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小品演员潘长江曾在节目中调侃自己的身高,说自己是“浓缩的精华”。
阅读春秋战国史书,看到晏婴这一人物时,这句话忽然就从脑子里冒出来。晏婴是春秋末期齐国著名宰相,也是一个仅有一米五左右的矮人——小矬子。
晏婴本人祖籍山东省齐河县晏城镇。齐河,顾名思义为古代齐国属地,而晏城的来源颇为奇特。记得外婆家村外有个高大的土丘,外婆曾说那就是“冢子”——晏婴的坟茔。我上网查询得知,晏婴出生于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是著名作家莫言真正的“乡党”。他的墓地在齐国故城(山东临淄市),原籍高密有他的衣冠冢。
如此说来,我推测外婆家村外那座高高的“冢子”,很可能是晏婴的另一处衣冠冢,是当地百姓为纪念晏婴而设立的。晏城,估计也是因此而得名。
如今社会颜值十分重要,相信古人也是如此。在多年前的中原大地上,晏婴这个其貌不扬的“小矬子”为何能够赢得人们如此尊重?自然是因他处世的高尚品德,以及辅佐国君的功绩而获得的。当今再次阅读晏婴,我觉得仍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
作为齐国后人,血液中有着“晏城”的符号,我暗下思忖:自己是否也继承了晏婴的些许基因呢……哈哈。
1高智商+高情商的矬子,巧舌如簧令人叹为观止
说到晏婴的智慧,首推的是“晏子使楚”这个风靡语文教材、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
晏婴出使楚国的故事,有两个精彩环节。
第一个是小学课本里的“狗国狗门”。
《晏子春秋·杂下九》中记载道: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於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
因他身材矮小,楚国人为了羞辱晏婴,故意让她从一个很低矮的小门进入楚国的国都。晏婴一看立即怒目道: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入。我作为齐国使臣到楚国访问,不能从此门进入。
晏子使楚1晏婴此话一语中的,犀利刻薄,把羞辱他的楚国称为“狗国”。而这群“狗国”的君臣们对此彻底无话可说——我们不得不佩服晏婴的智慧,他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想出如此深刻的、针锋相对的话语,绝非一般人的智商可以企及。作为普通人,受到此番侮辱后,恐怕都会怒目而睁,说几句“无耻!”“岂有此理!”或者飙几句骂人的脏话,然后拂袖而去。
晏婴的回答有理有利有节,既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又让对方抓不住任何辫子。
紧接着,晏婴威风凛凛地从大门进入楚都。但是,楚王的羞辱还没完。《晏子春秋·杂下九》中继续写道: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当晏婴见到楚王后,楚王劈头盖脸就问,你们齐国难道找不到人了吗?怎么派你这种人当使节?
这句话实在是太侮辱人,太令人下不来台了。
晏婴稍加思索立即答道: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呢,如果众人一起张开袖子,天空顿时就会阴暗下来。假如众人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瓢泼大雨。齐国街上的行人多得不计其数,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接着说:齐国人数既然众多,为什么还会打发你来呢?楚王言下之意是:楚国该派个器宇轩昂威风凛凛的人做使节,才配得上我大楚国啊。
晏婴立即巧妙地回答:齐国派遣使臣,要看所到国家的情况。贤能的人会被派遣到贤能的国家;无才的人被派遣到无才的国家。我没什么才能,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楚王一听,又被晏婴抓住了漏洞,只好悻悻地作罢。
晏子使楚2第二个是所谓“齐人偷盗”。《晏子春秋》中是这样描述的: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见面之后,楚王假惺惺设宴招待晏婴。酒宴之前,楚王与臣子又想了个羞辱齐人和晏婴的诡计。
席间,宾客觥筹交错喝得正酣时,忽见两名公差押解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楚王故意不解地问:绑的是何人,因何犯罪?公差答:齐国人,犯了盗窃罪。楚王假装大吃一惊,不解地问晏婴:齐国人很喜欢偷东西吗?
楚王和一旁陪同的大臣们此刻都在看晏婴的笑话,认为他这回一定被问住了——必定张口结舌无话可说。
谁知晏婴却不慌不忙地站起身说,橘子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称为橘,生长在淮河以北就是枳。这两种树外观看起来一样,但果实味道却不同。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水土不一样啊。齐国人如果在齐国生活,那是肯定不会偷盗的,到了楚国就偷盗,或许正是楚国的水土风俗对他的影响吧?
