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不是性,就是钱毛姆写透了这些沉迷婚外情的
TUhjnbcbe - 2025/3/10 19:51:00
治疗白癜风哪家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xcxbdf/

别揭开那些活着的人们称之为生活的华丽面纱:尽管这都是些不真实的假象,但却模仿着我们所相信的一切而随意地涂抹上颜色,而背后潜藏着的恐惧和希望,是交织着不同的命运......我认识这样一个人,他曾揭开这彩色的面纱,他在寻找,他迷失的心灵是如此柔软,令他不懈追求着爱的归宿,但最后却未曾寻到。——雪莱

年,一战的硝烟在一次意外的刺杀中点燃,出生在法国,在德国读大学的英国外科医生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军医,亲赴战场从事情报和外交工作。

此时的他,早已抛弃医学,投身文学的世界,并在戏剧界取得辉煌的成绩,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异国他乡,依然孜孜不倦地驰骋在文学创作的精神世界里,试图汲取一份让他感到安全的心灵慰藉。

毛姆

此时,人到中年,毛姆在人生不惑之年里,既幸运地终于找到灵魂的伴侣——外向、活泼的美国人哈尔斯,又不幸地反复煎熬在世俗的异样眼光与自我认同差异中,难以自拔。

或许在外界看来,毛姆的行为太过渣:

毕竟一方面成功地撬了别人的墙角,与茜瑞生下女儿;

另一方面却以秘书之名,堂而皇之地与同性伴侣相伴。

但是,就道德来说,他是完美的,娶了与其发生婚外情的女人为妻子,并按照世俗规矩留下后代,很好地完成了一个社会需要的模范家庭的标准。

毛姆夫妻

且以秘书的社会认同形式作为掩盖,在世俗反对同性恋爱的道德要求上,适时地盖上一层面纱,做到了起码的正常,并在此后的日子里,始终隔离大众的视线,为此不惜游历诸国。

或许正是因此,在后世的诸多读者和批评家的眼中,毛姆的作品始终带着属于人性复杂而矛盾却光彩熠熠的特殊意味。

在那个动荡而混乱的大变革时代里,毛姆想表达的东西,是一种存在于面纱之下朦朦胧胧遮盖了的真实人性:

炙热而感性主导的纯粹情欲;冰冷而理性控制的驳杂之爱;以及交织融合而产生的一切非感性,亦非理性中性的情绪。

毛姆把这些全部包裹在许多个叫做爱情的故事里,里面或许有各色的或禁忌、或正常、或自然的情欲与爱的表达,但就是没有奢侈到不存在的爱情。

正如这本似披着婚外情、报复与救赎主题的《面纱》一般,这个灵感来自《神曲·炼狱》偷情故事,以及一个道听途说的在香港的英国女人的故事交织而成的小说。

在我看来,这个故事的一切,根本与爱情无关,甚至无关所谓的报复与救赎的悬疑色彩与精神的升华。

因为在故事里的主角凯蒂,从一开始到最后的未尽结局落幕时,依然是那个从一而终,既愚蠢又坏的无知少女。

如此,毛姆在《面纱》中想表达的其实就是最真实的彩色人性,没有绝对的好或坏,更没有绝对的真实与虚假,或许人终其一生都是带着面纱而活。

那些浮在表面的“性”也好,“钱”也好,说到底也只是一层这个人想要让世人看到的“面纱”。

所以,终其一生,我们需要有几张脸才能活得更好,就必然带着几层面纱才行吧.......

报复婚外情最好的方法是带她死?

