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某节目曝出知名辩手马薇薇有严重的抑郁症,一时热搜登顶。在看到抑郁症这三个字的时候,我除了对马薇薇的心疼,随之而来的还有担忧。
因为当我打开论坛,点开话题“如何看待马薇薇得抑郁症”,有不少这样的评论:
网友甲:
“这个搞过多次网络暴力的女人得抑郁症了,现在所有人都得对她菩萨心肠,不敢再说她了,呵呵哒。”
网友乙:
“马薇薇百万大V事业有成,有什么好同情的?”
网友丙:
“得了抑郁症的人连简单的社会工作都没法做,怎么可能天天对着摄像机录节目?”
抑郁症已经进入公众视线范围多年,相信大家对它并不陌生。然而,虽然有很多科普致力于让大家了解抑郁症,可误解还是层出不穷,走向了轻视和妖魔化两个截然相反的极端。一方面抑郁的污名仍未被彻底洗刷,有人避之不及;另一方面抑郁症的严重和严肃程度却被低估,遭到随意调侃。这样的情况会加剧抑郁症患者的病耻感,对公布病情和寻求帮助产生更加消极的影响。
那么,拨开重重迷雾,抑郁症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我们又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抑郁症?
抑郁症,不能Takeiteasy
在有的人眼里,抑郁症是稀松平常的小事。他们错把抑郁症当成是感冒一样常见的小病小痛,心情低落时可以随口说一句:
“我最近好像也有点抑郁症诶。”
这也导致了当面对真正的抑郁症患者时,人们小看了抑郁症的威力,认为抑郁症不过就是小矫情,拿来吓唬吓唬人,Ta只是最近压力有点大而已。
这和近年来网络上频繁爆出有关抑郁症的新闻事件有关,公众人物被负面报道后,紧跟而来的常常是:XX曾患有抑郁症,他受了很多苦。从炎亚纶到最近的张浴盐,我们很难去判断事实真相,但这样的报道确实会给人形成不良印象,有一种“将抑郁症当成犯错借口和挡箭牌”的感觉。
“抑郁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这样的讽刺对抑郁症患者无疑是一种伤害,但其中对抑郁症的怀疑也可见一斑。当我们再看到类似的事件时,同情和关怀为怀疑让路,忍不住得先掂量,ta是不是在找什么借口。抑郁症概念滥用造成了一种错觉:抑郁症只是一件小事。我们不知不觉习惯了别人有抑郁症,因此也就失去了对病人的尊重和呵护。
“我因为计算机键盘一瞬间卡住了而哭,我发现每件事情都极其困难。例如,拿起电话听筒对我来说似乎像要举起磅;我必须得穿两只袜子而不能穿一只,然后还要穿一双鞋子,这件事难到了我,我只想躺回到床上。”
你会不会觉得这段描述简直是荒谬至极,可这是一位抑郁症患者的真实自述。在我们看来再普通不过的经历,对于他们而言,是巨大的无法跨越的鸿沟。抑郁症患者的感受是常人所不能体会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悲伤情绪和抑郁有着本质的差别:悲伤是由特定失去事件引发的情绪反应,而抑郁是一种持续时间很长的、显著的心境低落。
打个比方,假如不小心弄丢了有重要意义的物品,我们会因为失去而感到难过,这种难过可以被亲朋好友的安慰冲淡,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消退。而抑郁的发生是不一定存在明确事件诱因的,患者就只是感觉到对一切事物都提不起兴趣,处于抑郁状态的他们仿佛对关怀免疫,他人的言语和行为都是苍白的。除此之外,抑郁的持续时间超过两周,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我们没办法完全理解抑郁症患者的感受,但至少我们要尊重他们感到痛苦的事实。不要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也不要随意拿抑郁症来说事,还觉得自己分分钟就“抑郁”了。
抑郁症,也许就在你周围
除了前面提到的不以为然,还有人认为抑郁症是可怕而严重的精神疾病,患抑郁症的人是少见的“异类”,认为他们整日沉浸在负面情绪中,生活自理困难,丧失正常的社会适应功能。持有这些观点的人认为,这些抑郁症患者和普通人“不一样”,并且可能因此而产生对抑郁症患者的歧视和躲避。
其实抑郁症离我们并不遥远。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年,全球抑郁患病率约为4.4%,全球抑郁患者高达3.22亿,年至年间,抑郁症总人数增加18.4%。可能在你我的身边,就有人正在遭受抑郁症困扰。
抑郁症有时还伴随其他类的精神疾病,例如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状等;患者的抑郁症程度各不相同,同一病人也并非时刻处在抑郁发作的状态中,每次发作程度也有所不同,这些原因导致了抑郁症病人的症状极其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个体差异性。当然,并非每个抑郁症患者都会表现出极端的行为倾向。
很多时候,抑郁的来临在我们看来毫无道理。比如KateSpade在家里用一条红色丝巾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大家的反应都是“怎么会是她呢?”
