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功的含义
在现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成功似乎和金钱分不开。无可厚非。人们的生活逐渐得到改善也是最近的事情。我们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经历过贫苦生活的人,这些过往赋予了他们追求安稳生活的愿望。在现今和平稳定的社会,财富作为衡量幸福的指标,自然也就成为大部分人奋斗的目标。只是,现代的青年们没有父辈们的生活经历做基础,原本的这种朴素的金钱观就演变成了拜金主义和虚荣心,似乎得到了金钱就等于得到了功与名。金钱等同于功名的观念在口耳相传中深入人心人。社会中人们扎堆热门行业的现象不绝如缕,随大流成了当务之急。更有甚者,为了金钱不择手段,走上犯罪。
这种对成功的追求等同于对金钱财富的追求,容易让人急功近利。改变这种误解需要树立的是正确的世界观。实际上,成功只取决于社会贡献。要知道,金钱只是附属品,是对贡献者的一种奖励。我们常常在教科书上看到“贡献”这个词,觉得它很空,甚至有点虚伪。其实,他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委婉地告诉你拥有财富的正途。所谓贡献,就是只要对人类社会有促进作用的都是可以称作有贡献。淘宝改变了人们购物的方式,使得人们可以更加随心所欲地购物,这是一种贡献。苹果手机开创了智能手机的时代,改善了手机体验,为人们的娱乐生活带来革新,这也是一种贡献。甚至种植蔬菜瓜果粮食也是对人类生活的贡献。可见,贡献有大有小,贡献越大,奖励越多。
对生活稍加留意,便会发现那些大的贡献必然是时代的引领者,是对时代的革新。从本质上讲,就是创新。怎么才能在行业有所创新呢?伦理学告诉我们,是自由。所谓自由,就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无束缚行为。自由是个性发挥的必要条件。而一个人的个性发挥越充分,他的创造潜能越能得到实现。比如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做久了,便能轻车熟路,熟能生巧,偶尔有创新发挥,这是一种“自由”状态,这种状态能为企业做出一份不菲地力量。而报酬就是对他所作贡献地一份奖励。所以很多情况下,体力劳动的创新要低于脑力劳动,所以报酬也相对较低。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更大地自由,便是每个人身上的天赋。这是社会进步的最强大力量。看看每一个领域的顶尖人物无不是以自身强大的天赋塑造的传奇。天赋的本质就是赋予了人在某个领域有殊于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动机。说直白点,就是特立独行和乐此不疲。这种特立独行背后实则是理解到了别人理解不到的东西,这是一种卓越。而乐此不疲会让人不知疲倦地深耕细作。在别人看来,就是所谓的“努力”。我们思想上“努力”这个词总带有一点吃着苦前进的意味。但是在天赋面前,更多的不是苦,而是内心的满足。人们喜欢把一个人的成功归功于努力,这是对自己无能为力的自我安慰。请记住,在别人的天赋领域,你不必顾影自怜,因为你也有自己的天赋。看看有多少人工作仅仅是为了生活,以苦作舟又怎么能有所创造呢?好的工作状态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自己的工作。
创新是离不开天赋和灵感的,而往往是两者相撞击的产物。社会正是有了各行各业的创新才能稳步前进和发展,生活才会越来越好。所以说,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也是为什么社会要大力推行创新的缘故。
总而言之,把成功等同于金钱,只看到钱,就必然忽视了自己本来的优势,去追逐莫须有的东西,这是一种异化,它会极大的降低自身的价值。这种短视行为,就像让鸟赛跑一个道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话说回来,在商业领域,那些大的贡献一定是创新的,但并不一定就能即刻收获财富。比如太过于超前的事物虽然对社会有贡献,但是奖励会延迟。很多著名的画家都是逝世若干年后才获芳名,画作天价。不是让大家带有功利心去做事情,而是想说商业他有自己的规律。那些真正的绘画巨匠实际上也并不是奔着财富名誉而来,他们只是为了忠于自己的内心,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但在现代的商业,我们必定是带着赚钱的目的的,那必定要了解社会的规律。完全用爱发电不现实。
那到底什么是社会规律?为什么很多人模仿商业成功案例都很难成功?
二、因果关系
首先,我们提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因果关系。人们对因果现象很熟悉,但是理解有限。实际上任何事物都处在因果关系上,既同时是一件事情的结果,也是另一件事情的原因。雨水是冷暖空气相遇凝结的结果,而它又是植物得以成长的原因。世界就是通过各种因果关系连接成一块巨大的网络。人类早在远古智人的时代就学会利用简单的因果关系。例如播种可以收获粮食,燧木可以取火等等。如今,运用各种因果规律成为现代人们实现愿望主要手段。
那因果关系的作用原理是怎么样的?
