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晚年两妻在旁,鲁迅与其笔墨相讥到死
TUhjnbcbe - 2025/4/27 21:10:00

他是一生情牵四人的浪漫才子,他是新诗派的奠基人,他参与了打开中国新民主主义大门的五四运动,晚年他也是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他就是中国第一届文联主席—郭沫若先生。

年6月12日郭沫若先生因病在北京与世长辞,中国文坛又一颗巨星陨落。

而就在郭沫若先生与世长辞40余年后的今天,他的情感故事,他与鲁迅先生的口诛笔伐的“文字战争”都成为了现在大众讨论的焦点之一。一.风流才子的阶段性人生

1.少年志气

郭沫若本名郭开贞,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出生于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内心或许都有一股救国救民的满腔热情,年郭沫若前往日本留学,年进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年升入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习研修,可以说在郭沫若的学习生涯阶段,他大部分接受的是国外教育理念,这或许也是他跟鲁迅先生口诛笔伐,意见相左多年的原因之一罢了。(两大文伐的故事接下来也会介绍)年五四运动爆发,郭沫若先生选择弃医从文,截止年先后创作了多首诗歌皆收入于其诗集《女神》,其中著名诗歌《凤凰涅槃》表达出他对封建的厌恶对祖国深切的热爱,以及对当下体制改革的迫不及待。

文章原稿如下:

天方国古有神鸟名“菲尼克司”(Phoenix),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鲜美异常,不再死。按此鸟殆即中国所谓凤凰:雄为凤,雌为凰。《孔演图》云:“凤凰火精,生丹穴。”《广雅》云:“凤凰……雄鸣曰即即,雌鸣曰足足。”年他弃笔从戎,加入北伐,成为国民革命军政治副主任,此时的他还是偏向国民党的一名“新人”。

2.“反蒋”时期

然而这个身份持续不到一年左右就发生了反转,年发生了一件至今令人争论不休的事件—事件。由于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清党行动开启,郭沫若先生毅然决然的加入共产党并撰写了一篇名为《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的文章痛斥蒋介石的所作所为背信弃义。随后还参与了由共产党领导的反抗斗争—南昌起义,但由于当时“敌我”力量悬殊,共产党所组织的起义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反叛”的郭沫若先生也成为了蒋介石的眼中钉肉中刺,最终不得已改名换姓逃亡日本。而这件事也成为今日郭沫若先生在大家眼中讨论的焦点之一,一大批人认为郭沫若是一名墙头草两面派,根据实事变更阵营,胆小怕事。然而抛开后续的“拥蒋时期”,大多数人都不知晓这趟逃亡行程乃是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安排。

(左三郭沫若)

在日本,郭沫若先生的日子也不舒坦。在二站时期日本属于法西斯阵营,对于一切与苏联有关系的人都格外注意,而在一开始的逃亡计划中周恩来总理便去和苏联方面接洽让郭沫若在苏联暂避风头。可途中飞机失事,才改道去了日本,也就是这个样子,郭沫若三番两次被请至警察局问话,这段经历在郭沫若先生的文章后续记载中描述到“不管何时出门身后总会跟着几个便衣警察”时不时也会有警察找上门问话,在郭沫若的文字中隐藏着他的屈辱和愤愤不平。在日本逃亡的十年期间郭沫若先生也并没有放弃文章创作,和对中国时事的关心,在创作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到他对中国那份沉甸甸的爱,终于在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郭沫若结束了在日本长达十年的逃亡生活回到中国参加了抗日。

3.“拥蒋”时期至建国初期

回国后,延安方面力邀郭沫若前往延安根据地。可此时的郭沫若却一反常态选择去“拜访”蒋介石,在经过层层上报后,郭沫若先生向蒋介石表达了自己的惭悔之心。在这之后,郭沫若又发表了一篇关于蒋介石的文章—《蒋委员长会见记》。随后领导团结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文化人士进行抗日活动,这期间写了《虎符》《屈原》《高渐离》表达民族气节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作品后来被党中央选为整风学习文件。年郭沫若先生开始慢慢与国民党切割,先是拒绝了南京政府中央研究院第一任院士的头衔,而后在建国前期当选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而后在建国初期,由于国家百废待兴,无论是工业或是文化产业急需一批专业的人来领导,郭沫若更是担任了中科院院士及其他文化要职,不可否认的是郭沫若的确为了新中国起初的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当然对待伟人也要用辩证思维看,对于考古事业他可谓是功过参半。一方面他鼓励了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另一个方面由于当时考古技术的不先进,加之对于考古事业发展操之过急,导致一大批文物损坏。

(左一郭沫若,右一毛泽东)

