。
我们心里其实都清楚一个事实,那就是无论如何每一个每一个独立的行动,都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是持之以恒的行动所创造的可能性。
可是这个反馈的过程太久,久到你的情绪大脑已经开始不耐烦,于是开始鼓动你“哎,打会儿游戏呗,反正这么无聊。”
那么反过来考虑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读书一小时给你的感觉是然并卵,而打游戏一个小时却会让你觉得感觉超棒呢?”
打通一关之后才可以进入下一关,开启更多的隐藏道具和技能。你可以看到自己的“进阶”曲线,并在一关一关的前进中获得成就感。
游戏如生活,但它通过设计,让本来隐藏着的进度条从隐形变为显性,而我们的情绪大脑只有在获得反馈和激励的时候才能自发的坚持。
我们的理性大脑远没有想象中/期望中的那么强大,具有能够凌驾于情绪大脑之上的能力,相反,人本心理学家们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理论:
情绪是一只大象,理智是骑象人,骑象人并没有办法强迫大象按照它的路线行走,按照指定的节奏行走,到达指定的目的地。相反,有时候是大象决定“它要去哪儿”,骑在象背上的人无权决定,只能诱导。
《暗时间》中提到:要改变既有的习惯,不能只依靠自制力,还要依靠知识。
学习一些心理学的常识,了解自己“情绪大脑”的弱门,给自己设置进度条和合理的挑战,可以节约我们的自制力和意志力,将其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复习考试一共需要看完三本书,每本书十二章,那就在日历上详细的划分好每天的复习任务,每三天将强度提高一点,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之后用红笔做好醒目的“完成”标记。
坚持一段时间,你的情绪大脑就会本能的痛恨完成标记的中断,因为那意味着挑战的失败和前功尽弃,然后它就会帮助你克服一些“好想休息啊”或是“好想看看手机”的小心思。
既然无法战胜情绪大脑,那就试图利用它。
2你不完美,也会反复造成我们拖延的,并不仅仅是懒。有时候,恰恰是因为我们不懒,反而期盼的太多,才会导致行动的后延。
我们期待自己是一只蛰伏的猎豹,只要等待足够久就可以一击必中,可现实中我们却是一只慢吞吞的蜗牛,即便一刻不停,也无法迅速的达到顶峰。我们期待自己一出手就能够做到完美,却抑制不住担心,“万一失败了呢...那还是不做好了...”
接受“慢”和“不完美”,才是行动开始的起点。
很多试图治疗“拖延症”,“懒癌”却最终倒在成功的半路上故态复萌的人,恰恰是被自己真实的,反复的,不完美的状态吓倒,丧失了信心和斗志。
我们期待的进步路线是这样的:
可是实际上,它却是像下图的红色部分一样,时时反复,常常波折。
图片来自公号:“学习学习再学习”
我们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和自己实际做了什么,永远都不是一条通畅的坦途,有障碍,有曲折,有弯路,有下坡。都是行动模式的常态。不要被自己的一时懒惰吓倒,就认为自己是个糟糕的人,无法战胜恐怖的拖延症。
你所做的代表你,你却不仅被自己的行为所定义。
荒废了今天没关系,但重点是,你是否会用明天为今天陪葬。
3建立有效的联结跟目标相同的人一起学习/做事,是比投入无效社交有用太多倍的方法。
它既可以帮助你战胜人类基因中对“失去联结”的恐惧,又不会让你因为投入社交而浪费太多的宝贵时间。
交流,并不仅仅是对情绪的宣泄,也是对思路的梳理,以及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知道自己并不孤单。
没有一起进步的舍友,就去找一起进步的校友,没有校友,就去网络上找志同道合的群友。
只要你愿意,只要你也足够努力,你总会遇到频率相投的那一群人,因为目标相同而建立的小范围的“契约”,远比你自己默默念叨的自我要求更加有用。
我上大学的时候曾经有位晨读的书友,无论冬夏每天早晨五点约好去天台念英语。我们都曾经无数次贪恋温暖的床铺和凉爽的晨光不愿起床,但只要想起起床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跟另外一个人的约定,你的情绪大脑就会因为不想让自己变成一个言而无信的懒虫,而屈服于理性大脑的安排,起身,刷牙,洗脸,出门。
毕业多年之后回想,如果我没有她,如果她没有我,我们彼此可能都无法独立完成长达四年的坚持。
与依赖无关,与陪伴无关。
有时候,努力真是的一件看上去很傻又很不酷的事啊。
知道有人陪你一起不酷,有人跟你面对着一样的困境,比在微博和朋友圈里远观别人的生活要管用的多。
生活原本就是无趣的,那趣味是你赋予它,而只有打破了焦虑-无趣-焦虑的循环,你才能够揭开生活古板的面纱,一窥它的真相。
做些什么,不管做些什么,都比躺着要强。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转载请至后台回复关键词“转载”获取授权。
简书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