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很多人不知道,上海在明朝时竟有这样的三代
TUhjnbcbe - 2025/5/3 18:17:00

引子

几千年来,学而优则仕,激励着读书人苦读诗书,而一朝登青云,则以忠君爱民之心,践治国平天下之行,不过,每遇君主昏聩,奸佞当道,不愿同流,抗争无力之余,便选择隐退于山水之间。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逸,而唐朝的王维,一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看破世间纷扰,人在自然中。

一场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的变故,让礼部尚书孙承恩、孙克弘父子陆续辞官,归隐故里松江府华亭县,以其名士的风范,从诗文到书画,记录着回乡后的山水田园生活,折射出明代上海士大夫家族的翩翩风度。

一、礼部尚书孙承恩是谁?

孙承恩画像

大家也许对孙承恩并不熟悉,他是深受明嘉靖帝信任的礼部尚书,嘉靖二十六年最牛会试的主考官,成为张居正、李春芳、杨继盛、王世贞等一众重臣的座师,与首铺徐阶是同乡好友。

从这些名人与他的关系,足见其过人之处,但为何又辞官归隐,终老故乡,他的人生究竟经历了什么?

让我们从历史中留下的只言片语,还原他一生的时光变迁。

1、孙承恩与父亲

《松江府城图》-清嘉庆版

明成化十七年(公元年),孙承恩出生于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此前三年,其父孙衍考中进士入仕,他自小便得到孙衍的儒学熏陶,饱读诗书,才学出众。

明史中,孙衍未见着墨,不过,除了正史,古时为官一方,只要给当地百姓做实事,几乎都会在地方志中留下记载,果不其然,《松江府志》有孙衍的记载。

不过家乡人总会有溢美之词,在任一方的百姓对地方官的评价则更为中肯,因而我们查阅了《延平府志》(今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在名宦传中找到了他的事迹:

《延平府志》-清乾隆版

孙衍分别任深州、沔阳(今湖北仙桃)知州,官声极好,弘治初年(年)任南京兵部车驾郎中(主管车马事宜),因为人耿直,得罪了宦官被陷害入狱,后得到平反,弘治九年升任延平知府,到任后修郡志、兴吏治。

志书中举了几个事例,第一件为下辖某县发生一起强盗杀人劫财案件,该县破案无果,一个良家百姓被冤为凶手,孙衍暗自查访,捉住真凶,第二件是某一富家豪强杀人后,想通过贿赂孙衍免罪,孙衍公正廉明,捉其正法。第三件,他在任期间,发现当地婚嫁彩礼攀比,铺张浪费,便制定婚嫁操办规则,减轻百姓负担。

上天有时候并不讲理,这样一个真正将百姓放在心中,锄强扶弱,视民如子的清官,却遭到了不妙的结局。

年的原南平县原貌,城墙为明朝重修,孙衍在此为官六载

公元年,孙承恩21岁,那年夏天,延平遇到大旱,三个月无雨,孙衍作为父母官,心急如焚,率众徒步二十里,去城外狮子岩龙头大王庙求雨,写下虔诚的求雨文,说来奇怪,仪式结束后便暴雨如注,他与众人欣喜若狂,返程时,伞都不打,特地让喜雨浇身,连续行十几里,先极热,后极寒,没想到因此染上风寒之症,不治而亡,年仅59岁。延平全城百姓得知噩耗,莫不痛哭流涕,甚至有很多人千里护送孙衍灵柩回故乡松江华亭。

父亲的离世,对孙承恩打击巨大,在后来的岁月中,每遇祈雨之景,他就想起父亲的死而伤心不已。多年后,孙承恩已经入仕,他在出使安南返程时,特地绕道沔阳,当地建有遗慕祠供奉其父,孙承恩撰祭文一篇亲往拜祭,以其官身告慰孙衍之灵。

他曾写下一文《哀纪先君寄二子诗后》,极尽哀思:

呜呼,此先君官潭,辛酉仲夏日,寄孤等诗也,慈爱恳至,读之痛楚,不觉流涕,前是先君以奏绩复任,而孤等留,不获侍先君,贻书孤等曰:“吾顷至郡,郡适大旱,不雨已三月,众口嗷嗷,吾徒歩廿里,祷于深山得雨,欢声满城,否则大为地方忧”,实七月廿六日书,呜呼,岂料后七月十六日,先君乃被寒疾遂,及大故耶,遡发书日仅二十一日耳,卧病特七日,盖以徒歩触热,既又却盖,冒雨匍匐,湿气蒸袭,深入腠理,遂病发,莫可疗也,五月之诗与七月之书实为絶笔,而孤等又不获面领教言,亲视瞑目,虽先君尽职为民,全归无憾,而孤等摧肝裂肺,刳心刿肾,终天之恨,何时而能释也。

孙衍为官清正廉洁,并无多少积蓄,孙家生活便开始窘迫起来,由此可见,作为传统士大夫,以其傲骨立世,而父亲的正直也深刻影响着孙承恩。

2、孙承恩与兄长

父亲离世后,家中重担落在兄长孙承德身上,两人虽不同母,但感情极好,孙承德自小聪慧,十来岁时,曾偷跑出去看龙舟赛,回来时孙衍要责罚他,说如能写诗则可免,他当场则写出:虎艾悬门日,龙舟竞渡时,屈原遗恨在,千载楚人思。

《文简集》-兄守斋先生墓志铭

孙衍受人陷害入狱时,孙承恩才十岁,大他四岁的孙承德每日去狱中探望,回家后还管理家务,可惜命运乖张,深有才学的孙承德四次入试,均未高中,只得了廪生,未能入仕途,三十七岁便亡故。

“予自早岁哭先君,尔时孱弱寡知识,所依倚者惟兄,幸今粗底成立,方期东归,叙首一笑以为乐,而兄则弃我去矣,生平心事,欲以少自慰者,百不一展,号天哭地,追悔无及,呜呼,天实丧予,更何言哉,更何言哉”

孙承恩在纪念其兄的文字中,特别提到兄长对他爱护有加,兄长的离去让他痛心疾首。

3、孙承恩与妻小

说起孙承恩的婚事,是一桩美谈,那时的松江府,人才辈出,与孙衍性格相投的吴黼,也是一个名士,他从小家贫但读书刻苦,夏夜蚊虫多,便将脚放入瓮中避蚊苦学,41岁才中举,之后外放县令。

不过他眼中只有仁义正直,极为讨厌官场的阿谀奉迎之道,因而辞官不做回乡,不过脾气依旧,每每发现地方官行事不端,他就写信责之,见人有过,不顾情面,当场就指出。

吴黼55岁那年,生了最小的一个女儿,视若珍宝,亲自教育,在其女6岁时,他与孙承恩有过一次接触,发现此童文采出众,随即与孙衍结了亲家,将小女许配给孙承恩,明清文人的笔记曾有记载:

据清赵吉士所著《寄园寄所寄》记载:孙公承恩五岁,吴一斋公指红烛试题,即答云:“色似朝霞,光同夜月”,吴叹曰:“此华国之器。”

而孙承恩则回忆:

予昔垂髫,随先君子官南都先生,以公务至,于先君旧交契谊,见予輙怜爱,旋予顶曰:“佳儿也,教之可成,吾有女终当婚汝”。

孙承恩16年岁那年,正式迎娶了吴黼之女,青春年少,佳偶天成,两人均出自诗书之家,琴瑟相和,可惜幸福的日子未过多久,在孙衍不幸离世后,家道渐渐中落,孙承恩伤痛之余,连续两次礼部会试未中,几年间,贫困窘迫之际,妻子便以纺织来换取薪米,不仅如此,在孙承恩懈怠之时,她还从精神上激励其继续发奋,不弃学业。

皇天不负,终于在孙承恩31岁那年,他考中正德六年(年)辛未科进士,正式进入官宦仕途。

古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冥冥之中,自孙衍离世,孙家男丁不旺,兄长娶妻未曾有后,只得从宗室过继一男,而孙承恩与吴夫人婚后,生有一女两男,不过两个男孩均夭折。

贤惠的妻子便张罗着为他娶妾,一妾为谢碧桃,年17岁,性格温婉,也许孙承恩只是为了有后而纳之,感情上还是以妻为重。

彷佛中了魔咒,谢碧桃连续生了两女三子,都未能存活,而她自身也因此身心大损再未生育。

他自述中说吴夫人对待妾所生之子:

