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端。他似乎从未融入过同时代的那个文人圈子,而是站在圈子之外,任由笔下的文字恣意地流淌。没有人会把这样一个格格不入与流俗的人当回事,以致于王小波生前籍籍无名。然而在王小波去世之后,他的名气却一天比一天地大起来,到了不读王小波,都算不上文艺青年的地步。这是高晓松、冯唐那一代人所得出的结论,如今文艺青年的名声已经毁坏殆尽,但是王小波依然是一个闪耀的精神符号。
在北京昌平的佛山陵园里,坐落着一座“特立独行”的巨型墓碑。这是一块天然的巨石,上面镌刻着一行青色大字——“王小波之墓:——。这块墓地是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在经过深思熟虑过后亲自挑选的。李银河了解自己的丈夫,她深知那些整齐划一、横平竖直的墓地会让王小波那特立独行、追求自由的灵魂无处安放。思来想去,李银河为王小波挑中了刚开放不久的佛山陵园作为长眠之地。
不过李银河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个荒僻、寂静的所在竟因为王小波的到来而闹热非凡。自王小波的墓地迁入以来,全国各地前来祭奠的书迷们络绎不绝,不少人还将自己的留言写下,贴在了那块原本做墓碑之用的原石上。那些诸如“谢谢你,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留言如春风化雨般,诗化了王小波的离去。只是有多少人能够理解,这个身前踽踽独行的孤独灵魂呢?
每年的4月11日前后,在昌平的佛山陵园里,总有人向卖鲜花和祭品的小贩打听“新八区怎么走,这时候小贩们多半会问:“您是来看王小波的吧?王小波,这个被称为“中国的乔伊斯和卡夫卡”的文学天才,俨然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提起他,人们会本能地想到他的幽默、有趣、天才、自由和浪漫。不过遗憾的是,在王小波生前,他一直如同自己笔下“沉默的大多数”一般蛰居一隅,未曾真正进入大众的视野。
年,王小波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王小波共有四个兄弟姐妹,在家里的三个男孩中,他排行老二。因此,我们可以在王小波的多部作品中看到他给主人公取名“王二”。很多人不知道《黄金时代》的别称,又叫“王二风流史”。王二的世界,就是王小波笔下虚构的精神世界,只有在那个虚构的世界里,王二才那么痛快地活着。
王小波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他的父亲是著名的逻辑学大师。小时候,王小波常常将思想定格在一个东西上,陷入深思冥想,时常呈现出一副痴痴呆呆的神情。这在旁人看来是一个异类,但是母亲溺爱地叫他“傻波子”。正是这种从小思考的习惯,让他天生有一种哲人的气息。
王小波从小就在一个无拘无束中的环境成长,最终成了老师们眼中那个不服管教的孩子。因为王小波在学校既不关心课业,也不爱做功课。当然,这让他没少挨父亲的揍,只不过这样的离经叛道之举并未能掩盖王小波的天才。和所有的天才一样,王小波的童年也有不少惊人之举。王小波从小嗜书,并且看书奇快,一天就读完厚厚一人本书,还能记住全部内容,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能将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背着玩;大概是继承了父亲作为一个“逻辑学家”的好基因,王小波虽然没有在数学课上得过好分数,却能在竞赛中夺冠,因此把母亲震惊得目瞪口呆。
王小波从小热爱阅读,为了有更多阅读的机会,他常常不辞辛苦,每周末一个人从学校步行回家,只为了省下路费买书。嗜书如命的人,才能懂得一个孩子对书中世界的向往。除此之外,在王小波的性格中,诙谐、幽默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也在他多年后的作品中一以贯之。王小波虽然外表沉默寡言,但他其实是个非常喜欢笑谑的人。他私底下思维敏捷,妙语连珠,是全家人眼中的“顽童”,这一切都归功于他内心那份天然的自由与浪漫。
16岁那年,王小波怀着这种顽童般的“浪漫救世情怀”,选择到云南下乡劳动。遗憾的是,他在云南并没有寻找到想象中的快意生活,只是饱尝了现实生活的荒诞与无聊。正如他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所写的:
