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慈禧上位记美貌只是敲门砖,心机和智慧才是
TUhjnbcbe - 2025/5/12 17:19:00

年轻时候的慈禧,到底长的有多漂亮,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一件事。

为了能发现慈禧的“美”,网友们甚至动用AI技术,试图通过慈禧晚年的老照片,来复原她年轻时的样子。经过复原的慈禧,确实很漂亮,可惜,那并不代表慈禧年轻时的模样。

慈禧是晚清历史上,一个呼风唤雨的女人,她从一个小小的“贵人”起家,母凭子贵当上了皇太后,垂帘听政掌握大清大权足足有47年。

这一切的起点,都源于咸丰皇帝宠幸她的那一天。

咸丰是个风流皇帝,可以说是阅女无数,一般的美女还真进不了他的法眼,慈禧能够引起他的注意,并最终博得他的喜爱,其实是因为慈禧小时候的生活经历。

慈禧是满洲镶蓝旗人,在北京出生,父亲惠征一生不得志,好不容易给安排了个“安徽侯补道员”的职位,他将一家老小都带到了安徽去生活。但是,因为一直没有职位出缺,只能候补着。

那个时候的慈禧,大概在10岁左右,还是一个孩童,她不能理解父亲的郁郁寡欢,每日里就在房间里读书,慈禧最喜欢看的就是历史书,各个朝代的政治斗争,历史的兴衰规律,她都烂熟于心。

闲暇之时,她与父亲一起聊天,说到历史话题,她都会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而他的父亲总会说一句:“一个女子,读书有什么用,还不如去学学做女红”。

几年的南方生活,塑造了慈禧一副娇小可爱的身形,她学会了说吴侬软语,还能唱上几段南方小调。

惠征最终也没能等来朝廷的正式任命,病死在安徽。彼时的他穷困潦倒,连操办后事的钱都没有给儿女留下,辛亏有当年的同窗老友吴棠资助,才办了后事。慈禧和母亲,弟弟,妹妹四人再次回到了北京。

吴棠,也因为自己的一次善举,而获得了超值的回报。若干年后,他在慈禧的关照下,一路高升至四川总督。

慈禧是个恩怨分明的人,对于有恩于自己的人,她会终身不忘。她一生中有三个恩人,吴棠算一个,另外两个分别是吴永和岑春煊。这两个人,都是在年慈禧西逃北京的时候,忠心护驾的人。

回到北京的慈禧一家人,靠着母亲给别人做女红的微薄收入度日。此时的慈禧已经是个16岁的大姑娘,长大了,懂事了。

她内心特别希望能帮助母亲一把,但是,她只是个女子,有诸多的限制,不能像男子一样外出赚钱,但是,很快机会就来了。

年,新继位的咸丰皇帝要选妃了,京城内八旗子弟家中,凡是年龄在13-16岁之间的,都要到内务府登记,接受皇帝的挑选。

进宫当妃子,可不像电视里演的那样欢天喜地,很多有钱有门路的人,都会疏通关系,尽量不要把自己家女儿的信息给登记上去,因为“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娘家是路人”。进了宫,大门一关,就再也没有机会出来了。

后宫之中的女人多如牛毛,有的妃子,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皇帝一面,在皇宫内守着空房子独处一辈子,从黄花大闺女熬成黄脸老处女,其中的悲惨心路,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

但是,慈禧却很兴奋,她就像一匹见到猎物的狼一样,竖起耳朵打探情况,并主动保命参加选秀。她母亲不理解:“女儿呀,别人家都是躲着走,为啥你非要往火坑里跳呢”,慈禧说:“进宫当妃子,是我唯一能改变家庭命运的机会,我一定要把握住”。

很快结果出来了,慈禧被选中了,她和所有妃子一样,和家人告别,走进了宫中,她被封为“贵人”,因为乳名叫“兰儿”,所以也叫她“兰贵人”。

在清朝后宫等级中,“贵人”算是一个比较低的位分,只要是通过正常的选秀进来的,起步价就是个“贵人”,再往下的“常在”和“答应”,一般是从宫女逆袭上来的,没有经过选秀,在宫中的地位最低。