即躬自鞠抱之,忧惜勤苦,然亦多不育,毎号恸曰,天乎,吾尽心至矣,独不鉴怜耶。

而他自己的心情则是:“予以年齿增长,急欲得嗣,毎丧子不能堪”。无奈之下,为了传宗只得从宗家过继一子名为克绍。

嘉靖五年(年),孙承恩奉召入京,两年后染病在床,吴夫人听闻不畏酷暑,北上探望照顾,一路舟船劳顿,也染上重疾,4个月后在京去世,临死前还让几个媵妾照顾好孙承恩,终年四十九岁。

两小无猜图

妻子的离世,对孙承恩打击巨大,两人青梅竹马,历经磨难,相濡以沫,又亦妻亦友,他在祭文中哀叹:

呜呼吾妻,念吾与子束髪缔姻,共子苦乐,久从贱贫,三十三年,何所不有,契阔死生,如一反手,呜呼,吾妻,吾生与子,恩情实深,子知我志,我知子心,轮回之说,将无有征,与子为期,结再世姻,空山寂寥兮,伤汝独处,吾终与子,同穴兮,子其无惧。

据明实录的记载,孙承恩还有一位杨姓夫人,大致判断,应是吴夫人去世之后的某年所娶,不过,此位夫人仍未能生育。

直到嘉靖十一年(年),终于苍天开眼,吴夫人去世后第4年,另一位钱姓媵妾为52岁的孙承恩生下一子,他就是孙克弘,也是孙承恩一生中唯一成人的亲生之子。

4、孙承恩的仕途之路

以上详列了孙承恩发生在家人之间的真实过往,本节将简要说说他的仕途历程与趣事。

考中进士,三年便辞官

明正德六年,31岁的孙承恩中进士后,初为翰林院庶吉士,该职位除了平时为皇帝拟诏书,另外还是明朝大臣的后备,两年后被授为翰林院编修。

编修作为正七品的史官,并无多大实权,对才学上而言是极大的认可,而作为资历,对以后的晋升也很重要,此批翰林院共有17人升任此职,且均为内阁首辅杨廷和亲自遴选。

此事引起湖广道御史余珊的质疑,他认为史官记录国家大事,任命要宁缺勿滥,不能在一科进士中选取太多的人,而让后进的优者机会变窄。

他还特别举出孙承恩、刘朴、边宪、费采四人遭受舆论争议较多,建议吏部对他们复试,当然余珊本人是个清廉之人,人品甚佳,其御史的职责就是发现问题而针砭时弊。

而宰辅杨廷和能力强干,深受明武宗朱厚照信任,此事便被搁下,被人质疑能力不强的滋味并不好受,让孙承恩自尊大损,四人便一起上书辨理,不过随后诏令下达,让他们安心供职。

虽然以后的岁月这四人都证明了自己的才学与能力,成为各部高官,笔者分析,此事让孙承恩第一次感受到了官场的冰冷。

明武宗朱厚照画像

而后,武宗因宦官专权,导致朝政混乱,天下灾异不断,众多直臣纷纷劝谏,但沉湎于荒嬉无度之中的朱厚照,我行我素,无动于衷,人微言轻的孙承恩,无法忍受混乱的朝纲,又不愿意违背自己的良心,与佞臣同流合污来迎合昏君,于正德九年(年)告病回到松江府老家。

此后,朱厚照行事日益荒诞,经常不理朝政,为了过亲自率兵打仗的瘾,他竟然改名为朱寿,自封为大将军,明史记载他曾下敕书:

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亲统六师,肃清边境,特加封镇国公,岁支禄米五千石。吏部如敕奉行。

更离谱的事,他还经常去民间狎妓,甚至随意强宿民女,在饮酒纵欲之下,他的身体也经受不住折腾,七年后病亡,年31岁。

嘉靖帝继位,重新复出

正德十六年(年)5月,14岁的朱厚熜继位(次年改元嘉靖),孙承恩得知,喜不自胜,擦拭干净官衣官帽,告诉好友自己可以复出了,当月便撰写一篇《正始箴》进献:

陛下入继大统,神器有归,生民有主,社稷幸甚,天下幸甚,臣惟天位维艰,不可不谨,然尤莫当谨于初政之日,初政者,天下臣民拭目望治之始,天意鉴观以为去留,治忽安危之所系也,谨始所以善终,善终必先谨始。

明世宗朱厚熜画像

他以忠直之心,对嘉靖帝初执政提出“正始、修身、敬天、法祖、勤政、讲学、慎微、持志、谨好尚、简近习、溥仁恩”共11个方面的劝诫,这让自幼饱读诗书的朱厚熜深以为然,对他的上疏评价很高,明实录记载:

上置诸左右,上览疏,优答之。

明实录原文

之后,遣孙承恩出使安南,又任经筵讲官,专门为其讲解史经。

此后,孙承恩深得嘉靖帝赏识,历任侍读学士,礼部、吏部左侍郎,主持嘉靖二十六年(年)会试后,升至礼部尚书。

孙承恩在仕途中一直保持着乃父的风范,从不趋炎附势,甘于清廉,他身上的传统士大夫傲骨一身的特质明显,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于慎行所著笔记《谷山笔麈》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令人忍俊不禁:

嘉靖中,华亭相君为大宗伯(礼部尚书),其同邑孙公承恩亦以大宗伯掌詹,二公对巷而居。徐公宾客甚盛,延接不暇,孙公生平寡交,退食闭门深卧而已。一日,着一布袍,负暄(晒太阳)读书,其仆窃语曰:「同为尚书,他家车马盈门,相公第中,鬼亦不至,我曹何望?」孙公闻之,呼其仆曰:「任尔等他往,留我一人在此,教鬼负去。」其廉静如此。

第二次遭遇御史攻击,愤而辞官

明实录记载了孙承恩第二次请辞的详情:

嘉靖二十八年(年)正月甲午日,南京给事中雷贺等、御史张诏等,论劾礼部尚书孙承恩、兵部尚书赵廷瑞各贪鄙不职,并宜罢黜,承恩、廷瑞各乞休,上谕廷瑞勉脩职业,承恩准致仕。

根据此段文字的表述,应该是南京给事中雷贺弹劾孙承恩贪鄙不职,给事中的职责就是谏言监察,平常就是风闻奏事,贪鄙不职这个罪名就是贪婪卑鄙不胜任之意,以孙承恩的品行不至于如此不堪,据徐阶对其的评价:

然生而直项寡言,与人交,虽所知厚,自一揖外,不能致款曲,即有所得于人,亦不能恳谢,或说以名位可智力取,辄辞曰,有命又或強之,面发赤,不复答闻,有毀巳者,笑曰,吾固无愧于心间,受人欺辄,又笑曰,诚不意乃尔,于书无所不及,对宾友,一不以资谈论,故在大夫之贤者,罕克知公,而其不肖者,因谓公易与,思有以摧沮陵躐之独赖,上识公醇谨,迁转召用,多出御笔,公遂得至贵显。

从此段评语中,可见孙承恩的耿直,用现代的白话来看,他就是一个情商极其低下之人,不喜欢说漂亮话,别人对他有助益,他也不知道感谢,上司强压他,他只是脸红不争辩,别人诋毁他,他就说我心中无愧,别人欺负他,他却说别人不是故意的,对待朋友从不以地位高低相看,所以徐阶说他是士大夫中罕见的贤者。

有不肖者认为孙承恩太容易相处,几乎没有官场原则,容易被人利用,笔者分析,这可能是指雷贺弹劾之事,作为专门抓人小辫子的职位,雷贺认为孙承恩的性格不符合做礼部尚书,从理论上是成立的。

孙承恩此次受侮请辞后,嘉靖帝并没有站在他的一边,应是有了疑人之心,遂准许其辞官。

与嘉靖帝的告别

第二年,嘉靖二十九年(年)七月,嘉靖帝思念起告老还乡的孙承恩,便又召他官复原职,十二月,年逾七旬的孙承恩以老病辞官,嘉靖帝不准,再到次年二月,继续请辞,仍未获准。

