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在沈从文的生命中看到一个抽象的男人思
TUhjnbcbe - 2025/4/18 20:23:00
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生命”这个命题引起很多文学家的思考,对“生命”有想法的作家借生命之力来叙事:老舍散文《生命的回声》,鲁迅散文《生命的路》。我唯独喜欢沈从文自由释放、无所求的散文《生命》,因为沈从文是一个有着极多生命经验的人,又拥有真诚、善良,还有那么点憨的劲儿,所以这样的《生命》让我觉得更朴实,接近具体的生活与生命的象征。

“一江淌过千百年,一歌哼唱千百遍。”从《边城》里就能看到沈从文的文字变化很多,无规律可循。我喜欢这种文字的柔美与舒畅,生命的热闹如早晨湘西的集市,生命的平淡如停靠在江边休息的船。

“静水深流,智者无言。”看似平静水面,下边是暗流涌动,生命河流下有故事。就如沈从文的文字一样虽美得安静却更具活力。水是生命之源也可以容得下万物,上善若水,保持在低洼之处的清澈之心,就可以把其他的水引进来,然后注入到文字里。

正是他持有这种态度,才拥有一个阴柔、唯美的性格。

沈从文散文《生命》收录于《湘行散记》,出版于年,沈从文因母亲病危匆匆赶回湘西,为了与妻子约定报告沿途所见所闻,就每天给她写一封信积累而成。

接近不惑之年的沈从文已经有了任教经历,不会总为谋生而辗转难眠,之前的北漂生活那么艰难,无奈又回到家乡多次。现如今提起三钱二分重的毛笔,从容写文章,而这些文章的意义也可以用来分忧与表达思念之情。

生命的多面性

《生命》这个足以诠释沈从文的散文包含太多画面。沈从文回到湘西,面对生命的脆弱,不得不再思考生命的意义,总结了抽象与具体两种形式。

生命这个词本身是抽象的,沈从文承认自己也是一个想太多的人,所以他经常自嘲是一个看起来很抽象的人。这种抽象的生命探索在散文《生命》里也指向普通人应对于生命的反思。

《生命》里生命具体化就是指的生活,生活是有多面性的,包括生活的哲学思考,生活的秩序习惯,充满激情与情欲生活状态。这就是沈从文的生命:立体的,多向的,有很多角度层次的融合叠加。当然,读他的文章得适当分辨出来抽象与具体,抽象的生命则包含在具体之中。

1.生命源于生活

我好像为什么事情而悲哀,我想起了“生命”。——《生命》

沈从文用了一个哲学口吻开头,其实就是在敲打自己脑壳,“生命”本身就是一件具体做的事情。

他自问自答地调侃了下,其实就像是在告诉自己说“笨蛋,生命就是具体的生活”,但是后边他又说到:“一个人的生活又不是自己能看清楚的”,这点又对上边的具体生活进行弥补,认为生命中也包括无趣的、苦难的生活,所以有些时候自己看不到,要通过他人眼光来检视。

他又说道:“离开自己现在的生活去检视自己生活的人,活人很少那么做,要不就是哲人,要不就是傻子。”

所以沈从文首先对于生命概念说出自己的观点:“傻子的生活千篇一律,有意义的生活要完整。”那么他所指的生活应该具有促进生命意义的生活。

“‘哲人’不是生物中的人的本性,与生物本性那点兽性离得太远了,数目稀少,正见出自然的巧妙与庄严。”——《生命》

所以下边他也接着说道:“一个人追求抽象生命意义会与当前社会秩序冲突,痛苦自己。”这里主要是讲到他所经历战争年代有很多的人面对鲜活生命逝去的感受。

很多人只能着眼于眼前的生活意义,利用自己的双手要做的事情,作家利用大脑写作,军官好好指挥打仗,在乱世探索生命具体意义似乎是没有尽头的。

生活具体化什么程度算生命的一部分呢?沈从文没有直接表达这个概念,大部分人不是哲人,自然在面对具体生命的时候都是傻子,所以生命的意义需要生活无限接近与完美。。

2.生命的秩序

从军的那些年对于沈从文来讲是痛苦,看到杀头,看到人类违反生命秩序的行为。自己却只能用笔写下来,就如他在《生命》中所述:“脑与手相互为用,才能成为艺术家和思想家。”要让自己生命有意义、有价值就要先让自己有用。这就是自然的秩序。