入宫了,但是,她并没有机会见到皇上,即便她长的再美,也不过是一个“贵人”而已,她需要慢慢等待机会。

有一天,兰贵人去皇后宫中请安,偏巧皇后去给老太后请安了,此时,咸丰皇帝正好銮驾光临皇后宫中,兰贵人诚惶诚恐的出门迎接,按照宫中礼数向咸丰行了一个礼,抬起头时,咸丰看到了一个楚楚动人的美女。

咸丰后宫有不少女人,都是满洲女子,北方人,长的粗狂,尤其是他的皇后钮钴禄氏(后来的慈安太后),是个内向的女子,生性恬静,没有任何女人的小情趣,让咸丰觉得索然无味。

兰贵人的出现,让咸丰眼前一亮。

慈禧从小在南方长大,身上多了一分婉约的气息,再加上她从小熟读诗文,进宫当妃又有很强的目的性,因此,眉目之间就多了几分妩媚,眼睛清澈动人。

咸丰皇帝早就想找几个南方女人当妃子了,无奈大清祖制不允许满汉通婚,他只能在圆明园里偷偷养了4个南方女子,但是,偷偷来的,总是不过瘾。

当天晚上,咸丰就通知小太监:“今天晚上,翻牌兰贵人”。

当小太监把圣旨传给兰贵人的时候,她真的是又惊又喜,她没想到机会会这么快来临,恍惚之中,小太监已经开始催促了:“小主啊,您可快点吧,皇上等着呢”。

在小太监的带领下,兰贵人来到皇帝休息的寝宫,在偏殿内脱光了衣服,包裹起来,由太监扛着给送到了咸丰的床上。

战战兢兢中,兰贵人掀开了咸丰的被子,钻了进去。一夜风流,一夜缠绵!

自从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后,咸丰就喜欢上了这个兰贵人,倒不是因为兰贵人长的有多漂亮,而是她比较机灵,很能揣摩到咸丰的心事,并给予安慰。第二年,咸丰晋升兰贵人为懿嫔。

咸丰后宫有不少女人,但是都没能为咸丰生下儿子,这样咸丰非常的遗憾。

慈禧知道,这是她弯道超车的唯一机会,只要能给皇上生下儿子,就能一马当先,突出重围,因此,她更加殷勤的伺候咸丰,想方设法的获得宠幸的机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咸丰六年,慈禧为咸丰生下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儿子,取名叫“载淳”。懿嫔也因此被晋升为“懿妃”,不久再次晋升为“懿贵妃”,成为后宫中仅次于皇后的二号人物。

咸丰是个很不幸的皇帝,从他继位那一年开始,南方的洪秀全就开始搞太平天国运动,而且搞的轰轰烈烈,一度占据了大清的半壁江山。外部的列强们也是虎视眈眈,不断要求大清给予各种特权。

咸丰仅仅当了10年的皇帝,这10年里,他的烦心事不断,各种不好的消息接踵而来,各种奏折像雪片一样飞来,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批阅奏折的时候,喜欢叫上一个妃子陪同,但是,后宫的妃子们,都是顶着一副好看的皮囊而已,不是哈欠连天,就是对着皇帝傻笑,只有慈禧,因为熟读史书,擅长书法,经常能给咸丰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久而久之,咸丰只要批阅奏折,就会把慈禧带在身边,有时候,甚至会让慈禧代笔,这才是咸丰喜欢慈禧的真正原因。

但是,咸丰也不是傻子,慈禧的表现,一方面减轻了他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他的警觉。

后宫干政,历来是一个大忌,尤其是慈禧,聪明伶俐,在一众后宫女子中简直就是“鹤立鸡群”,咸丰也深深的担心,慈禧回成为“大清的武则天”。

但是,咸丰需要慈禧,不仅仅是需要和她睡觉,后宫女人多了去了,咸丰和谁睡不是睡,最关键的是,慈禧不仅有好看的皮囊,还有有趣的灵魂,她能为咸丰分忧解难,甚至代替他批语奏折。