嘉靖三十二年(年)二月,崇信道教的嘉靖帝在一次设醮祭天仪式中,孙承恩以其礼部尚书的身份,坚决不戴道冠,遂更生退隐之意,便以年老病多再次辞官,嘉靖帝念其三十年间的忠心耿耿,批准告老还乡,并特恩许返回松江府时以驿马全程护送,自此,君臣二人再未相见。

据徐阶记述:“上在位久,明于人情,凡大臣请告者,率见疑,独公以诚见谅,得以恩礼去位”。足见嘉靖帝对孙承恩的信任与情义。

二、孙承恩回到松江府家乡的日子

年的松江县航拍图

上图中的松江县,虽然距孙承恩出生之年有年之久,不过总体保持了古城的原貌,作为上海市之根的松江,城池从空中来看,恰如一头大鱼,鱼嘴之处的东门外,孙家就在北俞塘附近,名为东庄。

据《嘉庆松江府志》记载:东庄在车墩,明尚书孙承恩别墅。有读书堂,丛桂、吸月二亭,联壁池、玉虹轩、翠云屏、香雪林诸胜,承恩自为记。

云间志略-孙文简毅斋公传

回到故乡的孙承恩,不同于徐阶家族的豪贵习气,他依然以其赤子之心、厚道本性与人为善,《云间志略》记载:“他家宅旁有一处别家墓地,相隔极近,在他以二品大员告老还乡后,这家墓主人主动提出要迁走,孙承恩坚决不许,只是砌堵墙隔开”,如此高风亮节,不仗势压人,古之罕有。

余前甲戌岁,自玉堂得告归,得此庄于韩氏,为价七十千钱,地在车墩东一里,由俞溪支流折而南,宅一区以畆计者,七屋几三十楹,因旧更葺之中,为潜斋,余潜修处也。---孙承恩所作的《东庄记》

平易近人的孙承恩,不喜喧闹,曾在诗中言志“我性本旷寂,远谢名利缰”,正德九年第一次告病回乡时,就在城东外买下这处田园之居,作为他潜修之处,《东庄记》这篇散文,文笔极美,可惜如同孙承恩的低调,此文也少有人知,让我们一道随着他的文字,来神游一番他的东庄。

屋后,杂植群卉,为屏为栏,北有亭,翼然借借亭也,亭前夹植槐桂十二株,余桃李柿橘各倍,东有桧亭,西有木香棚,桧亭东,疏小河为环,玉溪蓄鱼七八百头,小桥跨焉,河东地三丈许,植桃李,外为蔬畦,縁堤芙蓉,红蓼每秋,深的歴可爱溪,北植竹,且亭焉,亭曰翛然。

整个园子,栽着各种果树花木,中有小河流水,鱼儿其中,还有菜地,荷池,竹林掩映,两座亭子,一名借借亭,此名所起,源自他内心的庄周情怀,孙承恩认为天下万物,不论所食、所用、所居,无不借自天地,包括人生都是一种暂借,卸下官任的他,洒脱如斯。

田凡九十余畆,环列宅前后左三面,续得七十余畆,在庄南一里许,田颇膏腴,非大水旱,率得熟,余既得此,喜其地甚僻,又去余家不逺,余且多病,厌事,故时至,至则三四日始归,焚香隐几,冥心却虑,嗒然忘形,或独行花径,蔬畦,掬水葺树,为野人事,倦则与邻翁野老,谈说稼穑。

这段文字,一个安心田园的老翁形象跃然而出,他一个人忽而花丛,忽而菜地,给树浇水,累了就和老邻居们说说农家事。

晨起登陇,首逺眺,雾弥漫被,平畴如白云滉漾,炊烟矗起林际,宵则闻渔歌互答,于清风明月之下,逺村灯乍明乍灭,若夫四时,晴晦景各不同,而各有其趣,虽巧说不能尽,余甚乐此,自谓莫或予及,虽千金不愿易也。

多么美的画卷,想必读者,如同笔者一样,神往之极,虽然不同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四时之景蕴含的雄志,但孙承恩笔下的田园,却是小隐所折射出的大彻。