此话一出,楚王和他的权臣们顿时哑口无言。正所谓“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原本想说齐人是喜盗之族,没成想被晏婴反驳成了楚国为好窃之地。
晏子使楚3无言以对的楚王只好自我解嘲道:看来圣人是不可以开玩笑的,我这是自找倒霉了。
由此可见,区区一米五个头的晏婴,脑门里确实装满了“浓缩的精华”。面对大国的羞辱欺凌,他的反应极其迅速且敏锐,回答不卑不亢巧舌如簧——他的智慧令年后的我们依然叹为观止。
我以为,晏婴的智慧首先是建立在广泛阅读,认真汲取各种知识,平时善于逻辑思考的基础上的。其次,这与他个人充满自信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关。
2廉洁奉公监督国君,为政清官第一也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古往今来,官员中的“小人”行贿受贿是很常见的。到如今的21世纪依然如此。年到了,反腐倡廉、捉苍蝇打老虎依然在进行。
晏婴这个春秋时期的宰相,却为我们树立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廉政官员”标杆。
《晏子辞谢更宅》里写道:
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者。”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②!”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窃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是时也公繁于刑有鬻踊者。故对曰:“踊贵而屦贱。”公愀然改容。公为是省于刑。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
齐景公对晏婴说:你的住房靠近集市,低湿、狭窄、吵闹、到处尘土飞扬,真没法子居住,请你换到敞亮干燥的住处去。
晏婴辞谢说道:君王,您的先臣——我的先人在这里住过,其实我不配继承祖业,这房子对我来说已经够好的了。况且我住处靠近集市,早晚都能买到要买的东西,这是对小人有利的事,怎敢麻烦群众为我盖新房呢!?
齐景公笑道:您靠近市场,了解物品的贵贱吗?晏婴回答:我私下里想省点钱,怎么能不知道呢?景公问: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便宜呢?
此时正是齐景公滥用刑法的时期(尤其是刖刑),所以集市上很多卖假脚的。晏婴立即回答说:假脚贵,鞋子便宜。“齐景公听了,心里不免凄伤,从而生出怜悯之情。齐景公为此反思后,从此减少了刑法。
晏婴与齐景公由此可见,晏婴一番话,不但拒绝了君主为自己造大房子(劳民伤财),还顺带规劝君主减少了酷刑,真正为民造福啊。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二十五》中这样记录: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了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公不说,趣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
这件事记录的是晏婴乘车的事。
晏子入朝,每每乘坐破车老马。齐景公发现后,惊讶而又自责地说:哎呀!是因为先生的俸禄太少了吗?为什么乘坐如此破旧不堪的车子呢?
晏子回答说:倚仗国君恩赐,我得以保全父、母及妻三族的衣食,还能周济国内游士,使他们得以生存。国家给我的俸禄已经很多了啊,我能够穿暖吃饱、还有车马可以用,已经很满足了。”
齐景公与晏婴晏子说完后出宫回家了。没想到齐景公立即派人给晏子送去四匹马拉的豪华大车。晏子见了就把车送回去。如此来回送了好多次,晏子坚决不接受。齐景公很不高兴地召见了晏子。齐景公说:先生不接受我的馈赠,那我今后也不乘车了。”晏子回答:国君派我管理百官,我应该节省衣食朴素勤俭,给百官和百姓作榜样啊。我一直努力廉洁节俭,还怕他们奢侈浪费而不顾品行。国君乘豪华大车,我如果也乘豪华大车,就没有理由去禁止百官和民众追求奢华、铺张浪费了。
看到这里不得不为晏婴拍手叫好。如今我们依然看到很多贪官,利用手中权力握有数十套房屋,出门必坐各种豪华车子,与古代的贪官有什么区别?
晏婴坚持不住豪宅,不坐豪车,成为史书记载的第一位最廉洁奉公、励精图治为国为民的好官。我想,后世的包公、海瑞等流芳百世的清官,或许就是从晏婴这里获取了榜样的力量,因而一心为民,克己奉公的吧?
除了自己以身作则外,在古代君主制的国度里,晏婴还以一己之力,努力劝谏君主任用贤能之人,励精图治。
《晏子春秋》中有一则记载: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①见蛇。归,召晏子而②问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③所谓④不祥也?”晏子对⑤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⑥。夫⑦有贤而⑧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⑨,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⑩。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⑾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⑿为⒀不祥也?”
