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朕的潮代里,原来发生了这些事
TUhjnbcbe - 2025/2/26 12:58:00
北京专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说起“潮”想必在大多数人的脑海中,会猛然浮现出“fashion”这个高频的英文词汇。这么多年来,无数年轻人正用自己的方式(街舞、涂鸦、说唱等),塑造着并竭力诠释着“何为潮?”、“潮的新型定义!”。当然了,潮也并非是现代人的“专享”,千百年前的古人也曾用各自的方式,上演着“什么是潮”、“什么是不可复制的潮之经典”。下面,就让皇小晋为大家盘点数个朝代曾涌现出的“潮”事件…

秦:嬴政的自称与书同文之“潮”

关于嬴政为何自称“朕”,学界可谓有多种说法,但归其根本原因,还是源自他对于“特殊化”的执着。悉数秦以前的帝王,大多数以“孤(即:高处不胜寒)”、“寡人(属自谦,指在道德方面做的不足的人)”自称。“德兼三皇,功盖五帝”的嬴政为了让自己更好的区隔于前代帝王,特意选出了“朕(最初,无论天子还是贩夫走卒皆可用来自称)”这个拆字释义为“在船上拥有火种的人”的褒义词汇来自称。据重要历史文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自嬴政开始,“朕”同“命”、“诏”一起作了尊号,属天子特殊字符,供皇帝一人使用。特别是因后代帝王也相继沿用,嬴政的自称之“潮”尽显“实乃开创”的绝世风华……

而与“以朕自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便是意义非凡的“书同文”之事。对此,曾有学者提出过这样一个例证:“我们看今日之欧盟,之所以沥尽心血还未能促进欧洲一统,很大程度与他们各国文化思想语言不一致有莫大关系。”而极富个性与前瞻性的嬴政,为更好巩固大秦统一,先用车同轨保证各地车马可于全境通行,再用书同文辅以“响和景从”,最终实现了秦国政令可完整传至各地(无传递之障、无翻译之碍),不同区域的秦人再也不会因先前文化的差异而交流受阻。

汉:刘彻的丝路“开辟”之“潮”

众所周知,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西汉,在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中原地区对该区域的认知是十分受限的。就拿当时他们对大月氏的了解,也仅仅局限于匈奴降人的口供。较为有趣的是,当年汉武帝对丝路的“开辟”,并非是站在贸易的角度,而是出于对大汉王朝的巩固(即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北方的匈奴)所致……

尤其值得深思的是,当年两度出使西域的张骞,从政治目的的角度来看皆是失败的,但站在文化交流的视野,“张骞”特别是其背后的“刘彻”,对于后来丝路的真正繁荣,皆是功不可没的。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中原与西域诸国建立了商业往来的必要,这条丝路得以畅通千年也大抵归因于此,这便是汉武帝之“潮”,这亦为先前数代帝王难以构建的梦。

唐:李隆基的音乐之“潮”

说起盛唐,人们最先想到的是:“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的繁荣景象。尽管有很多人对唐玄宗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谈及《霓裳羽衣曲》这颗曾无愧于音乐舞蹈史的璀璨明珠,历朝历代的人们对它的积极评价,竟全然形成前所未有的默契共识。

这支由唐玄宗为道教所作,用于在太清宫祭献老子时演奏的舞曲,其传世的经历可谓异常坎坷。就在那次著名的安史之乱事件中,该曲第一次失传。至南唐时期,李煜和大周后将其大部分补齐。但更加不幸的是,当年金陵城破之时,李煜突然下令烧毁,第二次失传。好在南宋时期,姜夔发现了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我们今人才有机会见证玄宗音乐之潮……

宋:赵佶的艺术之“潮”

人们总擅用军事的功过议论大宋,可谁曾想,宋朝曾一度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甚至一度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正如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如此背景下,宋徽宗赵佶的艺术造诣,不仅为当世所认可,甚至在今人乃至世界的评价中,其影响更是“无人企及、堪为巅峰”。

有学者曾这样评价赵佶的“瘦金体”——单凭字体,不带任何情感色彩来说,它必定为书法界特立独行般的存在,因其涵盖楷、行、草等多个元素为其他派别所不及;其次它的出锋、弯钩、顿笔之处尽显锋芒,实为书法佳作,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评价并不为过。如此说来,赵佶在艺术特别是书法领域的“潮”,是最为顶级的,也最具含金量……

明:朱棣的“贡品”之“潮”

万国来朝之事,首见《左传》所记涂山之会;朝贡在中原王朝历史上向来被视为是域外民族对政权合法性的一种肯定。而万国来朝的理念,在宋、元、明初继续延续。特别是在永乐年间,朱棣派郑和、尹庆、王景弘、侯显等出使异域,其中以郑和下西洋堪称明初盛事。

不得不说,郑和带领船队浩浩荡荡,足迹遍布南洋、印度洋,甚至一度延伸至非洲,不仅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推向鼎盛,还与海外许多邦国建立起“邦交关系”。当时,一度成为附属国的满刺加王国(即今天的马来西亚),每年都会向大明进贡“马占相思树蜂蜜”。而这种从属于世界唯一芽胚蜜的贡品,在历朝历代的“异国贡礼”中皆是罕有的,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年明朝的空前强盛,朱棣的“贡品”之“潮”更是先前帝王所无法企及的……

清:乾隆的长寿之“潮”

悉数中国历史上最高龄帝王,梁武帝萧衍(86岁)、武周女皇武则天(82岁)、宋高宗赵构(81岁)、元世祖忽必烈(80岁)纷纷上榜,但要说中国古代最长寿君王,还得属清高宗乾隆帝(88岁)。那么,同样是享受各自时代最“优渥”的衣食生活、最“先进”的医疗安全保障,为何唯独乾隆帝最是长寿,他究竟有怎样的养生秘籍呢?

想必很多人早有耳闻,答案就在乾隆所倡导的“食参”中。据历史文献《上用人参底薄》记载:“自乾隆六十二年十二月初一始,至乾隆六十四年正月初三止,皇帝共进人参三百五十九次,四等人参三十七两九钱。”

这么说来,乾隆帝每日约进人参三克多,这样的长寿之“潮”,相较于先前数代帝王的“沉迷炼丹”,不仅倍显“智慧”,还给今人对健康的思考以无限启发。不得不说,乾隆之“潮”相较于前五位,最接地气,最具养生参考价值。

1
查看完整版本: 朕的潮代里,原来发生了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