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满口说着让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令人喜欢的表情,仁德就很少了。”
田说——
巧言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巧嘴。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说起话来让你舒舒服服,真办起事来就原形毕露了。
令色是什么意思?令本来是美好的意思,但过度的和善,满脸堆笑,就给人一种拍马屁的感觉。
大家可以看一看和珅对乾隆的言行,那就是“巧言令色”。
“鲜矣仁”,就是没仁爱。
朱熹曾经点评这句话:“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指的就是说好听的话,善于表演,从外在看来就跟一盆火似的热情洋溢。各种拍你、捧你、巴结你的目的就是让你高兴。就像家里养的小狗,它冲你摇尾巴的目的是想让你给它来一块它想吃的肉,这就是“务以说人”。那么这种人的目的性太强,私欲太重,那么本心的那种道德就没有了。您时时刻刻需要记住一句话:拍马的都是想骑马的。有的时候你得问问自己,人家凭什么对你这么好?
王蒙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看一个人是否成熟老练的依据是什么?就看这个人判断恶和对付恶的能力。”
你怎么分辨一个人是不是“巧言令色”呢?
《道德经》上】中有句话:“轻诺者必寡信。”他轻易许诺了,就很少有信义。光说好听的话,最后就是“鲜矣仁”。
下面给大家讲一个年羹尧的故事。
清代名将年羹尧,以平定青海之乱而立下赫赫战功,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加封太保,一等公。然而他为人骄横,甚至在雍正皇帝面前也很放肆。
年羹尧在镇守西安时,曾经广求天下人才,有个读书人名叫蒋衡,去投靠他。年羹尧很欣赏蒋衡的才华,有一次对他说:“我会让你成为下一科的状元。”要是别人听到这句话肯定狂喜,但是蒋衡却感到年羹尧的口气太大,并且不遵守制度,是个胆大妄为的人。
蒋衡对一些关系好的同事说:“年羹尧德不胜威,知进不知退,早晚会受到皇帝的猜忌,年羹尧将来必有大祸,我们应该及早脱身。”几个同事都不以为然。当时年羹尧的权势如日中天,多少人巴不得能投奔到他门下呢!蒋衡不顾同事的劝阻,执意称病回家,年羹尧挽留不住,取一千两黄金给他,蒋衡不要,在年羹尧的坚持下只收了一百两。蒋衡回家不久,年羹尧果然获罪,被赐死,牵连了很多人。年羹尧一向奢侈,送人不到五百两黄金不登记,而蒋衡只要了一百两,在年府的登记簿上根本没有蒋衡的名字,由此蒋衡得以平安无事。
蒋衡和其他的同事境界不同,并没有听信年羹尧的巧言,而通过年羹尧的话,看到了年羹尧潜在的危险,及早防范避免了灾祸。
一可心语: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练就两个能力:第一,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事物本质的洞察力;第二,从现在能精准地预测未来的判断力。
下面再讲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巧言令色的故事。
春秋时期,齐桓公以管仲为相,曾经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霸主。
齐桓公是一个非常开明的人,他选中了管仲为相。管仲时期的齐国,首都临淄是一座拥有30万人口的城市,摩肩接踵、哈气成云、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这些成语描述的都是齐国的富庶。两千五百年前的齐国,绝对是世界第一的繁华大都市。要知道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最多也就三五万人。
但是齐桓公身边还有三个巧言令色之徒,最终齐国在桓公之后由盛转衰。
这三个人是竖刁、易牙、开方。
竖刁为了在齐桓公的身边伺候,不惜把自己阉割了。
易牙精于烹调,但喜弄权术。有一天伺候齐桓公,齐桓公就问易牙:“你善于调味?”易牙回答:“是。”齐桓公说:“寡人尝遍鸟兽鱼虫的味道,就是不知道人肉的味道如何。”于是等到了中午开饭的时候,易牙献给齐桓公蒸肉一盘,味道非常鲜美。齐桓公很快就吃光了,问易牙:“何肉味道如此之鲜美?”易牙跪下答道:“是人肉。”齐桓公大惊:“哪来的?”易牙说:“臣听说忠君者不有其家。君王不曾尝过人肉的味,臣子三岁,臣故以杀子以适君王之口。”因此,齐桓公认为易牙真心爱自己,所以更加宠爱他。
开方是当时卫国国君的长子,他看到齐国强盛之后,自愿到齐国给齐桓公做侍臣。据说开方说话特别诙谐,齐桓公问他:“你是卫国长子,按次序说,你应该是储君。为何舍弃面南的尊贵,来到齐国服侍寡人呢?”开方说:“您是天下的贤侯,天下第一的好人,而且您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君主,得以在您左右执鞭坠镫,是我的荣幸之至,强过为君。”
管仲临终前,齐桓公就来问管仲:“仲父死了之后,谁可以为相?”