其实,哲人或疯子,在违反生物原则,否认自然秩序上,将脑子向抽象思索,意义完全相同。——《生命》

跟随部队的那些年,看到各种杀戮现象,甚至要亲手记录与描写,但那些时候他不能作为思想家存在,脑子是不认同这些的。而那些军阀则不同,他们违反生物的秩序,却把生命的意义抽象化,归结于时代悲哀。

3.不能满足的情欲

沈从文本身是喜欢思考的,但真到去研究抽象化的生命,他也只要幻想着自己超越生命的界限,飞向虚空,只要一直不受到束缚就会找到一种超越生命的爱,那或许就是生命抽象的存在。

在沈从文《生命》接下来的文字中多次提到绿树,绿竹,还有把法郎士的《红百合》改成《绿白和》,用形式表示意象。

绿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植物本来的颜色,也是象征着生命的旺盛力。那么沈从文又用绿色与爱放在一起,则表达了一种扭曲的爱。那些表面不提情欲,并以文明要求他人的人则是毫无精神、真诚、热情、真爱、理想的伪君子。

生命抽象在爱的概念上,而超越的爱是有鉴别能力的,不能口是心非,要遵循人类本性,而不是掩盖本性去做违心的事。

《生命》这篇散文的创作形式看似自由释放,是他精神乐园。其实暗藏沈从文对之前小说的疑问的深度解读。比如为什么之前小说那么多地方描写杀头;为什么要远离那些表面文明,内心却扭曲的人;还有自身为什么对于生命的尊重要进行区分。

生命的节奏感

“离开自己生活来检视自己生活的事情”——《生命》

沈从文本身经历着军人、学子、教师、游子、抑郁症患者。从人杰地灵的凤凰县流徙于湘、川、黔边境,大学的梦一直伴随着他,北京大学旁听的时候他不也不曾想过未来的日子会那么艰辛,受到了那么多排挤与针对。从艰难到平淡、安静的生活铸造了《生命》此类散文的形成。

在湘西的几年时间里,沈从文立足于自己的生命体验,借助广阔精神的视角,观察着曾经引起他创作灵感的湘西。在这里,不仅看到湘西人性的复杂,也反思无节奏的生活致使生命衰败的悲剧。

所以,在《生命》中需要一个有节奏的观测角度,从别人的视角看自己的生活,这就是一个作家寻觅观测生命的节奏。

“于是伸手触之。花微抖,如有所怯。亦复微笑,如有所恃。因轻轻摇触那个花柄,花蒂,花瓣。近花处几片叶子全落了。如闻叹息,低而分明”——《生命》

这是《生命》中关于沈从文的梦境描写,虽是梦境,却表现着作者最想获得生命意义。每当一个概念被你快要追到的时候,它身在咫尺,如果特意去抓住它,又会因为微弱而凋谢。剩下的就只会有叹息了。

年,他十几岁的儿子读《湘行散记》的时候,他跟儿子说,你看这些文章很年轻,等到你长大的时候,这些文章还很年轻。沈从文的计算方法是指一个人长大了,这些文章还有生命力。这也许就是生命该有的节奏感。

生命是美,美在心

读《生命》开始是读不懂的,但后来把沈从文的生活经历,还有它性格柔美、细腻、坚韧、真诚、正直放在文章感悟之中,就会一下子突破理解的瓶颈,原来《生命》是在沈从文内心之中。

而这个内心又是存在于世外,用一种成长的姿态来观察他的文章。

生命以生存为姿态,虚伪的“道德”在这里不能生存;违反自然秩序的不能生存;放弃思考生活的不能生存。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沈从文的生命中看到一个抽象的男人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