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高考文言文应试策略口诀与心态
TUhjnbcbe - 2025/5/30 21:23: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疗效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文言文知识点尽管芜杂,但我还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给学生总结了几句顺口溜,便于学生记忆。(持续更新中)

文言翻译并不难,古今词义要通关。

单音多向双音变,人地时名照直搬。

词类活用活理解,特殊句式调整念。

直译不通意译串,省略成分合理添。

一词多义经常见,不知通假不文言。这套歌诀中就涵盖了文言文所有的知识的点,平时学习起来学生可以对照它逐项落实,不至于了无头绪。

其实学生在内心都是想学好的,只是很多时候苦于找不到方法。这时,若我们教师站在他们的角度设身处地帮他们找方法,解疑惑,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探寻规律授“渔”法

文言文,学生本来就觉得知识点芜杂,若教师只是一味强调要考试,大家一定要背、要记等等,这样一些大而空的套话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其实学生并非不想学好,只是学生毕竟不如教师对知识点的熟悉程度,很多知识的学习和归纳缺乏必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很多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又比较空洞,而我们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总结规律自然比学生来得容易,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帮助学生总结一些可循的规律,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比如,文言文中学生最不会判别的就是倒装句。因为倒装句的类型很多,而高中阶段考查得最多的又是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但书本上关于倒装句的解释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我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帮助学生总结了一些规律。

比如宾语前置,学生简单的主语、谓语、宾语还是能分清楚,我就告诉他们,第一个步骤就是要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当你翻译成现代汉语后,发现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就必定是倒装句,但如何判断是倒装中的哪种类型呢。下面我举个例子“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古代的人没有我欺骗啊。”很明显,该句是倒装句。先将该句语序调整过来“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接着让学生划分句子成分主、谓、宾。

因为初中语文教学早已淡化了语法教学,但高中特殊句式这一块又不得不提语法,由于时间关系,讲太多会使学生难以接受,因此我就选择必要的、易懂的教给学生。首先告诉学生,主语是指明对象的,说明“什么人”或“什么事〃,学生很轻易的就找到了主语是“古代的人”;接着找谓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依此也很快找到了谓语是“没有欺骗”;最后找宾语,告诉学生宾语是在动词后面,回答“谁”或者“是什么”一类的问题,因此学生很快找到宾语是“我”。那么相对应的句子应该是“古之人不欺余也。”但原句是“古之人不余欺也。”作宾语的“余”本该在句末的,文言文中却把它放在了句中,这就叫宾语前置。如此这般,反复练习几次,学生就知道判别宾语前置句了。

说到定语后置,我一样要求学生先将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教他们找句子的中心词,若中心词是名词,那么该句大多就是定语后置。因为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制名词的。比如“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这个句子,先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石头中铿铿作响的”,很快学生就会发现与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不同,应该是“铿铿作响的石头”,用古汉语的语序表达就是“铿然有声之石”。中心词也很明显,是名词“石头”,什么样的石头?“铿然有声”。

前面已经告诉过学生,名词前面的连带成分是定语,用来限制和修饰名词的,所以“铿然有声”学生马上就明白作定语。这定语按现代汉语的习惯本该出现在句子前面,但原句“石之铿然有声者”却将之放在句末,所以本句属于倒装中的定语后置。

再说介词结构后置。比如“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这个句子,还是按照上面的步骤走,先将其翻译出来“因为他没有以礼相待对晋国”;第二步调整成现代汉语语序“因为他对晋国没有以礼相待”,那么相对的文言文语序则应该调整为“以其无礼于晋”。

这个句式我就教给学生更简单的判别方法,通常情况下,若发现句式本身倒装,同时又带有“于”字短语,该句则是状语后置了。比如“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嘉为先言于秦王曰”、“函封,燕王拜送于庭”(《荆轲刺秦王》)等等句子都是这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带有“以”字的短语,在动词前或动词后,也称作介词结构后置。比如“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等句子就属于此类情况,但这个在文言文中不多见。

还有就是虚词的用法。虚词不比实词,有些虚词的用法很多,且差别细微,书上讲解得很粗糙,学生实在难以理解,比如虚词“而”字的用法。我在教学《劝学》一文时,就让学生把文本中带“而”字的句子全都整理出来,再趁机给他们讲授最便捷的判别方法。“而”字共有七种用法,学生最难以辨别的就是顺接连词和修饰连词。于是我就利用他们最熟悉的句子给他们举例。

比如“举杯而饮”、“推门而入”等词语,两个动作中间夹杂一个“而”字,很显然,前后动作间即顺承关系。比如《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的“终日而思”、“跤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中的“而”字都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因为这里的“思”、“望”、“招”、“呼”虽然都是动词,但前面的“终日”、“跋”、“登高”、“顺风”的作用都是修饰前面几个动作的。怎么思考?整天思考;怎么望?踮起脚跟望;怎么招手?登上高处招手;怎么呼喊?顺着风呼喊。这样讲解,学生就明白了作为顺接连词的“而”字和作为修饰连词的“而”字的区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考文言文应试策略口诀与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