“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也正是从这段经历开始,王小波对人类生存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他回忆自己在那段时间经常趁周围的人睡着之后,自己在月光下的一面镜子上用钢笔写字,写到泪流满面,才偷偷回去睡觉。王小波对文学的热爱其实在这段经历中已经表现得非常清晰,这为他在多年后辞去北大的教职工作,回到了创作这条道路上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后来,王小波以上山下乡这段经历为蓝本,创作了时代三部曲之一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这本书充满了王小波式的黑色幽默和浪漫情调。王二是一个从北京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的知青。他二十一岁,在环境恶劣的云南乡下忍受饥饿,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所有的知青一样,面对无法逃脱的命运,他的心里压抑着愤怒和孤独。
“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当我们终于勘破生活的玄机,就不免变得悲观失意起来。但是二十一岁的王二不同,在他一生的黄金时代,他的生命时刻都充满着蓬勃的张力。王二并不认命,于是他说道: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可是在庸俗的生活里王二还是陷入了无聊和虚无之中,直到陈清扬的出现,让他的青春得以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黄金时代》讲述的,就是下乡青年王二和陈清扬的“爱而不得”的爱情故事。两个激情荡漾的青年男女,他们孤独而无处寄托的灵魂,终于在完成了有如密谋一般的爱情之后,不得不在外力蛮横的阻挠下走向分别。若干年后,王二和陈清扬再次相逢,他们可以自由地恋爱,自由地呼吸,却也失去了当初义无反顾的激情。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也许这是对所有“爱而不得”的爱情最好的总结。陈清扬也许只是王二脑海里的一个幻象,她是一个完美的女人,游离在这个世界的边缘之外,有如每一个青春年少、荷尔蒙爆发之下的青年心心念念的梦中情人。此梦悠远如春,了无痕迹。
每一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个“陈清扬”。《黄金时代》是对爱情尚存幻想的青年男女,对爱情已然勘破的中年男女,不可不读的一本书。不同的年岁读来,有不同的滋味在其中。
《黄金时代》在今天触手可及,但是这本书的出版,其实充满了曲折。王小波写《黄金时代》前后用了二十年,从最初的构思到完稿,他前前后后改了十年的时间。然而书稿投出去,却因为其对情爱的大胆前卫表述,遭到国内出版社的拒稿。
直到年,华夏出版社的编辑赵洁平在看了《黄金时代》的书稿后,震撼不已,力排众议,决定帮助王小波出版这本书。她打了一个时间差,让《黄金时代》得以出版,但是赵洁平也为此遭到了训斥,大病了一场。出版之初,书籍无人问津。无奈之下,王小波和赵洁平就推着自行车当街卖书,不善于推销的王小波,当时第一句话就是:“前几本白送,后面再要再给钱。”
我们今天能够读到《黄金时代》,不仅要感谢王小波,也要感谢慧眼如炬的赵洁平老师。今天,这本书依然畅销,凡是有书店的地方,都能看到《黄金时代》这本书,或许这也是对王小波在天之灵的告慰,他也许不会想到身后会有这么多的追随者,被他自由浪漫、黑色幽默又不失深刻与思考的灵魂所吸引。
年4月11日,王小波突发心脏病逝世,一个人在地板上蜷曲着死去。他的妻子李银河远在英国做学者访问,一年前两人在机场拥抱分别,从此阴阳两隔。
王小波死前忍受了巨大的痛苦,更为凄凉的是他身边一个人都没有,他孤独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读王小波,他曾经出版困难的作品,如今是一版再版。通过他的作品,人们重新认识了这个有趣的灵魂。用他兄长王小平的话来说:小波现在已经知音满天下了。
高晓松将王小波奉为“神一样的存在”,而冯唐则自诩为他门下的“走狗”。但是对王小波而言,他未必觉得这是一种荣光,正如他对自己的认知: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若我能如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喧嚣的世界里,王小波永远地离开了,而他有趣的灵魂,则永远留在了他十卷本的《王小波全集》里。在字里行间,我们依然能够通过他留下的文字,与之交流,这何尝不是一种幸运最后,推荐王小波最经典的“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黑铁时代》。
只有读书,能够让我们摆脱现实的琐碎,享有难得的安宁和思考。活动价正版免邮,只要98元,还不到一顿饭的成本,就可以领略王小波字里行间的幽默精神和他对这个世界的深刻思考。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