晚清年的上海松江老照片

写到此处,特地将上海松江年前的影像寻来,这就是孙承恩的笔下的家乡山水田园。

嗟乎,松多富家大族,彼其田连阡陌,亭台池榭,率皆瑰竒美丽,吾庄何足比数,而自诧莫余及也,余闻君子当安于所寓,而不可有非分之望,安所寓,则随其有,皆可自足,是故饱藿菽者,不知刍豢之为美,习韦布者,不知锦绣之为华,彼诚安之也,冀望非分,则非惟莫之致,而无有厌极之心,祗益劳瘁耳。

文以载道,通过一连串的对比,其实松江府众多的富家,都以奢华为荣,孙承恩则以君子安居自足为勉,这对当下的我们也深有裨益。

余家世清白,无厚赀撙节,口体乃克,有此薄业,岁所常入,足以给一家饘粥,而又葺此陋居,足为偃息逰乐之地,余已不啻过望,而又何敢瑰竒美丽之是求乎,虽然此庄,惟以吾故,故虽甚陋,而贤士大夫时辱临之,相与笑歌赋咏,以发其趣,区区以富称者,未必有也,夫然则视彼瑰竒美丽者,吾庄诚何歉焉,因为之记

如同在京城,仆人嘲笑他门可罗雀,鬼都不来,最后一段,又见证了他的一丝耿直和愤懑,也许是朋友说过他的东庄简陋,他也会不服气,我家虽陋,却是贤士常来,歌赋不断,别家财主再富丽堂皇,能有吗?吾可不觉丢脸。

美好的时光,终会流逝,归隐后的孙承恩,在美丽的家乡松江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八年,于嘉靖四十年(年)离世,年八十一岁,谥为文简,笔者以他给子侄的一句箴言,以及一首诗,来怀念这个令人尊敬的老人。

存厚:观人善恶,先视其心,存心如何,厚薄之分,宁人负我,我无人负,背德忘义,天不汝佑

曹操是宁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孙承恩则以其厚道而反,足见其高尚的人格。

《夜闻邻儿读书》

东邻谁氏子,读书夜无眠。风吹咿唔声,落我床头前。

我闻不复寐,俯仰心茫然。忆昔髫龀时,早能读陈篇。

嬉戏不自力,流光若奔川。及兹未闻道,老大徒悁悁。

儒冠亦何有,虚生亦堪怜。誓言今其始,黾勉心乾乾。

凿井苟弗已,终见清冷泉。

珍惜时间,贵在持之以恒,事事如凿井,只要不放弃,终见清冷泉。

三、汉阳太守孙克弘

前文已述,孙承恩历经几多丧子之痛,在52岁那年,如同久旱甘霖,终于迎来了孙克弘的降生。

云间志略-孙汉阳雪居公传

据《云间志略》记载,孙克弘从小极为聪慧,深得父亲孙承恩的怜爱,除了亲自教授其诗文,生活条件相较于孙承恩幼时改善极多,因而他又喜欢涉猎群书,并精于书画,少年时便卓然不群,温文儒雅。

随着孙承恩年老体弱,孙克弘为了照顾乃父,并未走向考取功名之途,这不过是溢美之词,笔者认为他爱好广泛,率性洒脱,很难想象能心无旁骛,苦读经书,安于八股。

孙承恩离世后,孙克弘三十岁,当时明朝对在京三品以上的官员,去世之后,只要考绩优良,可以荫一子,不用会试,以官生的名义直接进入仕途。

孙克弘画像

孙克弘便因其父之眷顾得以入官,他与乃父性格不同,极喜结交朋友,人又聪明,为人清廉,行事练达,所以官越做越大,直到成为汉阳太守,而朝中大员大多为其父的门生,特别是内阁中的李春芳,张居正,徐阶又是父亲好友,高拱也曾被孙承恩所举。

如此大好局面,孙克弘官场非常顺利,不过恰恰是和这些大佬们的关系,让他断了仕途之路。

嘉靖帝驾崩后,隆庆帝继位,他支持高拱削弱徐阶的影响力,两人水火不容,当徐阶告老还乡后,被人弹劾,为了防止徐阶东山再起,高拱派人日夜监视徐阶一党的动静。

就在这时期,孙克弘处于提拔的阶段,他派遣亲信家丁前往京城联络感情,写了一封信给内阁李春芳,到北京时,此人遇到徐府的家仆,两人也相识,便聚在一起,被监视徐府动静的探子看见,将两人捉捕,后来高拱指使下属诬陷孙克弘受徐阶所指派,妄图在京城活动关系,影响徐阶被查一案。

