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和朋友起了点争执,朋友的一句气话却令我陷入沉思。
“不是说抑郁是最温柔的心理疾病吗?你怎么还凶我?”
……或许抑郁真的是最温柔的心理疾病吧,但是不如说,“越温柔的人,抑郁症越好不起来”。
作为一个已经几乎完全走出来的(前)蓝星人,就是因为变得不那么温柔了——或者说,温柔中多了一些强大的成分,才好起来的。
1.首先,我们需要澄清温柔的定义。
抑郁症的温柔,类似于荣格在其人格分类观点里提到的“外倾情感功能”。它使蓝星人非常在乎别人的感受,在乎集体的氛围、他人的情绪,却压抑自己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或者一位“温柔”的蓝星人,有这样的经历:1.从小就学会了感情压抑。
比如我:有一对情绪非常不稳定、控制欲很强的父母,所以在成长过程中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攻击性、敏锐地体察别人的感受,来保护自己不被伤害。2.压抑久了,人格结构也随之变化。
每个人都有攻击性,但一旦压抑了攻击性,就要启动对认知的调整来适应这样的“处事方式”。比如我就曾经告诉自己:我已经很抑郁了,我要温柔一点,来保护大家不受伤害。我活着已经很没意思了,所以我要尽量让大家都快乐一些,能够享受生活。那个时候的我,和许多把“温柔”当做优点的抑郁症患者一样。用“温柔”蒙住眼睛,粉饰太平。而上述的第一条和第二条是会形成负性循环的。越来越抑郁,越来越温柔,然后一个人就再也走不出来了。中学的时候,中二的我很喜欢《龙族》里的源稚生。他觉得自己是“噬罪者”,一个人承担所有的黑暗和痛苦,然后死掉。
图为源稚生但是,后来我才发现,就算一个人承担所有的黑暗和痛苦,也无济于事。
没有人会因为我的“温柔”而好起来。我一直认为自己的忍让和顺从能让我情绪不稳定的父亲过得开心一点,但其实没有。我更会因此饱受抑郁症的折磨。
曾经,我因为自己的“温柔”和“敏感”,“希望别人都活得比我快乐”的愿望,而学习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但是学的案例越多、接触的个案越多,我越发现,“温柔”真的很没用。
诚然,温柔,或者说倾听和共情的能力,很重要也很宝贵,但是只有温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却是一种病态的特征。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师霍妮在她的著作中提到过,病态人格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对冲突和(自身)攻击性的恐惧。你的“温柔”真的是温柔吗?还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恐惧呢?
2.走出抑郁症的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向外表达自己的攻击性。
——倒也不必是攻击性吧,只是一定要学会向外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改变事情本身的走向。只有学会在温柔中加入一些力量,才能帮助到自己和你曾经想帮助的那些人。试想,如果我一直是爸爸眼中的乖乖女,一个人承受家里所有的痛苦,直到我自杀为止(就像我小时候想的一样),那我的家庭、我的父母的心态,会有任何好转吗?抑郁症的孩子也许觉得“会”,但实际上并不会。所以,我需要做的,是站出来针对爸爸,逼迫爸爸改掉他性格中暴躁的部分,甚至站出来针对爷爷奶奶,让他们不要再对他施加暴力和控制,给我们的小家庭一些空间。只有强大的人才能做到这一切,对吧?再比如,知乎有个问题叫做“父亲家暴,我应该以暴制暴吗”。它的回复很有意思,那些以暴制暴的孩子,多是替自己和母亲争取到了生存的空间,而那些“温柔”的孩子,除了母亲身上的伤痕和自己的心理疾病之外,一无所得。这种“无力”的“温柔”,我觉得不应该被推崇。推崇“温柔”的人,要么是因为“无力”所以离不开“温柔”这层壳的抑郁症患者,要么是因为这样的“温柔”所以获得利益的剥削者。而就像马斯洛所说的,人们总是想要自我实现的。所以,我更希望你是一位勇敢地改变自己和环境的人,这并不是“不再温柔”了,而是真正的“温柔”。能真正让更多的人,包括自己,获得幸福的“温柔”。文中插图部分来自网络,部分为原创。END
-作者-安以,青少年心理健康硕士在读,自由撰稿人,蓝星人志愿主创团核心成员。曾患抑郁症9年,现已痊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