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复旦表白墙To18信安yzw反
TUhjnbcbe - 2021/5/10 16:49:00
最近,一张“日常糊弄用语”的图片冲上了微博热搜,该图列举了五个不同的情境,适用于在座的糊弄学家们应付尴尬的社交。评论区聊得热火朝天,表内的词不断被补充。今天,我们就来加入一个新的糊弄语-“就这?”

“就这?”“就这。”

想象一下,当你看到一篇点赞评过千内容却毫无营养的文章时,当你在为考试成绩提心吊胆,好朋友却告诉你,他托福过了时,拿什么来抒发我们内心的不赞同与小嫉妒,“就这?”便在此时悄然出现,并脱口而出。“就这”出自网络主播——Last丶炫神的口头禅。作为一名LOL游戏博主,一旦他用“常规操作”击杀比自己高段位的玩家或者主播时,就会用“就这?”加上“真是有够好笑。”来表示嘲讽。互联网的力量过于强大,“就这”很快便在直播间以外出现,用于我们日常聊天的各个场景中。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就这?”是如何潜入我们的生活中的。刚上班的小王面对女友的问候:“就这”成了小王的口头禅,他不愿意让爱人担心,一句“就这”盖过了一天的辛劳。这个时候,你的好友告诉你他明天上班的好消息,而你还没有收到回复时:你可能需要满屏的“就这?”来缓冲一下被打击的心。当然,刚的人已经对领导重拳出击了。然后你会收获两种反应。网上冲浪久的温柔领导:当然会一笑置之,“大人不计小人过。”严肃正经的领导:“你在教我做事?”“就这有风险,用词需谨慎。”

不要让“就这?”变成“就这样吧。”

不能否认,与朋友用网络热词互怼后,确实十分解压,好像天塌在面前,我还能不屑地吐出一句,“就这?”。但是正当我们对生活充满希望时,总又遭到当头一棒。比如:作业刚被老师表扬时,转眼间老师又让重交另一份作业,代入感太强,拳头已经硬了。突然来临的打击,使上一秒的“就这?”很容易被替换成“就这样吧。”,替换成一种甘于平淡,不想努力的懈怠。短暂的奋发是很容易的,难的是一直坚持的毅力。那么问题来了,“就这?”为什么会变成“就这样吧。”呢?同上,我们总担心事情做不好,过度追求完美,就干脆不开始,这其实是一种病态心理,在心理学上,这种过分在意细节、讲求计划性的完美主义,被定义为“消极完美主义”,而“就这?”遇上“消极完美主义”就成为了“就这样吧。”更重要的是,完美主义还是导致“抑郁症”的罪魁祸首之一。很多人被它们捆绑,不断否定自己,变得越来越焦虑,甚至最终造成抑郁。不可重来是人生之悲,亦是人生之喜,无论人生如何,都不必失去宝贵的生命,亦不能失去宝贵的机会,那么该如何去做呢?

这是剑桥大学专攻焦虑研究的学者OliviaRemes在关于“消极完美主义”的演讲中所给的建议-避免消极完美主义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开始,犹豫就会败北!

我们正是需要一种蜜汁自信,比如我正担心着今天的选题能过吗?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声音——“就这?区区小事罢了”“谁给你的自信?”“当然是我的可爱,我的文章,我的老板!”所以为什么不大声说一句“就这”然后勇敢开始呢?上手之后你会发现事情也没有那么糟糕,回想起来还能给当初的自己一个肯定——“就这?不过如此罢了。”一句“就这样吧”何其容易,它是甘于现实,逃避机遇的完美理由。不能让“就这”变成“就这样吧”,亦不能让消极完美主义浇灭我们努力生活的热情,好好生活才证明我们存在过。

“就这”背后的社会心理

大家聪明的脑袋可能还会
1
查看完整版本: 复旦表白墙To18信安yzw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