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怎么办
大家看看自己是不是这样,每天一大堆事情,我们总是先做容易的、花时间少的、催得急的、有趣的、资料齐全的,而把难的、花时间多的、催得不急的、无趣的、资料不全的放在后面。
于是我们陷入一种怪圈,我们总是想把事情做得更好,但总是低效,总是拖延,于是每天总是生活在懊悔、自责、沮丧。很多人喜欢熬夜工作,大多是因为第二天就要用的东西不能再拖了。
也有人提出一些建议,比如定好计划,比如集中注意力,比如大任务切分成小任务,不过不客气地说都是废话。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还会拖延吗?
怎样正确对待拖延的习惯,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八种科学的方式。
一个认识,就是拖延症人人都有,由来已久,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就不要再懊悔、自责啦,要坦然一些。有时拖延还真不能叫做“症”,若真自认为有拖延症,尤其还因此而难过自责,那就真的是“症”啦。
如果这一点你已经接受了,我们再推荐以下八种办法:
第一种,在一个时期内定多个重要的事,而不是只定一件重要的事。当准备拖延时,我们一般是采取自认为更无聊更无意义的事来打发,浏览网页、上Q、看朋友圈等,或是发呆、闲坐、出去聚会等,这样就真的拖延了。我经常把自己要做的几件事情都放在电脑桌面,建了文件或文件夹,名称都取好,很多是空的。当一件重要的事情不好做,我准备拖延时,我就转移到别的重要的事情上去。这样,就换了一个角度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拖延状况,因为为了拖一件重要的事,而成就了其他几件重要的事。
第二种,创造性工作变为机械性工作。也就是换一种方式,把脑力的事换成体力的事来做。很多工作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做,迟迟不动手?就是因为难度大,让我们望而生畏,自己在内心纠结、和自己作斗争。如果是体力劳动的事,我们可能就更容易行动。当我们郁闷、焦虑时,多么希望让我们做的不是设计方案而是个搬砖拉土类的体力的活呀。比如早读背课文背不下来,不能闲着呀,那就抄几遍。也许就背下来了;即使还是背不下来,但我们这样既可以给自己一些心理安慰——我为这件事做了一些什么,也增进了我们对这个学习对象的了解,收到了可能和背下来差不多的效果。
第三种,让潜意识参与。我们的大脑和我们的行为并不是简单的同步,不是我们在做什么它就在思考什么。很多学生问我高考时是先看作文题再做卷上别的题,还是先做别的题最后看作文题、写作文。我的建议是,如果你的心理素质不是特别差,就先看一下作文题,你一边在做前面的题时,你的大脑在潜意识里也对作文材料进行加工,这样可能会使效率高一些。有些事,你一直拖着不想做,但也不防在闲时翻翻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可能在某一个时间点,思路突然来了,你的行动就会更坚决。
第四种,调动多种监督力量。有时吹点牛也无防,把自己的计划和想法告诉朋友,发在朋友圈里,搞成QQ签名,发个微博。这样,就会对自己的行动形成督促,比自己焖在心里的想法可能更容易行动、更容易做好。我在朋友圈里吹了个牛,搞了个“刘从良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