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齐宣王、颜斶
地点:齐国
事件:颜斶与齐宣王的对话
故事是这样的。
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斶。齐宣王听说他的出名,把他召进宫来。
到了宫殿的门口,齐宣王说:"颜斶上前来!"颜斶没有动。
颜斶反而说:"大王上前来!"这是个什么是,齐宣王很不高兴,左右近臣也看不下去了,就说:"大王是人君,你是人臣。这样是不对的。
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
齐宣王脸色都变了乌青,这是什么话,难道说本王还不如你这个士尊贵?
颜斶回答说:"士尊贵,王不尊贵。"
这个事情就大了,齐宣王气的说出话来。
旁边的左右近臣说:"我们大王拥有千乘大国的土地,仁义者都来到齐国,甘心为大王服务,四方诸侯没有谁敢不服从的。你一个士人有什么?。"
颜斶回答说:"不对。他开始讲历史课了。
古之大禹时代,诸侯有万国,为什么会这样呢?
那是由于他们掌握了一套重教化、治国、爱民的办法,并且重视士人,善于发挥他们的才能。
所以舜帝出身于农民,终成为天子。
商汤时代,诸侯也有三千。
现在称孤道寡的只不过二十四家。这是什么原因呢?我的答案是由于得士和失士的政策造成的。
接着引用经典。《易经》上不是这样说吗: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果不重视士人,善于运用他们的才能,。。。。。。所以说好人喜功者,必定不能建立功业;空言而无行者,终究不能实现他的愿望。这都是爱虚名、好浮夸,无治国爱民实效者的必然下场。
又开始讲历史上的明君,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那些在上能窥见事物的本源,在下能通晓事物的流变,了解事物很透彻的最圣明的人,怎么会遭到削弱、困窘、受辱等灾祸呢?
这还不算完,又用经典名著《老子》的话来说:贵必以贱为根本,高必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贵为贱的根本吗?。。。。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都赞扬他们为英明的君主。这正是因为他们深知士人的可贵。"
这口才,这历史知识,这引用的经典名著,谁也不好对付,齐宣王也没有办法啊!身边的左右侍卫也不好回答。
齐宣王觉得自己理亏,说:"我是自讨没趣,听了您的一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
齐宣王毕竟是个王,有钱,有美女,我给你颜斶,可是颜斶怎么回答呢?
颜斶却辞谢了,反而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这样的人还真不好对付,他把士人比喻成美玉。
颜斶说出著名的那三句话: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
解释现代文就是:每天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做乘车;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
颜斶说罢,向宣王拜了两拜,就告辞而去。
颜斶阐述了高贵与低贱、君与臣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孤家、寡人必须以大臣、民众为根本,百姓、贤臣是君王们之所以存在、显贵的根本依据。
颜斶是士人的榜样,表现了士人不慕权势、洁身自爱的傲气与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