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篇
1、要做一个通透的人
有一句话说:“要45°做人,90°做事、°处事。”什么意思呢?所谓“要45°做人”,45°是人鞠躬时的倾斜角度,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俯下身子做人,以谦卑的态度去对待万事万物,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这样才能完成一世的修行。古人云:“谦受益,满招损。”所以我们做事要谦卑,“谦卑”不是自卑,也不是认怂,而是一种智慧。
曾国藩在家书中说:“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开一个‘骄’字。”你看,骄奢淫逸就是败家的开始,狂妄、傲慢,就是一个人衰败的开始。
有一个指挥家叫奥尔特,他曾经分享过自己的一段经历。奥尔特20多岁时的音乐造诣就已经闻名全国了,无论到哪儿巡演,得到的全是鲜花和掌声,看到这种盛况,他就洋洋自得,他以为自己在音乐界的地位已经是独一无二了,无人可以撼动。
有一天,在乐团排练之前,奥尔特发现自己忘了带指挥棒了,正要派人回家去取,他的助手说:“跟别人借一根不就可以了吗?”奥尔特当时就想,别人怎么可能会有指挥棒呢!不就是我一个指挥家吗。可是当他看到大提琴手、小提琴手、钢琴手各自拿出一根指挥棒,他惊呆了,镇静了一下,他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世界没有他照样运行,因为太多太对的人都在等待着这取代他的这个位置呢。
所以说,不管我们有多大的成绩,都不要妄自尊大,我们作为普通人,也不能妄自菲薄,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谦卑的心,不要太高估自己,这不仅是做人的姿态,更是人生的智慧。我们对任何人都要保持45°的这种谦卑。
什么叫90°做事呢?90°是垂直的,意味着公正无私、光明磊落、一身正气,做得正、行的端,这样才能“身正不怕影子斜”。孟子曰:“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做人、做事一定要刚正、坦率,做一个坦率、耿直的君子。这让我想起《吕氏春秋》里的一个故事,说当时南阳缺一个县官,晋平公就问军事祁黄洋,你看谁能当这个县官呀?祁黄洋就说了,我看谢胡这个人不错,让他去当这个县官合适。晋平公很吃惊地说:“唉?谢胡?谢胡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举荐他呢?”这时,祁黄洋就笑了:“您问的是谁能当这个县官,又没问谁是我的仇人。”晋平公觉得祁黄羊说得非常在理,于是,晋平公就派人去了解谢胡,派去的人回来报告晋平公说,谢胡确实是一个做官的好材料。晋平公就派这个谢胡去到南阳做县令。谢胡上任之后给南阳办了很多正事,受到百姓的好评。
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缺一个法官。你看谁能担当这个职务?”祁黄羊说:“我觉得祁武可以。”晋平公就笑了:“祁武不是你儿子吗!”祁黄羊说:“是啊!是我儿子呀!,但你问的是谁能当这个法官,又没问祁武是不是我儿子。”晋平公很满意,于是就派这个祁武当了这个法官。实践证明,祁武果然是一位公正不阿的好法官。
孔子听说了这个故事就说,你看人家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外人不计较私人恩怨,对自己不排除亲生儿子,真是大公无私,这就叫做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心里阴暗的人,不管你怎样愤世雕琢,也瞒不过天长地久。所以,我们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90°做人,无欺无诈,内心光明磊落,做到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也才能真正做到“身正心安梦回味,心底无私天地宽。”
°处事。°是个平角,是一条直线,正直,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做事要有底线。“论语”中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个人靠不靠谱,你得看这个人能不能守住心中的底线。能否做到慎独,“慎独”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违背良知。
有这么一个蔺女士,她是一个低保户,早些年他得了一场重病,她的丈夫常年疾病在身,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这夫妻俩经营一个只有1平方米大的小摊位,就是买点鸡蛋呀、面条呀、什么干货之类的东西,起早贪黑,一天也就是能挣50来块钱,用来维持生计。他们还有个孩子,刚大学毕业,暂时还没有工作。有一天,她晚上收摊儿的时候,在摊位的不远处发现一个钱包,一看四下没人,她打开钱包一看,嚯!里面有几千块钱的现金、银行卡、身份证。还好,里面有联系方式。她赶紧联系失主,让失主过来认领,这个失主到他家里来拿钱的时候,一看,咿呀……她的家境十分贫寒,就拿出一沓钱用来感谢她,他断然予以拒绝。她说:“这是小事啊,不算什么,再说了,如果我想要你这个钱,我就不给你打电话了,就不让你前来认领了,我自己不声不响地偷着把钱落了,不就得了?”这个蔺女士接着说:“我要是拿了你这钱,我就对不起我自己的良心,所以这钱我不能要。”