齐景公上山打猎时曾经看到老虎,经过沼泽地时遇见了蛇。返回宫中后召见了晏子。他问:今日我外出打猎,上山则见虎,沼泽则见蛇,这大概就是所说的不祥之兆吧?晏子回答:国家只有三条是不祥,你说的这些都不在其中。有贤德之人国君却不了解他,是一不祥;了解了却不任用他,是二不祥;任用了却不委以信任,是三不祥。您说今天上山碰到老虎,山是老虎的家呀。您在沼泽遇见蛇,沼泽是蛇的窝啊。所以这些一点儿也不奇怪,完全是意料中之事,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晏婴与齐景公此时的晏婴,又借题发挥,给齐景公上了为政用人的一课。
古人很迷信,做什么都要卜卦。齐景公打猎时一天之内遇到老虎和蛇,确实有些蹊跷。但是,晏婴一点也不信邪,他对这些什么“好兆头,坏兆头”统统嗤之以鼻。他所关心的,只是国君如何发现到贤明的官员,对其委以任用,并加以信任。他觉得这才是国君时时要考虑的大事。
不过,我们也看到齐景公虽然不是个明君,但他对晏婴还是十分信任和依赖的。由此可见,晏婴在齐国才有话语权,有发挥治国理政才华的机会。
3孔子尊崇晏子,晏子却否定孔子
晏婴是个立场坚定,凡事都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
春秋时的孔丘是声誉颇高,弟子万千的名人。因鲁国三桓动乱鲁国国君出逃,孔子也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一来到各国布施自己的儒家理论,二是谋求个官职好实现为政理想。于是他来到齐国。他先去当了权贵高昭子的家臣,期待着以此作为跳板来与齐景公交往,然后完成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理想。
孔子齐景公客气地接待了孔子。他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答曰:明白了。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儿子不像儿子,国家就乱了。过了些时日,景公又向孔子请教,孔子说:管理国家最重要的是做好财经工作。景公再次点头称是,并打算给孔子土地赏赐。
晏婴得知后,却很不以为然。他对齐景公说:孔子这种儒者能言善辩,圆滑世故,您很难驾御他的。而且他推行的那一套“克己复礼”,如此推崇丧事,过分追求尽哀,不惜破费厚葬,这种主张影响我们的风俗肯定不好。他到处游说以求取官禄,这种人怎么可靠呢?现如今周王室的礼乐制度早已崩坏,他那套繁文缛节太不合时宜了。
齐景公听后仔细一琢磨,觉得晏婴说得很有理。于是他取消了重用孔子的打算,推辞说自己年老体衰,不能给孔子更好的发挥才干的机会。于是孔子只好悻悻地回国了。
孔子周游列国关于这件事,《晏子春秋》与司马迁的《史记》都有相似的记载。
反观孔子,他对晏子倒是很尊崇。
《论语》里是这样记录孔子对晏子的评价的: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晏平仲便是晏子。意思是说,晏子这个人,非常擅长社交。和他相处久了,更会尊敬他。
看到晏子几次劝谏齐景公,孔子对此评价也很高。说他“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又说“晏子于君为忠臣,而行为恭敏。”
由此可见,晏婴作为辅佐了齐国三朝国君的名相,他的声名和功绩都是有目共睹的。与其同时代的孔夫子也对其十分恭敬。
晏婴见说服齐景公作为在中国流行了数千年的儒家学说及其代表孔子,在中国历来褒贬不一。
但是,对于晏子这个人,大家众口一致的评价都说他是个好官,没有任何不同意见。人们对于孔子和晏子的关系,多数都给与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说法。意思是两人不是一股道上跑的车,无法相提并论。
常言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晏婴虽然是个类似侏儒的身材矮小的人,但他从不因自己的身高感到自卑,而是用超高的智商和情商弥补了这一缺陷。他的人生告诉我们:无论一个人身处逆境还是身有残疾,只要你充满自信,同时不断进取,使自己成为有知识有能力的人,你的人生依然可以熠熠生辉。
中国历史,是我们获取知识、提高自我的好课堂。下面这套书也是图文并茂,引人入胜的好书(下单订阅即减)。
全4册战国策+左传史记+汉书+史记战国策中国通史二十四史正版全套青少年版历史书籍书排行榜京东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2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