慈禧最精彩的一次表现,是在咸丰逃亡热河的时候。

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从塘沽登陆一直打到了北京城下,惊慌失措的咸丰皇帝带着懿贵妃等人准备出逃热河。

当然,皇帝是要面子的,不能说是“出逃”,而是“狩巡热河”。

在出逃前,懿贵人就苦劝咸丰:“皇帝出京,宗庙无守,社稷会不保,当年平王东迁,导致王室一蹶不振,请皇帝三思啊”。

这时候的慈禧,脑袋倒是挺清醒,但是40年后的庚子事变,洋人再次打进北京,她的小脚跑的比谁都快,嘴上很能说,身体都很诚实。

咸丰才不管什么平王东迁不东迁,他现在想是如何保命。慈禧的话,他根本听不进去,带着人就跑了出去,临走前下令:“由恭亲王奕留守北京,与洋人周旋”。

经过几天的车程,一棒子逃难队伍总算是在热河落脚了。但是,战况却不允许咸丰有半点的休息。

当天夜里,副都统胜保发来加急奏折,要咸丰调集南方军队北上抗击英法联军,咸丰太累了,把奏折扔到一边就要睡觉。

慈禧拿过奏折仔细的看了看,觉得这件事不能耽误,战机瞬息万变,耽误一晚上可能就要误了大事。于是她催促咸丰起来草拟圣旨,咸丰懒得动了,想叫军机大臣载垣进来草拟。

慈禧说:“这么晚了,就不要叫他们了,我也能写”。

咸丰就让慈禧草拟,不一会儿,慈禧就写出了一篇非常漂亮的圣旨,文中将大清与洋人之间的战争形势,一一分析,并鼓励士气,表明大清必胜的决心,最后以坚定的语气,命令各路部队迅速到达指定战场。

文章一气呵成,咸丰看了都连连赞叹,叫人以“八百里加急”给送了出去。

慈禧的表现越优秀,咸丰的担忧也就越大,他虽然整日把慈禧带在身边,但是却并不是无脑宠爱,也不是无限信任,咸丰对慈禧,始终是提防的。

年,咸丰病重,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他只有一个儿子载淳,大清的皇位只能传给他,但是,他是慈禧的儿子,咸丰非常担心,慈禧会以太后的身份把持朝政。

因此,在弥留之际,他找来了端华,载垣,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个人,让他们辅佐小皇帝载淳,称为“八大顾命大臣”。

虽然任命了顾命大臣,咸丰仍然不放心,他担心顾命大臣们权势太大,会害了小皇帝,重新选人当皇帝,毕竟,载淳当时只有6岁,被一群大臣们给架空,是分分钟的事。

于是,咸丰又给了皇后钮钴禄氏一个印章,上面刻着“御赏”两个大字,给小皇帝一个印章,上面刻着“同道堂”三个大字,规定,顾命大臣下发的诏书,必须加盖这两个印章才能生效。

看到没,在咸丰临终设计的权力格局中,根本就没有慈禧的份儿。

他让八位顾命大臣参与朝政,为小皇帝服务,同时,他又搞出两个印章,来牵制八大顾命大臣,而牵制权,就掌握在皇后钮钴禄氏手中。

但是,慈禧以载淳年幼为名,拿走了“同道堂”的印章,并以她是小皇帝生母的身份,强行升级自己为皇太后,与钮钴禄氏并称为“两宫”。这在大清是没有先例的。

按照大清的惯例,无论皇帝是谁生的,从理论上讲都是皇后的儿子,只有皇后才有资格当太后,皇帝的生母也只能当太妃,但是,慈禧打破了这个惯例,强行给自己赋予了一个“主角”的身份。

这是由她的性格决定的,她本就是一个强势的女人,所有的温柔婉约都是装出来的,都是为这一天铺路,她不会轻易放弃的。

钮钴禄氏是一个性格醇厚的人,她没有反对,接受了这个提议,在经过文人们的一番商议之后,她被尊称为“慈安太后”,由于住在紫禁城的东部,也被称为“东宫太后”,懿贵妃被尊称为“慈禧太后”,她住的储秀宫在西边,因此也被称为“西宫太后”或者“西太后”。

从此以后,“慈禧”这个名头就诞生了,并影响了大清半个世纪。

慈禧没有从咸丰那里拿到分毫的政治资源,甚至,咸丰还偷偷的给慈安一个密诏,如果慈禧一旦有篡夺大清大权的倾向,可以立即拿出诏书,把她赐死。

慈禧日后能够执掌大清,完全是从0起步,靠着她的智慧,一步步的获取的,在她通向权力巅峰的路上,她至少要闯过三道关卡!