这个失主听了十分受感动,后来跟他说,你儿子大学毕业,还在家待业,我想办法帮助解决吧……
这个蔺女士平时的为人处事也都得到大家的敬重,平时,不管别人知道不知道,他仍然坚守自己的原则,令周围了解她的人们都非常称赞他。
所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好人,不但要看他做了多少好事,还要看他做事的时候是否坚持原则,是否讲良心。
一个人在得意的时候坚守原则,可能是为了名誉;在失意的时候依然坚守原则,这就是真正的善良,在非常贫困的时候,偶尔遇到了极易到手的财产,仍然不为自己所占有,这才是光明磊落,这才永远问心无愧。
所以,我觉得这45°做人,90°做事,°处事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希望我们每一位朋友尽可能按着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如果我们能真正地做到了,那我们就将是一个通透之人了。
2、如何做一个通透的人
我跟朋友在一起聊天儿的时候,经常会听到朋友们如此赞美我说,你可活的通透,凡尘夙愿不放心中;金银财宝不放眼里。听到上面对我的评价,真实不敢当,可我觉得我自己不敢说是看破红尘,不敢说活得通透,但我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去努力。我认为,人只有活得通透,才能够感觉到自在轻松,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生活的妙处。
有的朋友问我:“怎么才能像你一样活的这么通透呢?”我不敢说自己有什么经验,但我想简单地总结一下,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要学会忽略年龄,生活当中经常会有人感慨,自己想做的事儿,但是却说,哎呀……不行了,岁数不饶人哪,我这个岁数,做不了了,绝大多数人总觉得自己年龄大了,认为再年轻几岁就好了。
其实我认为,在生活当中每一个当下都是余生当中最年轻的时刻,昨天比今天年轻,今天比明天年轻。所以,你要想实现什么梦想、学会什么技能,尽管去尝试就是了。现在有很多老年大学专门招收老年学员,教你学英语、弹古筝、跳老年舞。只要你想学,就可以去。人除了生理年龄之外,更重要的是心理年龄,只要心不老,生理年龄就仅仅是个数字而已。有句话说:人总会长大,但是心灵的童年却可以永存。我们可以永远拥有一颗充满朝气的心。学会忽略年龄,挖掘出自己更多的潜能,就会发现生活的多面与精彩。
第二、要“放下过去”。过去造就了我们的今天,我们今天过得怎么样,似乎都可以从过去的生活寻找到蛛丝马迹,比如说,我现在的日子过得不错,那是因为我在年轻时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去努力奋斗,导致现在有这样一个好的结果。我的太多的同伴、同学现在都不如我。但是,我不沉溺于过去的得失,毕竟时光一去不再复返,如果对过去的得失耿耿于怀,就会失去现在,那就谈不上什么未来了。
我认识一个人,他经常对着我感叹:“当初在七几年的时候,我有一个特别特别好的机会,可惜我没去;八几年我又有一个什么什么好的机会,我又没去;九几年我又有一个出国的机会,我又没去……”你看,他总是感叹过去失去的每一个机会,你不抓住每一个来临的机会,时间错过了,到头来又后悔,有什么用呢?在此,我希望你再重温一下我在《人生哲学》第五集中的第一篇文章——“莫失良机”一文,你就知道应该如何抓住“机会”了。
人生无常,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幸运的,你应该每天像个孩子一样去对待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感恩,不要让过去的成就和遗憾束缚住今天的步伐,也不要让昨天的负担压垮今天的热忱。放下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今天。
第三、要适时地遗忘。不知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受,当你越想忘记某人某事,反而会记得更加清晰,如果你把它不当回事,可能不经意之间就忘了。所以,遗忘不要刻意,只需要把一切交给时间和岁月就可以了,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多,我们会慢慢地发现,人生发生的很多事:有趣的或无趣的;走过了很多的路,有用的或无用的;遇到了很多人,爱过的或恨过的。他们都构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每一段经历、每一种生活都有可敬可爱之处。我们要做的就是坦然接受时间的馈赠。记住能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一切随遇而安。