孙克弘就此被误伤,免了官职,待几年后,高拱良心发现,毕竟孙承恩是他的座师,如此对待恩师之子,名声上也不好听,所以他又决定起用孙克弘再入仕途,不过孙克弘经此一事,觉得官场无趣,立下归隐之意,拒绝了高拱的好意。

晚清时期松江老照片

从此,他就在家乡松江,在乃父孙承恩打造的东庄中,以其画笔、书法,过上了神仙般的隐逸生活,成为一代书画名家。

四、孙克弘画笔下的故乡

孙克弘回到家乡后,将倾注父亲晚年心血的东庄,继续加以增建,成为他寄情家乡山水,与同好相聚,谈古论今,切磋书画的艺术之所,并以此隔绝纷扰的俗世,成为他最自由的理想家园。

而他将日常的起居、闲适生活、山水田园融入二十幅画作,并辅以二十篇小语,一画一语,名《林下清课二十条并图》,真实呈现明代上海士族归隐的实景全貌。

能看到这里的读者,大多水平很高,笔者已不敢狗尾续貂,以下的原图原语,一境一意,清幽隽永,泡一杯茶,诸位请一起来到明代的松江府,慢品其中之况味吧。

清课其一:灯一龛

小斋幽寂,夜雨篝灯,坐对终夕,为戴发僧。

清课其二:高枕

樊笼解脫,每遇暑昼時,饱食缓行,继以偃息,自欣骨节有少趣。

清课其三:礼佛

非能雅究三昧,五蕴皆空,第奉皈依,以警妄衷。

清课其四:烹茗

顾渚天地,吴越所尚,中冷惠泉,须知火候,一盞风生,其乐奚如。

清课其五:展画

宋元名笔,不及尽睹,独于近代名家,时获鉴赏,以清胸臆。

清课其六:焚香

磁炉沈速,爇火时温,幽芬馡滿,四壁生馨。

清课其七:月上

几树梧桐,一轮初驾,微风飘拂,景色可喜。

清课其八:主客真率

床头积酝,魚菜可辨,往來无拘,形骸殊适。

清课其九:灌花

盆草时卉,窗前种种植之,以见生意。

清课其十:竹

数竿苍玉,青翠如沐,日影筛金,风奏瑤琴。

清课其十一:摹帖

前代遗墨,性拙不能尽得其彀,時切效顰,庶几腕中自有生意。

清课其十二:山游

小艇摇曳,秋水清泚,寻名山以遨遊,畅然而得真趣。

清课其十三:薄醉

醇酒清歌,聊适余兴,毋蹈沉酣吗,德仪兼令。

清课其十四:夜坐

蒲团孤坐,万籁俱寂,人境自远,此际不知在尘埃间著。

清课其十五:听雨

人事不扰,坐听雨声,北窗微风,凉飔時袭,于此悠然入庄周之境。

清课其十六:阅耕

游目青畬,茕哉夏畦,歌发缓行,筋力忘疲。

清课其十七:观史

理学名书,老眼不入,裨谈杂志,聊以永日。

清课其十八:新笋

春芽可羹,亦能佐茗,良友剧谈,胜事可人。

清课其十九:洗研

临池涤垢,端歙时润,雾捲松膏,千军常胜。

清课其二十:赏雪

长林初霁,玦瑤盈尺,呼僮命觞,心胆澄澈。

结语历时多日,从历史的故纸堆中,寻出孙承恩上下三代,近百年的过往,一幕幕的往事,在黑纸白字中,在浅浅淡淡的画痕里,多年前的世事变幻,上海曾经的山水佳境,并未消失在记忆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孙家这个士族几代人,不论是人性,还是品味,其所蕴含的善与美,依旧在我们这个民族长河里,不舍昼夜,奔腾不息!

1
查看完整版本: 很多人不知道,上海在明朝时竟有这样的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