管仲当时就说了鲍叔牙不行,鲍叔牙太爱憎分明。齐桓公跟管仲说:“竖刁、易牙、开方三人如何?”
管仲说:“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是绝对不能靠近的。”
齐桓公问管仲:“你看易牙烹其子以适寡人之口,爱寡人胜于爱子,还不可以吗?”
管仲说:“他对待自己的儿子尚且如此狠心,那他怎么会有利于君王您呢?”
齐桓公又问:“竖刁自宫以侍寡人,爱寡人胜于爱身,也可以怀疑吗?”
管仲答道:“人情之重莫过于身,他对自己的身体尚且如此残害,他怎么会有利于君王您呢?”
齐桓公说:“卫公子开方,舍弃其千乘之太子,臣于寡人,以寡人之爱为幸,父母死都不奔丧,他爱寡人胜过他的父母,这还值得怀疑吗?”
管仲答道:“人情最亲莫过于父母,对父母尚且冷酷无情,又怎会有利于君王呢?而且千乘之君位,是一个人最大的愿望,弃千乘之君不做,他的期望大过千乘,所以君,必远拒之,勿近,近则国必乱。”
管仲死后,鲍叔牙为相,曾经力荐齐桓公罢免竖刁、易牙、开方三人,齐桓公确实也罢免了。但是他离开这三个人后却活不下去,食不甘味,夜不酣寝,整日郁郁寡欢,齐桓公一下子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于是齐桓公的一个姬妾说:“驱逐竖刁三人,君无心治理国家,容颜日渐憔悴。没有使唤之人,体察君心,何不把三人召回来?”
齐桓公听其言,先召易牙调五味。
鲍叔牙谏道:“君王忘记了管仲的遗言,为何把他又召回来了?”
齐桓公说道:“此三人有益于寡人,而无害于国家,仲父有点言过其实了。”
不仅如此,齐桓公将开方和竖刁都索性召回来了,官复原职。
鲍叔牙非常气愤,旧疾复发病逝。从此易牙、开方、竖刁三人更加肆无忌惮,欺负齐桓公老迈,于是专权用事,在朝廷大演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故事。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后来齐桓公得了重病,请了名医来看,却无能为力。
易牙见齐桓公已经无望治好了,便与竖刁想了一条毒计,写了一个牌子挂在宫门外边,假传齐桓公旨意。上面写道:“寡人有重症之疾,恶闻人声,不论群臣、子孙一概不许入宫。使竖刁紧守宫门,易牙带领侍卫巡逻,一律国政皆等寡人病愈再奏。”
二人假传命令,紧守宫门,其他公子一律不让进来。等了三天,齐桓公没死。易牙跟竖刁二人索性将齐桓公左右的侍人,不论男女,全部逐出,又在齐桓公住的寝室周围,建了三丈高的墙。
这时候齐桓公不能起身,呼饥唤渴无人应答。
这时有一个宫女翻墙而入前去看望,问明原委之后,齐桓公慨叹道:“仲父真是圣人也,寡人死后还有何颜面去见仲父。”最后齐桓公吐血而亡。
易牙和竖刁见齐桓公死了,密不发丧。在这期间各个大臣,拥立各个公子相互对峙,最终齐国大乱。
管仲曾经在《立政》里讲:“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意思就是说道德特别好的人,你没有把他提拔到高的位置,这叫过错。
又说:“得薄而位尊者,谓之失。”意思就是道德特别薄的人,你给他非常高的位置,这叫过失。