第四、避免刻意地和别人攀比,可以比较,但不能攀比,“比较”和“攀比”可是两个概念,比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比较当中,我们找到自己的长处,也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进、改善,这是可以肯定的方面。可是攀比就不一样了,盲目的攀比会影响自己的心情,破坏我们过日子的祥和和平静。俗话说:“人比人就该死,货比货就该扔”。很多人并不是过的不幸,而是因为总拿别人的长处跟自己的短处相比,那你就觉得自己总是不如别人。比如说谁家的姑爷做了大买卖、挣了大钱,而我们家的姑爷只是一个普通职工;谁谁家住的是大别墅,而自己家还是住的筒子楼,这一攀比,心里就觉得别扭。这人可千万不能攀比,人比人可真是要气死人的。你再有钱也比不过马云、比不过比尔?盖茲啊!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冷暖自知,别人光鲜的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艰辛和付出。好的人生不是攀比出来的,而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
所以,朋友们一定不要攀比,只要努力付出、感恩拥有,相信生活会给你幸福的回报。有句话说:“知足之人,虽有不足,尤为安乐;不知足者,随处天堂,亦不称意。”愿往后余生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到“知足常乐”不去刻意地和别人攀比。
我想只要做到以上四点,我们基本上就是一个通透的人了。
4、谈“明德”养心
“明德”是作为治疗“心病”的重要方法,“明德”是“自知之明”的起点。每个人首先要提高对自己的认识水平,否则就会成为许多“心病”的根源。这与中华传统文化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关,可见这个问题是非常之大的。
在人群中,都有贵贱贫富之分,都与怎样做人的问题脱不了干系。大家对“四书、五经”比较熟悉,“四书”中的“大学”第一段第一句话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中的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意思是告诉我们做人要本分,这是对一个人的起码要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自然观,是防治诸多心神疾病的求本之策。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在纷繁的社会因素中,只有强大的明德、心神宁静,才能抵御各种杂念、情思、高官厚禄的干扰,正如孙真人(孙思邈)所言:“众人大言我不语,众人多繁我小记,众人悖(读作bèi,混乱、违反的意思)暴我不怒,不以事累意,不临时俗之仪,淡然无为,神气自满,此为不死之药。”
困境最能显露出一个人的品质,因为此时在困境中的人手中的筹码最少,能获得的帮助也最少,却又举步维艰,很容易产生失落、不平衡,甚至仇视和嫉妒的心理。
如果一个人身处困境,依然能坚守自己的品格,那么他肯定值得托付和交往。
而那些品质低劣的人,在得意时还能做到温恭谦让,可一旦落魄就会露出本性,变得张牙舞爪,僭﹙读作jiàn﹚越﹙超越本分的意思﹚做人的底线。
俗话说:“图穷匕首见,水落怪石出”。困境,会让人赤裸裸地展现在众人面前,好或坏一眼便知。所以,困境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总之,心神明德是一个人的人格、修养、素质的大问题,属于正念疗心法,如果为人处世过于自私、贪婪、自傲……其心灵是无法平静的,心病必然接踵而至。希望朋友们以“德”养心吧!
4、鬼谷子的三句话
鬼谷子,一个传说,一代传奇,有人传他能撒豆成兵,有人说他能呼风唤雨、预知凶吉。这些传言或许有些夸大其词、神乎其神。但鬼谷子其人的确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博学家。
鬼谷子姓王,名诩(xǔ),又名王禅,号玄微子,因为他常入云蒙山采药修道,,隐居周阳城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世称“鬼谷子”,后人又称其为“王禅老祖”。
在中国古代,一般有一定思想见术、其思想在社会上有相当影响的人,人们都称之为什么什么“子”,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鬼谷子亦如此,他是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哲学、政治、心理、社会、文学、情报学等多种学科,他是谋略家、军事家,他的“兵学”三韬六略,变幻无穷,排兵布阵、神鬼莫测,奇招妙计,层出不穷,囊括了奇谋佳策,且招招见血,出奇制胜,令人防不胜防。孙斌、庞涓是他的学生,兵家称他为“谋圣”;他也是纵横家之鼻祖,苏秦、张仪均习之于鬼谷子。另外,他对神学,日星象纬,占卜八卦、预算事故,十分精确。无不应验;他广记多闻、审时度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他修身养性,遵循自然阴阳之道和事物发展之规律,服食导引,却病延年,学究精深。他精于心里揣摩,深明刚柔之势,独具通天之智,他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
他的谋略即使是在多年之后的今天,仍然有着非常高的借鉴价值。他曾说,欲成大事者必须有非常强的应变能力,才能够应对瞬息万变的局势,尤其是在逆境中有正确的判断、沉着的反应,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能力和修养;在遇到突如其来的变故或他人无端指责的时候,如果处理不得当,就很容易横生枝节。
鬼谷子的人生智慧对于我们常人来说是无法学深、学透。今我只在他的处事学中摘出他的三句话,以和大家一起共勉,哪三句话呢?