实际上,原因并不是单一的。从对事物发展的关系上看,原因又分为外因与内因。外因,即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条件,内因是蕴藏在事物内部的客观发展规律。外因通过内因决定发展走向。这似乎有些难理解。举个例子,如在水遇热蒸发这件事中,水分子的间距会随着温度升高而变大的这种特性是内因,周围的温度是外因,温度外因就是通过水的这种客观规律内因起作用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内外因,往远点看,孟子能成为一代大儒,有其先天的聪慧的内因,但同时也与其母亲“断机杼”“三迁居”的教育外因分不开。
外因与内因的紧密关系最典型的例证就是科学实验了。在科学实验中,任何的外因,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等需要严格的控制,稍微不注意就会导致实验结果不如预期,那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方向改变了。对于重复相同的实验而言,内因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外因变量。由此观之,对相同的事物,外因不同,事物的发展方向就不同,结果可能天壤之别。所以不同的外因往往造成的事物发展方向有天渊之别。
在历史上,王莽是新朝的开国皇帝。他即位后,希望打造一个能造福最多数人的社会。他在上书中说道:“古时候时市无二价,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应将古制颁示天下,让臣民遵守”。然而这种终极理想,最终让他走向深渊。原因在于他忽略了社会的经济和生产力的客观规律,强行推行他的小康社会规划,导致社会朝另一个方向渐行渐远,最终万劫不复。他给社会施加了一个错的决策。其实,历史上的很多遗憾都是没有能认清社会环境这个内因导致的,这里就不一一枚举了。
实际上,世间所有的事情都一样,商业也不例外,要想解决问题,必先了解事物的其中规律。正所谓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嘛。所以,了解掌握事物的内因,也就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时常了解到一些成功创业的企业家,就算不是从基层一步一步做起,也是熟谙行业的人。其实正是因为他们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帮助他们解决大大小小的难题和意外。
回到现实中来,如果你掌握了一种花卉的种植技巧,那么就可以复制无数次的成功,因为它们的规律都是相对简单的。然而社会的环境因素要比想象中复杂得多。一件大事往往有很多小事环环相扣而成,每一件事无论大小都有其基本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消费者的喜好、科技的水平、生活条件、社会的经济状况等等。它们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彼此有机地结合,彼此相互联系和作用,共同决定着事物的内因,呈现各色各样的复杂气候。所以,盲目的模仿,就很难得到想要的结果。毛泽东说我们做事情要实事求是,就是这个原因。
任何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它靠的是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行动力,而这背后倚仗的是对事物丰富的认知。
三、了解事物的规律
了解事物的规律实际上就是提高自己的认知量,关于这一点,很多人都谈论过,无非就是尽可能多的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比如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这里就不再赘言了。但我要提三点。第一点关于怎么学习。第二点是动机和行为的关系问题,第三点是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问题。
首先,了解这些规律最主要的方法无疑就是学习了。学习这个词,大家都不会陌生。在进入社会以前,我们在学校里学习。年幼的我们常常缺乏自觉,对人生的认识不够。为了引导我们学习,学校规定了教科书,也制定了考核评比来促进我们的学习。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在这段时期里,最首要也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但很多人在学校中形成了一些对学习不正确的理解。比如对学习的理解仅限于考试,太过注重成绩。出去社会以后,每每学习一门新知识或者技能似乎都需要一个老师不可。实际上,在学校,老师也只是辅助。真正的学习在于自己的独立思考。这就是为什么一个班上有成绩好坏之分。任何的知识或技能说到本质都是自学的过程。你不思考,没有人会替你成长。这段时期或许才是学习的特殊时期。离开学校后,在社会中的学习才是学习的常态。因为它伴随我们剩余的大部分时光。社会上既没有特定的教科书,也没有考卷,更没有考试。学习全凭个人的喜好。
其次,是动机问题。学习这些内容的的方式有很多,阅读、旅行、电影、社交等等。其中阅读是最有效也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但是如果你平时没有阅读的习惯,也没有经常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有求知欲,那么不建议直接看哲学,心理学、政治学等书籍,因为你大概率是读不进去的。我们做事情需要动机。正如前面提到,学校为了引导我们学习,为我们制定了考试和排名,这就给我们创造了学习的动机。但是出到社会,这种动机消失了,于是学习也就荒废了。同样的道理,你没有阅读这些专业书的动机,又如何看进去呢。这些专业的书大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建立的理论。所以你只有产生了问题,才能把答案看明白。这才是你需要的动机。那怎么找到这些动机呢?阅读经典文学小说是一个可以快速帮助你产生动机的手段。经典的文学小说既具有趣味性,也具有哲理性。文学大家对生活的幽微细腻的观察,赋予了人物的经历中许多人生的哲思,帮助你去感悟人生。在人物的经历中,你能清楚的看到事情的走向,人性的优缺点等等,也会产生很多疑惑。这是很多时候我们亲身经历都不曾有的感悟,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站在上帝视角去观察这些形形色色又生动的人物时,能看清楚生活的面貌。