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要一波干货!古诗词中常见的情事典故、乐舞器乐和季节时令词解析,带你领略古诗词之美!拿走不谢,我胸前飘着红领巾!
情事典故、乐舞器乐
汉渚星桥:指郑交甫在汉水遇到神女之事。典自《韩诗外传》,古代传说,郑交甫在汉水边遇见神女,请求神女解玉佩赠给他,当他得到玉佩放置怀中时,转眼之间,玉佩和神女都不见了。汉水女神大约出现在西周中期前后,最早记载汉水女神的文献是《诗经·周南·汉广》。
绝樱、掷果:指游人不拘常礼、纵情欢乐的风流韵事。绝樱:出自汉刘向《说苑.复恩》:“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趣火来上,视绝樱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掷果:指男女嬉戏逗闹。《晋书.潘岳传》:岳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女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掷之以果,遂满载而归。”
潘令闲眠:潘令,即西晋著名诗人和美男子潘岳。《晋书.潘岳传》:“岳才名冠世,为众所嫉,遂栖迟十年,出为河阳令,负其才二郁郁不得志。…..即仕官不达,乃作《闲居赋》。于是退而居于洛之涘。”
楚竹惊鸾:《列女传》载萧史教秦穆公女儿弄玉吹箫作凤鸣,后二人随凤凰仙去,又载周宣王太子晋,好吹笙作凤鸣。后世随以惊鸾、鸣凤成笙箫等乐器音声。
貌比潘安、才比子建:潘安指西晋潘岳,子建指三国魏曹植。梁钟嵘《诗品》将潘岳作品列为上品,并有“潘才如江”的赞语。潘岳此人可称“才貌双全”,而民间念念不忘的是他的貌。“才比子建,貌若潘安”、“才比宋玉,貌似潘安”。
绿绮、焦尾:古琴名。晋傅玄《琴赋序》:“楚庄有鸣琴曰绕梁,中世司马相如有琴曰绿绮,蔡邕有琴曰焦尾,皆名器也。”
秦筝:相传为秦蒙恬所造,其声哀怨。
秦筝起雁:筝柱斜列如雁行,故又名雁柱。雁飞,即指弹筝。
凤竹鸾丝:指丝竹乐器。
响遏行云:形容歌声嘹亮或歌唱技巧高超。见于《列子.汤问篇》“薛谭学讴于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云回一曲:形容歌声美妙。
仙歌绕梁:比喻音乐美妙悠扬,使人久久而不忘。
急管繁弦:节奏急促、音色丰富而欢快的美妙乐曲。
清歌妙舞:比喻美妙歌舞和演奏精湛的乐曲。见于晏殊词《望仙门.玉露金风月正圆》。
比目鱼:鲽鱼。传说此鱼一目,须两两相并始能游行。比喻男女情好不离。语出《尔雅.释地》。
鸾胶、续弦胶,连金泥:《海内十洲记》载西海中央之凤麟洲上多凤麟,仙家煮凤啄及麟角,合煎作膏,名为之续弦胶,或名连金泥。此胶能续弓弩已断之弦。又称鸾胶。唐代刘兼《秋夕书怀呈戎州郎中》:“鸾胶处处难寻觅,断尽相思寸寸长。”
独醒人:语出《楚辞.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幕天席地:以天为幕,以地为席。见于晋刘伶《酒德颂》。
季节时令词
元夜、上元:即元宵节。我国传统元宵节是指农历正月十五夜,它又称上元节、灯节。这是沿袭道教的陈规。夜在古语中又叫宵。汉文帝把正月十五这一天定为元宵节。
上春:孟春、初春。
上巳节:上巳,古代节日名,汉代以前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不必取巳日。早在西周时期就已有此风俗。《诗经.郑风.溱洧》篇里有载。每到这一天,官民都要在东流水中洗涤,斋戒沐浴,祓除不详,名为修禊。这个节日不仅是春季卫生活动,也是青年男女相聚游春表达爱情的节日。
禊饮:古俗于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临水滨洗涤,清除污垢,消除不详,称为禊。然后取携带的饮食于野外宴饮,称为饮。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玄鸟:燕子。
宿燕:去年的燕子。
社燕:指燕子春社来,春社去,故名社燕。
春社、秋社:古人与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祈求秋季丰收,曰春社;又于立秋后第五个戊日酬祭土神,曰秋社。
青律:古时以乐律与时令相配,青律为春天之乐律。
迟日:春日。
更阑:夜深。
镇日、永日:整天的意思。
落梅天:指五月。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日,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每月都有初五、十五、二十五三个带五的日子。初五是开头的一个五,故叫端五。午,属十二支,农历十一月为子月。五月恰逢午字,故五月有午月之称。五、午同间,五、五相重,所以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各地习俗不同,端午还有午日节、地腊节、天中节等名称,它的由来说法有,纪念屈原。传说”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祭之。第二,图腾说。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第三,夏至说。认为,端午节起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
乞巧:民间将农历七月七日称为乞巧节。乞巧节有地方流行少女用七根线和七枚绣花针在月下穿针、绣花的习俗。在广州,每逢七夕,人们都会陈列瓜果及各色香花、化妆品,在月下拜祭织女。七夕乞巧,除穿针乞巧外,还有做乞巧果的习俗。乞巧果分花瓜和巧果。花瓜是雕刻各种花纹、花样的瓜果。巧果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我国农历一年有十二个月,分为四季。七、八、九三个月是一年中的秋季。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古时候因人们把每季的三个十五日分别称为“孟”、“仲”、“季”。所以中秋也叫“仲秋”。
重阳节:指农历九月九日。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长至、迎长:冬至日后,太阳北移,白昼渐长,宋人习惯称冬至为长至。又称迎长。
宜冬:古代妇女每当立春、冬至来临,就在头饰上书写宜春或宜冬,表示吉祥如意之意。
干货: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解释!学会这些词再也不怕读不懂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