第一句:“遇横逆之来而不怒。”意思是说,遇到节外生枝、无法预料的闹心事,不发怒、不埋怨。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假如你遇到一点儿不顺心的事,你就暴跳如雷,甚至把脾气发泄到周围的人的身上,这种做法是及其幼稚和不明智的,愤怒解决不了问题,随意对他人发泄,会让人更加看不起你。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很容易做出不理智的事情,后来想明白了,让自己追悔莫及。
所以当你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首先要冷静下来,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再想办法来解决。真正聪明的人遇到困难,不是发怒、不是抱怨,而是去谋划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句话叫做“遭变故之起而不惊。”意思是遇到突如其来的变故,不能惊慌失措,人生在世,不可能永远的一帆风顺,所以,在遇到变故的时候,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他的成就的大小。如果遇到一点变故就一惊一乍、茫然失措,那么就会给别人一种无能为力、不可靠的感觉。成大事者要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度。在遇到变故的时候,我们要从容应对,首先,要先平复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冷静地应对所发生的变故。一旦你自己先慌了阵脚,那么不就给别人可乘之机了吗?每个人在生活当中都会有很多变故,家庭的变故啊,天灾人祸的变故啊,当遇到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时,我们应该沉着、冷静地去面对,不能惊慌失措。
第三句叫:“当非常之谤而不辩。”意思是受到他人无理的指责或诽谤,别人说你的坏话、或是无中生有地诽谤你,你怎么办呀?我想,不用去争辩、不用去反驳。当你受到指责的时候,我们应该首先反省自己,他为什么这样指责我呀?人家职责的是不是有道理呀?经过检查自己,如果人家说的言之有理,那么我们就应该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且要感谢人家;如果对方确实是无事生非、无理取闹,我们不理他就是了。俗话说:“宁跟明白人吵顿架,不和糊涂人说句话。”那胡搅蛮缠、不讲理的话,你跟他去说,不纯粹是浪费你的精力和时间吗!如果你跟人家一样儿地去据理力争,那就降低了自己的身份,那我们跟那些胡搅蛮缠的人还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在我们的人生中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要常想起鬼谷子的这三句话,我把这三句话再重复一遍:“遇横逆之来而不怒,遭变故之起而不惊,当非常之谤而不辩。”如果你真正地做到这三点,那你就是一个很有修养、很有智慧的人了。
5、“上赶着不是买卖”是一项为人处世的原则(
有一册古书叫做《曾广贤文》,书上记载着这么几句话:“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扣门”什么意思啊?“法不轻传”,“法”就是方法。在古代,“法”是谋生的一技之长,但凡有一技之长的人都不会把自己的手艺一股脑儿统统传给徒弟,都会留一手,一般来说,师傅留的这一手往往是最关键的、最要害的,是能制服徒弟的一手,因为师傅唯恐把所有的技能,包括绝技传授给徒弟了,徒弟一旦反目而抛弃了师傅,师傅就束手无策、制服不了徒弟了。其实,师傅这样做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
很多有绝技的人都立下家规,一般规定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因为女孩子早晚是要出嫁的,出嫁后就成了别人家的人;还有的规定传媳不传婿,因为媳妇嫁过来就是自家人,而女婿是外人。过去就是这样,不能把自己掌握的手艺轻易传出去,就是怕教给了徒弟,饿死了师傅,所以,要传也是传给能给自己养老送终的人。