这也是为什么经典文学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它们鼓励和启发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但现在很多人喜欢看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和经典文学是不能相提并论的。网络文学很大一部分被称为“爽文”。之所以被称为“爽文”,是因为它的内容是以满足读者欲望为目的。修仙,霸道总裁等体裁无不是满足读者在现实世界不能满足的幻想。读者在其中往往只在意情节的快感,一目十行,无时无刻期盼惊喜的结局。而且情节往往脱离生活。读者读完后的快感转瞬即逝,留下的只有寂寞空虚。于是,为了弥补空洞,继续换一本接着看。终一无所获。而电视剧,电影也不失为一种学习方式。但缺点是不能给你思考的时间,有时候你还没来得及思考其中的道理时,马上就被下一帧画面给吸引过去。而在阅读经典文学时,你的眼睛可以停留文字上,同时你的思想也可以围绕着人物事件线索流动。这是影视剧所没有的。当然,这些都是一般而言,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方式。
总而言之,想通晓它们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你不能要求在刚上小学就能看懂高等数学,在没有任何的人生经历就能读懂《红楼梦》,这不现实。但是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却是必要的。量变到质变仍旧是必由之路。
最后,就是关于认知面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前面讲到,这个世界是通过因果关系连接成的一个巨大的网络。没有一个领域是孤立的,凭空产生的,比如,政治是为了经济服务的,伦理又是政治的基础。但是,我们无可否认,我们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不用刻意地追求广度和深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四、尾声
当然,读书的意义绝对不是单纯为了所谓的成功。所谓的名利只是一部分人的追求而已。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对成功有自己的定义。读书最大的意义莫过于聪明地活着。你会渐渐看到知道社会对一件事的态度为什么会这样;能够逐渐了解中医的意义;开始辩证地看到问题;开始变得有爱心和做公益,生活也开始变得有趣。
人的一生就像是一根脱了弦的箭,无法回头。时间也就通过这种一维性造成了人与人的距离。在大多数智力相近的人中间,这种一维性意味着后来者永远都赶不上先起步的人。毕竟积累同样需要时间。而且,伴随着年龄增长,人的理解能力和体力,专注力都会有所下降,这又会加重行人的步伐。我们前面提到过,有些错误的认知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根深蒂固,想改变就很难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老人难以接受新事物的原因。
很多时候,提高自己的认知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系统地学习。只是这跟我们忙碌的工作生活有点相矛盾了。如果想通过看几本自己喜欢的书或者看几部纪录片来全面提高认知真的很难。我们常常会看见很多人发表看似很有见解的评论,但需要知道,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没有判断的能力。最近看到被炒很火的一位报社主任写的关于明星考公的见解。在他看来,明星的高收入是社会合理分配的结果,无能力的人没有资格说三道四。这句话本无可厚非。但是,他只看到社会的自由的合理性。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在断言一个人无能力是因为不作为的时候,先想想是不是每一位孩子一出生就能读上书,吃上一口热饭。而事实上不是每一个人出生就在一条线上的,这是一个很残忍的事实。一个人的成就是背后父母家庭社会个人的努力的总和。只看到个人的努力,然后大言不惭的贬低别人就显得愚昧了。而且,一个行业竞争越大,就意味着越多的牺牲品。我们人类之所以以社会的方式生活,就是为了最大化每个人的利益。当越来越多的人反对这个行业的时候,那就是时候淘汰或者做出改变了。所以生活其实需要对弱势者给予更多的关爱,越富有的人责任越大。要知道任何事物能存在都是在利弊权衡后的决策,只是社会目前需要这种方式来发展,这是为了共同人类的利益的最大化。不要仅仅只看到事物的合理性,却完全忘却它的弊端。
扯得有点远了,回到正题。我们刚说到我们很难意识到自己的认知的片面性,其实往远一点看,会发现历史上很多被逐渐淘汰的学说其实也都是对事情的认知片面化的结果。当然那些当时看上去无懈可击的学说被淘汰跟我们人类不断提升的总体认知是分不开的。
再回到我们普通人中间,即便已经能对身边的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了,对事物具有批判性思维,但想通过它们成功依旧很难。因为这个世界远比你想象的复杂得多,事物环环相扣。能通过对某一件事有正确的看法就像刚学会认字的学生,知道这个字怎么读,是什么意思,对错误的读法会站出来指正。虽然这已经可以让你在生活中不会再人云亦云,可以更聪明地生活。但只会认字是写不出出一手好文章的。要成事就不能靠这些零散的认知,系统才是关键。说到系统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了,我们日后再接着聊。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看似很有想法,很有自己的见解,却永远无法实现成功。
视频快接近尾声了。其实,成功的捷径就是找到自己的天赋和优势。他们才是你的金饭碗。话说回来,虽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天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天赋都像绘画天赋,音乐天赋那样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行业三百六十行,行行所需要的能力我们没有亲身经历就很难了解到其中需要什么。这样,提高认知面和眼界就很重要了,蝉不知雪,孤落寡闻就很难有突破。社会上不缺乏那些转行后成为顶级选手的人。说来悲哀,不是我想传播负能量,而是人类历史本身就是一个艰苦的打怪升级史,太多的事情不能如愿。但是,请不要放弃发掘自身的优势,至少也应该知道自己的劣势。在生活中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