二.两大文豪之间的较量

“远看是狗,近看是郭沫若”。这句话是近两年来“嘲讽郭沫若先生的金句”。或许是句子使用的范围之广,谣言传播的速度之快,导致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鲁迅先生用于讽刺郭沫若先生的话语,其实不然,在国内鲁迅文献收藏数量最多的—鲁迅博物馆文物资料保管部内其实并没有搜索到这句话的来源。但是根据二人的文章以及之前的各种相关的报道,鲁迅先生与郭沫若先生不和是的确存在的。可是有趣的是,在往下研究就会发现其实二人是具有许多共同点而且素未谋面的“敌人”。

1.年,郭沫若去往日本求学,年郭沫若进入医学院,而后年爆发五四运动郭沫若弃医从文。而鲁迅先生也是前往日本求学同时也是学习医学专业,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事件中促使他对于封建制度感到失望和对人性的麻木感到愤慨最后发出“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的哀嚎,弃医从文。

2.二人皆为五四运动的倡导者,是希望改革的革命派

3.二人都是在封建家庭婚姻观下长大,都是被迫接受了封建包办婚姻的文学家。那么也就是这样子两个有着救亡图存,变革社会目标的人,为什么不是成为惺惺相惜,志同道合的至交好友,而是成为口诛笔伐,意见相左多年的文坛“敌人”呢?而且是素未谋面的的两个人。即使是两个人同在上海定居过一段时间,二人也并未组织过坐下来交流学术谈谈政局。或许是一山不容二虎,在年五四运动结束后,鲁迅先生和郭沫若先生就是文坛两颗冉冉升起的巨星,二人的名声大噪。然而当人面对着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时一般有两个反应,一个是与他做知心好友,另一个就是和他成为“相爱相杀”的“敌人”,显然郭沫若先生是后者。年郭沫若先生连续创作多篇诗歌被刊物拒绝登稿,而彼时鲁迅以小说《狂人日记》一战成名。

然而让郭沫若更加不忿的是在年某学术杂志将郭沫若先生的文章排版至鲁迅先生的文章后面,为此,郭沫若先生特地写信寄去编辑部,便产生了此后有名的“处女和媒婆论”,郭沫若写道“翻译是媒婆,创作是处女,处女应该加以尊重”。而这一句话似乎也象征着二人“战争”的正式打响。

年郭沫若与成仿俉的创造社诞生,其诞生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文学创作,还有一部分或许是为了应对当时鲁迅为首的文学研究会。

在此期间,郭沫若甚至还运用化名对鲁迅进行文字激烈的攻击。鲁迅对于这一行为也多次暗搓搓的回应。可最有名的一次当属年7月21号22号其在演讲稿中说道“创造派”是“中了才子加流氓的毒”。所以之后别人探讨郭沫若先生时总归逃不过那一句“鲁迅先生曾说他是才子加流氓”。

就这样这场文豪之间的较量一直持续到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因病去世,至此郭沫若先生对于鲁迅先生的态度可谓是度大转变,不仅写了两幅挽联送给鲁迅先生,还多次写文章肯定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坛的地位。而那两幅挽联分别是于日本留学生追悼会上所做—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陨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没过多久郭沫若先生又撰写一副来追思鲁迅先生—上联: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在鲁迅去世后,郭沫若先生反而有了一种天下少了知己的感觉。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二者之间的故事本就是误会造成的。

而对于鲁迅先生和郭沫若先生的文学比较,我想周恩来总理的话或许是最为合适的—“鲁迅自称是革命军马前卒,郭沫若就是革命队伍中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三.自古才子多风流,一段跨国恋竟惊动总理帮忙他一生情牵四人,他经历过封建腐朽的包办婚姻,他拥有过一段轰轰烈烈的跨国之恋,他分别与姐妹两人相爱。

1.包办婚姻的原配,为其“守寡”60余年

年在距离郭沫若先生去日本求学还剩2年的时间,郭沫若的父母为他安排了一桩婚事,而这桩婚事的女主人公名叫张琼华,网上对于她的资料不多,不过或许是因为这段婚姻相比后面两段是最没有“故事性”可言的,以至于不管是网友还是学者对于她深扒的欲望并不大。根据现有资料可知,这位张琼华女士是典型的旧时代女性,也是在那个时代受封建势力迫害的女性之一,她裹着小脚,大字不识一个。面对这样的糟糠之妻,受进步思想影响的郭沫若自然想要逃离,在新婚的三天后二人便分了居,随后郭沫若决定前往日本留学。这位“包办夫人”便开始了她近70年的“守寡”生涯。但在她文豪丈夫的文字里她也并不是没有出现过,可对于这位原配夫人张琼华的文字写作语气不是带有愧疚的,也不是带有友好问候的,反而是充蛮戏谑和嘲讽的意味,郭沫若在《黑猫》中把张琼华戏谑为“黑猫”,他说:交定要白猫,打开口袋却是黑猫。一边又自我反省道:“我一生如果有应该忏悔的事,这要算是最大的一件。2.轰轰烈烈的跨国之恋,惊动总理出马