又说:“宁过于君子,而毋失于小人。”意思就是宁可让君子处在卑位,但千万不能让小人处在高位。
又说:“过于君子,其为怨浅;失于小人,其为祸深。”意思就是有道德的人,你没有把他放在高位上,这叫过错;小人,你要把他放在尊位上,这叫过失,其祸深。
管仲《立政》篇的这句话一语成谶。
你看开方话说的多好,称赞齐桓公说:“您是天下的贤侯,天下第一的好人,而且您是非常有实力的一个君主,得以在您左右执鞭坠镫荣幸之至,强过为君。”这就是巧言。
下面再给大家讲一个三国时的一对父子的故事。
三国的胡质、胡威父子,都很清廉。
曹魏时期,胡质还只是荆州刺史。有一次,他的儿子胡威从洛阳前来看望他。在儿子回洛阳前夕,胡质交给他一匹绢。这本是父亲赠与儿子的东西,一般人不会多问也就收下了。但胡威却问道:“父亲为官清廉,哪里来的一匹绢呢?”胡质说道:“这是我从自己的俸禄里省下来的,给你在路上可以换点口粮。”胡威听后,这才高兴的接过了绢。
这件事还不算完,父亲胡质手下有一提督,见胡威快返回洛阳时,提前请假谎称要回家探亲。实际上却是备好盘缠、干粮在路上等待胡威。
等胡威与提督在路上“偶遇”时,提督顺势提议两人结伴同行,路上也好有个照应。胡威也没有多想就答应了。
结果同行路上,提督对胡威很是照顾,两人结伴走了几百里,胡威渐渐起了疑心,再三盘问下,提督这才坦白:是专门来护送他的。护送他的目的是想让他在他父亲面前美言几句,提拔提拔自己。胡威听后,将父亲送予他的绢转送给提督,又谢绝了他的护送。回到洛阳,胡威将此事写信告诉了父亲胡质,并建议严惩这位别有用心的提督。这封信发出去了一个月以后,他父亲给他回了一封信。父亲信中说道:“你上次跟我说的那个提督的事,我找他谈了,对他进行了诫勉谈话。毕竟这个事没有造成恶劣影响,以后他不这样做就行了。假如我要是对他处理得特别严厉,反而不好。”这个事就这样过去了。
胡威在曹魏时期就曾出仕,晋武帝司马炎建立晋朝以后,胡威更是一路高升。
胡威父子二人都以清廉著称,晋武帝也时常赞叹胡威父亲的廉洁之名。有一次,司马炎问胡威:“你和你的父亲都是天下有名的清官,但不知道你跟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呢?”胡威答道:“我不如我的父亲清廉。”司马炎又问:“你父亲在哪些方面胜过你呢?”胡威说:“我的父亲为官清廉,但总是怕别人知道,而我为官清廉,总是怕别人不知道。所以我远远比不上我的父亲。”司马炎认为胡威的回答谦虚而又恭敬,因此更加重用他。
程颐说:知巧言令色之鲜仁,则知仁矣!懂得了巧言令色之是不仁的,也就懂得了什么是仁了。
论语的最后一章上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那些巧言令色的人,不正是我们的老师吗?他教会了我们怎么去认识一个人。怎么分辨一个人是否有仁爱。
一可心语: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他不会刻意地显示他的道德。也不会轻易地去取悦别人。一个人越显示什么,就说明他越缺乏什么。你所看到的,都是他们想让你看到的。
商务合作联系人:邓记坪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