KateSpade
纽约知名时尚设计师
年6月5日在家中自杀身亡
你看,在他人眼中事业有成生活美满的人,也有可能没有办法热爱自己的生活。人总是会隐藏自己的失落和伤口,何况是患有抑郁症的人。因为疾病带来的病耻感,除非到了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力气伪装,他可能永远不会把真相暴露在他人面前。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世界可能有天壤之别,你只能看到外表的明朗,“却永远无法知道他的内心旅程开始和终结在什么地方”。
别怕,只是生病了
抑郁症的成因复杂,目前尚未有明确的结论。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的血缘亲属患抑郁症,那么他本人则更有可能患上抑郁症,这表明抑郁症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影响。抑郁症的产生还和社会环境有关。在生活中遭受重大打击会让人情绪低落,儿童时期和成长关键期不好的经历,往往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成年后发生抑郁障碍的风险。
抑郁症是心理生病了,虽然它不像生理上的疾病一样能够被看到。就像有的人免疫力低容易感冒发烧,有的人可能对环境更加敏感。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因人而异,这就是差别易感性。
“有了裂缝,光才能透入。”
这些更加敏感的人,能够放大环境的影响,拥有更强的弹性和可塑能力,但有得必有失,相对地,他们的韧性也就更差。
研究表明,让人容易患上精神疾病的基因,也可以让人变得更加健康、成功和快乐;而如果携带有这些相关基因的人早年成长在恶劣的环境中,那么更可能患上相应的精神疾病。
抑郁发作以与其处境不相称的心境低落为主,程度可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有自杀企图或行为。抑郁症的典型表现被总结为“三少”和“六无”。“三少”是指思维迟钝、情感低落和行为减少,“六无”是指无趣、无助、无能、无力、无望和无价值。
患抑郁症不是件丢人的事情,它和个人特质有一定关系,但绝对不意味着一个人不够勇敢、胆小懦弱和逃避挫折。生病了就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抑郁症也不例外。抑郁症的诊断不可擅自做出,需要有精神科医生的诊断。我们不能凭感觉判断自己是否患上了抑郁症。如果感到自己的生活遭受困扰,一定要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目前尚未有十分有效的实验室诊断法,只能依靠精神检查(接触谈话)、临床量表、询问既往发作的临床表现。同时视情况辅助以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实验室检查(血糖、甲状腺功能、心电图、相关抑制试验)。适合的药物治疗对疾病有肯定的效果,但也不能忽视心理干预的重要性。
而这一切都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医嘱进行,不可擅自停药或改变服药剂量。
谁来做抑郁症患者的光
马薇薇在节目里讲述自己的无奈,她每一季都在做出改变,可是无论如何都没办法让观众满意,他们总是能找到新的角度说:马薇薇这个人完了。温婉是失去锋芒,讲段子是被金钱裹挟综艺化,分享亲身经历是失去自我,怎么做都是错。而高晓松接话道:
“你那不算什么,我们被骂得比你惨多了。”
面对抑郁症患者我们要怎么做?这句话就是错误示范。
大脑功能异常导致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偏见,他们更容易接收消极的信息,认为自己是糟糕的、不可爱的。有些人患有轻度抑郁时,他们会试图隐藏自己的病情,让别人看起来他很好。在张首晟教授去世后,他的家庭发言人告知:“张教授的家人不曾知道张教授被诊断为抑郁症。然而回想起来,他们开始相信他有抑郁症的症状。”有很多人明明很痛却一声不吭。而当一个人跟你说出自己得了抑郁症,那他一定是很信任你,鼓足了莫大的勇气才决定袒露心迹,希望能得到帮助和理解。
告诉抑郁症患者这不是什么大事儿,并不能起到安慰作用,反而会让ta觉得,你根本不明白ta的感受,甚至在否定ta承受的痛苦。每一句调侃和误解都是伤害,一句“你这么开朗怎么可能?”或者“噢,我最近也有点抑郁。”可能会让抑郁症患者再难开口。抑郁症患者需要周围人的关怀,而合适的关怀来源于真正的理解。
正如马薇薇所言,“病是病,罪是罪。”抑郁症不是犯错的理由,也不能因为她犯错,就认为她作为患者不值得理解和帮助。我们无法得知她是否真的患有抑郁症,或者去评判她的行为对错。但至少能看到的是她对抑郁症态度的转变,从调侃到理解和维护,而这是我们所希望的,世界的样子。
我一直记得乔任梁唱《残酷月光》的样子:
“我努力微笑坚强,
寂寞筑成一道围墙...”
夜里最温柔的月光没能照亮温柔帅气的他,但这世界上有很多人还在和名为抑郁症的黑狗搏斗,还请努力照亮他们吧。
文章作者董璞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科普作者,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本科生。
“如果我心里冒出了一个想法,我会很高兴地写出来,期待你看到。”
谢谢阅读点击下方
收看《心理访谈》
《女人四十》
节目首播:CCTV12周日晚22:13
推荐阅读
女人四十,迟到的勇敢。
王凤香丨夺走女人美丽的不是岁月,而是庸俗
看电影学心理丨我们是否可以置身在别处?
关于20,30,40的奇遇人生。
导演手记丨善念,是一面镜子。
编辑/衣呷美术/张乐主编/秦莹编审/阿果监制/庞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