年郭沫若先生遇见了他第二段婚姻的女主人公—富家小姐佐藤富子。医院的一名护士,郭沫若前往日本不久,便去替友人办事,医院相遇。刚刚经历了封建包办婚姻的郭沫若,面对眼前这个知书达礼,会书信的姑娘,自然会在心里产生落差,加之一个是身在异乡的中国人,一个是善解人意的日本人,久而久之二人的通信往来越发频繁,而后两人自由恋爱了,在之后两人浓情蜜意之时,郭沫若先生还给佐藤富子起了一个中文名叫郭安娜(这个名字在后来居住在中国时被沿用)。可在当时二人的“人设”便是咱们现在所说的凤凰男搭配白富美,作为大家的佐藤家族自然不同意,再者,佐藤家族信仰基督教,面对自家女儿与一个来历不明的外国男人卿卿我我,勒令二人不能继续往来否则断绝父女关系。此时陷入爱情的佐藤富子为爱私奔,在此之后还与郭沫若先生生下5个孩子。

在佐藤富子认为自己已经深陷幸福的泥沼当中时,年忧心中国局势的郭沫若先生决定回国抗日。这一走就是渺无音讯的11年。佐藤富子一度认为自己日思夜想的丈夫在保卫自己国家的战争中英勇牺牲了,可是就在年佐藤富子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丈夫—郭沫若。随后她离开祖国来到中国寻找丈夫。郭沫若先生在面对两个妻子时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周恩来总理最终拍板,让佐藤富子入籍中国,同时也允许五个孩子一起投入于共产主义建设当中。至此这一段轰轰烈烈的跨国恋也收尾。

3.爱上姐妹花究竟是真是假?

郭沫若先生最后一段婚姻的女主人公名字叫于立群,可是这段故事的开头应该要先从她姐姐于立忱说起。对于于立忱听到最多的谣言便是被郭沫若先生占了便宜最后怀孕自杀,可这件谣言不能全听全信。大部分人认为这个谣言是真的,是因为在与于立群的婚礼上证婚人的一句话“希望这是你最后一次结婚”。首先先说在郭沫若先生和于立群结婚时,的的确确是有过两段婚姻,这句话或许是对于过去两段的总结罢了。其次如果郭沫若真的如此对待于立忱小姐作为亲妹妹的于立群会不知道吗?还会兴高采烈嫁给郭沫若先生吗?所以对于郭沫若害的于立忱小姐自杀事件还不可全信。但如若要说郭沫若先生与于立忱小姐有一些暧昧情愫倒是可以从两个人的文字窥探出一些蛛丝马迹。于立忱的诗作品《咏风筝》碧落何来五彩禽,长空万里任浮沉。只因半缕轻丝系,辜负乘风一片心。而看到这篇作品后的郭沫若先生也写了一篇名为《断线风筝》的诗回赠横空欲纵有遭擒,挂角高领月影沉。安得妲娥宫里去,碧海晴天话素心。年于立忱小姐去世,郭沫若前往葬礼进行吊唁。在这场葬礼上于立群和郭沫若先生相遇了。面对这个比于立群大24岁意气风发的长辈,文质彬彬的文坛前辈,于立群很快就沦陷了。年二人在重庆举办了婚礼。婚后,这个影视女星息影,默默甘居幕后做一个贤内助,在和郭沫若先生结婚的40年里,于立群小姐坚持帮郭沫若先生整理文稿,操持家务,可以说郭沫若先生奠定了在中国文坛举重若轻的地位军功章也有于立群的一半。直到年郭沫若先生去世,这个时期于立群小姐为了丈夫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不断的在整理郭沫若先生之前的文稿,将其编辑并且联系出版社。随后第二年于立群小姐去世。这样一代文坛才子的故事结束了。对于郭沫若的一生,作为后辈谁都无法准确的细数功过。面对文学学问他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大家,开创了新诗。面对感情和家庭他会被当今社会称之为“渣男”,但无论如何文学作品才会是永久璀璨的停留在的中国文学史上,而郭沫若先生那些情感生活也将会停留,作为一个特殊时代产物的停留,警醒着世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晚年两妻在旁,鲁迅与其笔墨相讥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