第一道关卡:八大顾命大臣

咸丰留下的八大顾命大臣,本来就是要牵制太后的力量,更何况,这八个人都是满洲宗亲,哪一个拎出来都是“王炸”的角色。

比如端华,是郑亲王,大清开国元勋济尔哈朗的后代,比如载垣,是怡亲王,雍正最铁的兄弟允详的后代,肃顺,是端华的兄弟,虽然不是亲王,但也是妥妥的皇亲国戚。

因此,这些人根本没有把两个“寡妇”看在眼里,诏书拟好了之后,就拿去盖章,根本不和两个太后商量。

慈禧不甘心受制于人,于是暗中授意御史董元醇上书了一封奏折,要求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奏折送到载垣手里,他气的直接把奏折扔到了地上。

垂帘听政,就意味着要取代八大顾命大臣,这是明显的夺权。咸丰刚刚任命完八大顾命大臣,让他们参赞朝政,慈禧转头就要垂帘听政,她把咸丰的话当放屁了吗?

八大顾明大臣不同意,他们就不拟诏书,他们不拟,慈禧手中空有印章也没有用,两股势力就出现了胶着的状态。

这个情况,应该是咸丰乐于看到的,他就是要用八大顾命大臣来牵制太后,用慈安太后来牵制慈禧太后。

但是,他千算万算,没有算到,在北京还有一股势力,那就是以恭亲王奕为首的“北京留守派”。

奕,人称“鬼子六”,是道光皇帝的六子,咸丰的兄弟,也是他最大的皇位竞争者。当年道光就是在奕和咸丰之间考察,最终选择了咸丰。

如今咸丰去世,奕能没有什么想法吗?

慈禧不愧是熟读史书的人,她深知“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咸丰死后,留下三股政治势力,顾命大臣一股,太后与小皇帝一股,奕一股。

如今八大顾命大臣与太后争夺大权,奕就成了压倒天平的砝码,谁能争取到他,谁就能获得胜利。偏巧,端华,载垣,肃顺等人在咸丰面前得宠惯了,根本就没有把奕放在眼里。

但是,慈禧却悄悄的伸出了橄榄枝。

他派安德海悄悄的到北京,与奕取得联系,让他以奔丧的名义到热河,双方秘密相见,结成了“战略同盟”。

太后势力与京城留守势力结盟,就意味着他们彻底抛弃了咸丰留下的权利格局。

在与洋人议和后,咸丰的灵柩从热河启程,被运回北京,八大顾命大臣护送灵柩,而慈禧却悄悄的提前赶到了京城。

等八大顾命大臣一到北京,慈禧就以太后的名义宣布了他们的罪行,端华等人想反抗,却发现,北京的大臣们都已经倒向奕,奕已经完全掌控了北京的局势。

最终,载垣,端华因为是亲王的身份,被赐自尽,肃顺被斩首,免于凌迟,据算是对他的恩惠了,景寿是驸马,革职免死,其余几人也都被罢免官职,八大顾命大臣被一网打尽。

经此一役,慈禧初步掌控了局势,与恭亲王奕成为利益共同体。

第二道关卡:慈安太后和恭亲王

慈禧胜利了,但是,挡在她面前的还有两座大山,慈安太后和恭亲王。

慈安太后,是名正言顺的太后,虽然她不贪恋权力,但是,她的存在,对慈禧是一个巨大的阴影。恭亲王,是议政王,地位等同于摄政王,他和慈禧的关系,非常接近于多尔衮和孝庄的关系。