第二句话叫做“道不贱卖”,什么是“道”啊?“道”比“法”更深奥一些。平时我们经常说:“你知道了吗”?“知”是“晓得、明了”的意思,而“道”就是“道理、道法”。就是说,你掌握了一身的本领、一身的才学,所学文武,肯定希望为懂你的人去贡献自己的力量,懂你的人地位越高,你就越希望为他卖力,“技卖帝王家”嘛!例如,在楚汉之争的时候,韩信投靠项羽和刘邦都没能受到重用,这个韩信就想离开项羽和刘邦,计划另投他处。就有了“萧何月下赶韩信”的故事。萧何很能识别人才(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伯乐”),他早已看出韩信是个能统领千军万马的将才,可是,不被刘邦所重用,韩信就连夜跑了,这个萧何趁着月光死死地追赶,最后终于把他追回来了,追回来以后,刘邦对他还是不屑一顾,给他认命了一个“将佐”了事,这个“将佐”就相当于现在部队上的“营长、连长”一般,当这样的“官”,韩信认为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他张口就跟刘邦说要做统领三军的大将军:“我必须得统领你这里的千军万马,如果不让我做大将军,我就不在你这儿干了”。再后来,天下的人都知道,事实证明韩信果然不负众望,帮助刘邦取得了“楚汉之争”的最后胜利。赢得了天下。
还有一句话叫做“师不顺路”,意思就是你要想学到手艺、学到技能,必须认认真真地、诚心诚意地向师傅请教,不能偷懒儿,不能怕困难,不能捎带着脚儿去请教师傅。古代知名的教育家鬼谷子一生培育出四位杰出的弟子,即庞涓、孙膑、苏秦和张仪,两个军事家、两个纵横家。传说这个鬼谷子隐居在云梦山,神龙见首不见尾,隐居山里便为仙。要想到山上去找他、请教他,让他教给你他手中所掌握的绝技,你不亲自专门去磕头拜师,他不会很随便地就把绝技教给你,即使是你专门去磕头拜师,他还不一定收你呢。更何况你若去山上砍柴,路过鬼谷子住的地方,想顺便让他教教你,那是不可能的,这就叫做“师不顺路”。你拜师必须诚心诚意地到师傅脚下磕头,师傅才有可能教你,如果他看着你不是那个学艺的料、是块朽木,你把头磕破了他也不会教你。
最后我再解释叫做“医不扣门”。意思就是这当医生的不能主动地去扣人家的门说:“我求求你了,我给你看看病吧。”医生不能主动地、上赶着给人家看病,人得了病,他如果相信你,他就主动来找你了。人在得病的时候,都巴不得能见到扁鹊、华佗、张仲景呢。可是,如果说患者没有让你治病的想法,或者人家信不过你,你就毛遂自荐,主动地给人家看病,那就太没意思了,必须有请才行,这就叫做“医不扣门”。如果送医上门,患者和患者的家属就会认为你定有所图,认为你想挣他的钱。古代中医(我国古代没有西医,西医的历史至今只有两百多年)大致分两种,一种叫做“坐堂医”,一种叫做“游医”(或叫走访郎中)。“坐堂医”就是坐在诊室里等患者上门,医院,医院就是沿袭了“医不扣门”的古训,医院里的医生没有主动地找人说:“来吧,来吧,到我这里来,我给你看看病吧。”医院和医生。即使是“游医”平时出诊也不会主动地去敲人家的门说:“你家有病人吗?我给你看看病吧。”如果你这样做,肯定会被人家轰出门的。古代的“游医”走街串巷,他有一些自己特殊的打扮,一般都是打着个招牌、背着一个药葫芦,过去讲“悬壶济世”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不管是“坐堂医”也好、是“游医”也好,都不可能主动地去随便去敲人家的门,当然,也有张榜公示的,即使是张榜公示也是患者看到了榜文之后,来主动请你、你才能去给人家治病。
在古代有一个“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鹊见到蔡桓公,发现他有病,就说:“君有疾在腠里”,意思是说,“你有病了”。蔡桓公一听就不高兴了:“寡人无疾”(你才有病呢!我没病)。几次三番之后,扁鹊就跑了,因为他发现蔡桓公不高兴了,很可能要治他的罪。
过了一段时间,蔡桓公的病发作了,他觉得浑身不舒服了,就找扁鹊,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了,最后蔡桓公不治身亡了。
“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扁鹊就犯了“医不叩门”的大忌。
《曾广贤文》,书上记载着的这几句话“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医不扣门,师不顺路。”我就解释到这里,总体来说就是平时老百姓常说的“上赶着不是买卖”,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要遵循古训,在平时生活中,一般来讲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要做那些上赶着不是买卖、不带劲的事。人家有求于我们,我们义不容辞,人家不求我们,我们不能做那些出了力、还引起人家反感的事,这是一项为人处世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