蘅芜苑是宝钗在大观园里的住所,离正殿不远,在沁芳池边,外观朴实无华,进得院内,方见清雅不俗。因为院内许多异草,“味香气敷,非花香之可比。”对这些香草的描述之后,贾政不禁笑道:
“有趣!只是不大认识。”
这句“有趣!只是不大认识。”文中指的是院中的香草,实际上却恰巧说中了宝钗——有趣!只是不大认识。那么,宝钗的“有趣!只是不大认识。”具体表现在哪里呢?我想,可以通过“冷”、“香”这两个字寻幽探径,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宝钗的冷
宝钗的冷不是冷若冰霜的冷漠,事实上,宝钗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对每个人都很好,深得贾府上下的喜爱。就连最为尖酸刻薄的赵姨娘都曾夸她道:
“宝钗想得周到,真是大户人家的姑娘,又展样,又大方,叫人敬服。怪不得老太太和太太成日家都夸她疼她。”
所以,她的冷是种素净的冷,是她对自己的克敛自律,她唇不点眉不画,不爱花不爱粉,衣着朴素,住在有如“雪洞”一般的石屋里,过着就像一个苦行僧。
她的好,人人都可以说出一二。贾母说,自家的四个丫头全不如宝丫头;林黛玉说,谁也挑不出宝姐姐的短处。但是唯有一人,说出了宝钗万般好中的一点不同,那人就是大字不识一个的王熙凤,她曾对平儿说宝钗:
“宝丫头虽好,却打定主意,‘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这是宝钗之“冷”的另一种诠释,这种冷,是宝钗家道败落后,借选秀之名投奔京城,而后客居贾家这个身份所决定的,不论宝钗有多好,有多能,她到底只是贾家的一个“客人”。这一点,宝钗对自已的认知冷静而清醒,不论说话作事,她都绝不会让自己逾规半步。
正如王熙凤所说,宝钗早已“打定主意”,做好自己客人的本分。这一点,王熙凤看得明白,所以在查抄大观园的时候,王熙凤抄了黛玉的潇湘馆,却没有抄宝钗的蘅芜苑,她说:
“要抄捡只抄检咱们家的人,薛大姑娘屋里,断乎抄检不得的,岂有抄起亲戚家来。”
之后第二天宝钗立刻从大观园里搬了出去,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踏进过大观园一步。由此可见,宝钗的察颜观色,知情识趣的洞悉力,也极是了得,只是不知之前贾政口里的有趣的“趣”字,有没有包含“识趣”的意味。
再说宝钗的香
书中说,宝钗生有热毒病,常年要吃一种名叫“冷香丸”的药,所以,宝钗身上自带异香。她的住处蘅芜苑,原名叫“蘅芷清芬”,是宝玉所题,蘅和芷都是香草的名字,清芬,清香芬芳,比喻的正是宝钗出色的才华与高洁的品格。
宝钗出生于官商巨贾之家,不仅是大家闺秀,更是书香门第,从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她博览群书,才德兼备,论写诗才情,她不亚于林黛玉;论持家理财,她不逊于王熙凤,论才智能力,她不输于探春;而若论品行高洁,宝钗就像那花名签上的那枝牡丹,真真正正的是“艳冠群芳”。
薛宝钗对自己的严苛,几乎可以算是一位隐身山间的“高士”,她的品质就如同高士一般晶莹如雪,不沾丝毫俗世的污秽。莺儿对宝玉说过:
“宝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模样儿还在其次。”
这句话,不是将宝钗与大观园众佳丽相比,而是将宝钗与整个“世上的人”比,宝钗的香,不似前面那些俗人价值观眼里的“好”,这个异香其实是来自宝钗她高贵不凡的灵魂,和她的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
曲高和寡
然而,这样的宝钗,超凡脱俗品质高洁,不着外物纤尘不染,宛如从山中仙境袅袅走出来的仙子一般,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呢?人们能看到的多是表面上的东西,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是很难让人看得懂的。
书中第40回,贾母携王夫人、凤姐带刘姥姥游大观园,进到蘅芜苑的屋内,却看到一个素雅有如“雪洞”一般的屋子,书中详述道:
“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这突出其来的反差,令得能说会道的刘姥姥也不得不三缄其口,不敢乱说半个字。贾母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己的不悦和不满,书中是这样说的:
“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你们听那些书上戏上说的小姐们的绣房,精致的还了得呢。”
读到这里,只能一声叹息,所谓“曲高和寡”,与前文那些浅薄的好,宝钗简洁的“雪洞”才真正体现了她的美而不俗,清芬隽永的女君子风范。只是这样的宝钗确实不太好懂,想来,这也是一件莫可奈何的事情。
总结
著名红学专家张庆善曾说过:“在红楼梦的所有人物当中,薛宝钗是最复杂的一个。”就像宝钗初入贾府时住过的梨香院,其谐音为“离相愿”,愿能断离表面上的现象,洞悉宝钗精神境界上的高尚和美好。
纵观宝钗性情变化就像蘅芜苑给人的观感一样,从外表不施粉黛的索然无味,到遗世奇花异草,更有缕缕香味萦绕其间,让人又心中一振,感到有趣,继而猛地一个大反转,通过“雪洞”之素冷,将之前建立的宝钗形象一下全部推翻,最后,只能用贾政的那句:“有趣!只是不大认识。”是的,的确如此,宝钗就是宝钗,有趣,只是不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