慈禧,慈安,恭亲王,这三条同盟一度相处的非常融洽,转折点出现在大太监安德海身上。

安德海是慈禧最喜欢的太监,在慈禧身边鞍前马后出力不少,慈禧掌权后任命他为太监大总管,他也跟着耀武扬威起来了,仗着有慈禧的后台,他在宫中可以“横着”走,任何大臣都不放在眼里,甚至连同治皇帝,都敢顶嘴。

安德海的嚣张跋扈,让小皇帝同治很不爽,也让恭亲王奕看不惯。

年,同治皇帝准备大婚,要提前准备很多衣服,而朝廷的衣服都是由江南提供,安德海想去江南游玩,就在慈禧面前央求,以采办衣服为名,到江南去出一趟差。

按照清朝祖制,太监是不允许走出皇城的,慈禧心里也非常清楚,但是经不住安德海哀求,最终答应了。

安德海出宫后,非常高调,一路上经过哪里,哪里的官员都要给他进贡,他坐着大船,带着男男女女一路南下,非常招摇。

同治皇帝知道后,故意避开慈禧,与慈安,恭亲王一起商量一下,密令山东巡抚丁宝桢就地把安德海给捕杀了。

安德海的死,深深的刺痛了慈禧。一方面,同治皇帝与她不一心,暗中联合慈安和恭亲王,一方面,安德海是她最喜欢的人,在寂寞的皇宫里,安德海是她唯一的慰藉。

原本,慈禧还不是一个冷血的人,但是,自从安德海死后,她就变了,变成了一个冷酷无情的人。

她先是革去了奕议政王的职位,然后又借口中法战争中表现不利,奕负领导责任,把整个奕集团全部打掉。奕也在家闲赋了12年,直到甲午战争后才重新复出。

对于慈安太后,慈禧最为忌惮,她一直没敢动,直到光绪继位七年后,慈安才突然暴毙,这里面是不是慈禧陷害,已经不可而知了。

自从慈安太后去世后,放眼整个大清,已经没人能与慈禧抗衡了,她成为了大清唯一的主宰者。

第三道关卡:两代小皇帝

慈禧一生经历了三个小皇帝,同治,光绪,溥仪。

同治是她的亲儿子,但是,他的皇位是继承于咸丰,不是慈禧主导的。

光绪是她的外甥加侄子,是她亲手所立,控制一生。

溥仪是他的孙子辈,也是他亲手所立,但是,没几天她就去世了,除了给溥仪一串糖葫芦外,她俩之间没有过多交集。

让慈禧又爱又恨的人,就是同治和光绪。

同治和当年的顺治有几分像,少年继位,在母后的控制下生活,同样性格刚烈,他不喜欢自己的亲妈,反而和慈安非常的亲近。

慈禧对他也非常的头疼,但是,很可惜,同治皇帝早逝,19岁就去世了,如果他能够有些耐心,有些方法,说不定能熬过慈禧。

光绪是慈禧一手所立,光绪一生都生活在慈禧的阴影中,但是,长大后的光绪,还是想有些作为的,毕竟他才是大清皇帝。

他要亲政,要搞维新,慈禧表面上不阻拦,暗地里一直在监视,年的一天,慈禧突然从颐和园回到皇宫,宣布重新垂帘听政,把光绪囚禁在了瀛台。

按道理讲,皇帝才是大清的当家人,但是,慈禧根本就不管这一套,在她眼里,皇帝只是她手中的一张牌,她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在囚禁了光绪之后,她一度想立端郡王的儿子为皇帝,最终因为反对声音过大,而放弃了。

自从同治死后,皇帝,已经不是慈禧的障碍,而是她手中的棋子。

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慈禧到底长的美不美,在《宫女谈往录》这本书里,宫女荣儿说慈禧“色冠六宫”,60多岁的时候皮肤还是很有弹性,双峰耸立。

当然,这很有可能是拍马屁的说法,慈禧应该不会美的那么惊艳,但至少应该是个美人坯子。

美貌,只是慈禧进入权力中枢的敲门砖,她的心机和智慧才是她屹立不倒的法宝。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有了一副好看的皮囊,就能嫁入豪门,当上阔太太,如果没有智慧,豪门根本不会看中你!

1
查看完整版本: 慈禧上位记美貌只是敲门砖,心机和智慧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