情欲与爱都不算爱情

年,随着一战的滚滚硝烟熄灭,功成身退的毛姆,或许因为自己热爱旅行,或许是想体验灵与肉交融的美好,于是与秘书哈尔斯开启了为期一年的中国之行。

正是在这次旅行中的美好体验,为此后其代表作《面纱》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背景养料,让这个富有东、西方文化交融色彩的故事,得以填充坚实而有力的肌肉。

剧照

其实《面纱》的故事很普通,讲述的是一个叫凯蒂的大龄少女,因为虚荣与不甘而嫁给爱自己的丈夫,婚后陷入一段虚假的婚外情,然后被丈夫带着前往霍乱之地湄潭府报复,最后结果却是丈夫死亡,自身得以救赎的故事。

就故事情节本身而言,顶多算是曲折而不走寻常路结局的世俗大剧,正如毛姆擅长并广受好评的戏剧及极具趣味的处理一样,带着独属于他的彻骨而不妥协的反常理。

但是,放在一个属于东方色彩的,极端地狱般霍乱疫情环境背景里的故事,就变得尤为真实而可怖,因为东、西方的文化从来都是相悖而处处带着似是而非的相融。

于是前一半属于西方文化的婚姻故事,其本身就带着一种适用于普世倾向的情与爱的表达与探讨。

自小被价值标准教育的凯蒂,在她的眼中和思想中,婚姻从来都是带着价值的人生必需品,用以衡量与比较的,唯有普世认可的地位、权柄与金钱。

或许这些看法会被称之为虚荣,但是正如一个个社交季过去,都无法挑到合适丈夫的凯蒂,对刚成年就嫁与男爵丈夫的嫉妒一样。

其实在那个时代自我标榜为上层之家的美丽小姐们,不管是迫于普遍的规则,(当时女性一般没有继承权。)还是为了日后起码维持高水平的生活着想,都必须顺从如此虚荣的择偶观。

于是很显然,最终选择这个死气沉沉个子不高,一点也不强壮,又小又瘦的细菌学家瓦尔特,除了出于被赶出家门的危机感,对妹妹的嫉妒之外,更重要的是她在他的身上,真的感受到了被深爱的骄傲。

或许,在故事里毛姆想在瓦尔特的爱里注入的不是爱情,而是一种带着信仰般,神化的寄托之爱。

正如故事里最经典的一段:

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力、庸俗,然后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仅仅为了一己之私跟我结婚。我爱你如此之深,这我毫不在意......我不是那样。我从未奢望你来爱我,我从未设想你会有理由爱我,我也从未认为我自己惹人爱慕。对我来说能被赐予机会爱你就应心怀感激了......一个丈夫的权利,在我看来却是一种恩惠。

说到底,这其实根本算不得是普世的夫妻爱情,而是单方面不求回报的乞恋之爱。

于是在凯蒂忍受不了,被主动诱惑着开始婚外情的时候,属于妻子情欲必需品的部分,才开始真正加入在这段婚姻里,让作为妻子身心必备的情与爱得到满足。

或许这些在普世的道德上是必然被诟病甚至唾弃的,但是于凯蒂而言,在婚姻中丈夫不能带给她的情欲需求,让她难以忍受,变得郁郁寡欢,就自然向外去寻求一个圆满。

但说到底,这依然是一种不道德的出轨,更重要的是,从一开始看清一切的聪明丈夫瓦尔特。

在凯蒂既定结局的选择上,还是对她失望透顶,当然,更是对自己信奉的所谓爱,绝望透顶。

正如故事后半,忍受不了湄潭府生活和丈夫漠视的凯蒂的质问:你为什么看不起自己?

瓦尔特的回答是:因为我曾经爱过你。一样,这段从一开始就被看得清清楚楚的婚姻,本身就是错的。

于是,被报复的婚外情,带她去死的湄潭府之行,就成为回到作为人本性的情感平衡的必然选择。

是的,或许到了最后,瓦尔特才真正说服自己,直面真实:这段婚姻从来不是爱情,而是强求得到的脆弱不堪的爱而已。

然而:

有时对人撒谎是不得不为之,但是自欺就不可饶恕了。

最后,咬人的狗死了

人生最后,给每张脸带面纱才能活着

在文学界,大多数作家以及读者们,对毛姆的平均作家划分大致都落在不上不下的二流境地。

倒不是因为他的作品不好,而是他的字里行间,总是如同一个普通的偏执狂在朴素而尖锐地讲些大家都知道的琐事,显得艺术格局、行文技巧与创新度都稍逊一筹。

但是这本《面纱》却似跳出这个以往行文的桎梏一般,开始走入一个新的世界,正如他在序言里写道:我想这是我唯一一部由故事情节而不是人物形象为契机发展而成的小说。

这个披着爱情故事外壳处处被习惯性铺垫隐喻的故事,即使主体被嵌入一个婚外情与报复到救赎的故事里,仍然会在细细品味之下,露出毛姆式冰冷手术刀的无情剖析。

在故事里,瓦尔特虽然在明面上显得被自己说服,让自己看清何为不是爱情的爱,于是出于骄傲的本性,让他带着死志义无反顾地报复妻子凯蒂,带她同赴霍乱疫区,试图相互在对方灵与肉的煎熬、折磨下,得以平衡然后解脱。

因为聪明而洞如观火的他知道,人性使然,凯蒂无知而愚蠢到坏的本性亦使然,只有如此极端的霍乱疫情境遇之下,才能得到应有的煎熬与折磨,以及毫无悔意地求饶。

于瓦尔特而言,早早看穿一切的他,为了遮盖自己虔诚而神圣之心去神化心中对爱情的丑陋执念而带上的面纱,终究不得不因为矛盾而煎熬的心而摘下。

一如他始终保有的几张脸一般:

属于本职工作上严肃而专业的脸;属于自我取悦上谨小慎微,傻兮兮讨好的脸;属于希望破灭上理性疏离,冷漠真实的脸。

投射到现实来说,毛姆想表达的被蒙上面纱的脸,其实就是我们都有的人性复杂的多面性。

在人生当中,或许我们每一个人在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场景、工作、事件等等的时候,都不免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增减自己不同的脸。

甚至还为这些脸保险似的蒙上一层朦胧的面纱,寻求在自我舒服与不得不之间的平衡处事之道。

而故事里,瓦尔特这些被刻意蒙上面纱的脸,终究在生与死的冲突上,被毫不留情地掀开拿下,露出的,是那恍然大悟、心如死灰的绝望自我之脸。

因为到最后瓦尔特的死,并非意外,至于原因,以我的看法是倾向于自杀的。

因为即使从逻辑上来说,一个持续健康多日的细菌学家,也不会这么巧在妻子摊牌怀孕的绝望时刻,正好感染。

所以最大的因由,正是他临死前的那句:死的却是一只狗。一般,是出于对居然改变似得到心灵的救赎心安的借口的妻子的绝望。

这个人与狗的巧妙隐喻,源自戈德史密斯的诗《挽歌》最后一句。它的典故内容是:

一个好心人领养了一只狗,起初相处融洽各取所需,但后来因不等的欲望而结仇,于是狗咬伤了人,就在大家都以为人会死的时候,最后的结果居然是狗死了。

是的,最初单纯不甘想泄愤,而报复作为人的妻子凯蒂的狗瓦尔特居然死了,死因自然是自作自受。

报复不成,反而让凯蒂适应了绝境,且得到了自我救赎,于瓦尔特来说,本就是极其绝望的事,何况是那一句面对质问之后,诚实的我不知道。

于是,最后被迫撕下面纱的瓦尔特死了。

在这个真实而残忍的现实世界里,有着灰色人性的人才能活。

写在最后:

一直以来《面纱》带给我的观感是千头万绪的,如果抛开情与爱的部分,剥下外在的“性与钱”的外壳,留下关于人性的探讨就更加复杂且矛盾。

我们往往不想承认自己有很多带着面纱的脸,因为剥开太过真实的自己之后,难以面对不好的自己。

于是,《面纱》或许可以为我们带来一次面对真实自我的有趣体验。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是性,就是钱毛姆写透了这些沉迷婚外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