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im
显德元年(公元年)的春天,后周各地正在庆祝新年,然而,一场夺权政变的阴谋,却正在悄然进行之中。
这一日,定州官员快马来到开封报告,表示辽国已经大军南下准备伐周。由于后周皇帝柴宗训年幼,朝中之事分别由首辅王溥和范质二位丞相定夺。
接到奏报后,二人不假思索,便命令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带兵北上抵御辽军。
与此消息并行的,还有“点检作天子”的流言蜚语。可笑的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谣言,后周君臣却一无所知。
其实,从发布假消息导致自己“出公差”,都是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以及幕僚赵普精心策划,而他们的目的,就是推翻后周朝廷,取而代之。
1
赵匡胤出生在后周的一个官僚家庭,从小便酷爱武艺。得到太祖郭威赏识的他,一路高歌猛进,最后升任殿前都点检,拥有国内军权的同时,兼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还掌握了几个州的军政大权。
后周建国以来,太祖郭威、世宗柴荣都在努力提升国力并且效果显著,但是幼主柴宗训刚刚继位,年幼可欺,则是让这个“野心家”看到了吃现成的机会。
赵匡胤便与心腹开始了谋划,首先要做的,就是找个理由集结大军,拿到了出兵权,基本上也就宣告了胜券在握。
后周君臣上下对出征居然毫无猜忌,也未经审核详实便允许了赵匡胤领兵出征。
于是,赵匡胤也就顺利率军“出征”,来到了开封府东北陈桥驿的地方,准备歇息。
当晚,众军将领挑灯“加班”议论军政之事,赵匡胤的亲信发言:“吾主年幼,不能处置朝事,众军浴血疆场却无人知晓,不如就按流言蜚语,立点检作天子,这样咱们的军功就都让点检知道了!”
众人听后议论纷纷,由于之前已经猜测了赵氏家族想要篡位,而他们的口碑还算不错,因此最后众将讨论的结果,则是连声赞同。
其中一位代表被推举去见赵光义,传达众将的想法。
此时,赵光义和赵普正在屋内谈事,忽然一位将军闯了进来跪在地上:“军中已经商议决定,拥立点检做天子!”
二人被这阵势吓了一跳,随后其余军士也冲进屋内跪拜,口号声越来越大。
听到众军将领的心愿,赵光义和赵普相视一笑,两位“配角”的表演正式开始。
赵光义咳嗽了两声,故作镇定:“大家安静,各位推举点检作天子看来是民之所向,但是先不要着急,我们领兵在外,要先保证管理好自己属下的兵士,不能够趁机作乱,这样才能安抚人心,如此咱们便可以共富贵。”
众将高兴极了,连忙答应。
被赵匡胤派来假意劝阻将领的赵光义和赵普,则是在众将离开之后便开始着手准备,一方面,部署现有军队,稳定自身军事力量,另一方面,迅速给京城的禁军将领亲信石守信与王审琦安排京城内的接应工作。
第二天一早,陈桥驿驻扎的军营逐渐开始沸腾了起来,赵匡胤“酒醉”刚醒,刚刚出屋,只见顶盔掼甲、手持兵刃的将军们冲进屋内,齐声喊道:“诸将无主,请点检作天子!”
一时间,呼声四起,还没等赵匡胤回过神来,马上便被将军们拥至厅堂。周围早就有人准备好了龙袍披在了他的身上,随后的场景,就如同是皇帝登基一样,众将跪拜高呼“万岁!”
这便是“黄袍加身”的来历。
赵匡胤作为这部戏的“主演”正式上线。他摆出一副刚刚睡醒,毫不情愿的样子,回答道:“你们是想贪图自己的富贵,立我为天子,你们的战功倒是能记下了,可是我发号施令你们能听吗?”
众将齐呼:“唯皇帝马首是瞻!”
赵匡胤答道:“那好,回京后,众将不可欺辱后周庙堂、大臣。纵观最近数十载,只要改朝换代,少不了士兵烧杀抢掠,而你们不能这样做!若服从我的命令,这个皇帝我就当,并且执行命令还有赏赐,违反的一律严办!”
众人再次高呼“万岁”。
大军随后调转方向,回到了开封府。
京城内外早就传遍了政变的消息,由于石守信的里应外合,赵匡胤的军队进城并无任何阻碍。本来惊慌失措的民众,看到大军进城后抓捕城内趁乱抢劫的歹徒,得知了赵匡胤在陈桥驿的演讲,也就逐渐安心,京城在短时间内恢复了平静。
赵匡胤回到了点检府不久,二位首辅大臣王溥、范质被军士带到正厅之中。他假意对两位丞相哭诉:“我蒙世宗厚恩,却于今日被迫如此行事,惭愧之至,如何是好?”
范质本想据理力争,赵匡胤的部下罗彦瓌挺剑而出,说道:“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
赵匡胤喝到:“还不退下!”
只见罗彦瓌按剑不动,怒目圆睁,再看两位宰辅已然是吓到魂飞魄散,面色惨白。
王溥、范质被迫跪地叩拜,赵匡胤接受了朝贺,皇帝就这样当上了。
随后的正月初五,赵匡胤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宋朝正式亮相历史舞台。
2
赵匡胤即位以后,为了完成统一大业,他决定南征北战。
在位16年的时间,北宋陆续吞并了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割据政权,基本完成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统一。
对外用兵时虽游刃有余,但是赵匡胤则反复思索,真正困扰他的是如何避免重蹈五代十国时期王朝短命的结局。
实际上,宋太祖何尝不明白,自己的“黄袍加身”,正是因为后周藩镇割据,中央集权的程度不够,军权旁落才让自己有了称帝的机会。
让宋太祖决心解决兵权问题,则是建隆元年(公元年)的李重进叛乱之后,他和已经任职丞相的赵普谈话。
赵匡胤问道:“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
赵普多聪明一人啊,一下子就看到赵匡胤的症结。
他回答道:“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要避免唐末期藩镇割据,帝王连年更换,政局不稳,首要解决的就是兵权的问题,把军权拿掉由中央统一调度,财政大权再集中管理,让地方没有了军事能力,也就不会重蹈历代皇帝被下级官吏推翻的情况。
赵普一言穿心,因此,宋太祖决心编纂一套全新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率先拿禁军高级将领开刀。
待万事俱备后,这位“戏精皇帝”则再度开启了表演模式,精心策划了历史上的著名“政治酒局”。
建隆二年(公元年)七月初九的傍晚,宋太祖在宫中大摆酒宴,而宴请的客人,都是以石守信为首的禁军高级将领。
饭局开始,君臣无非就是叙旧,再加上家长里短,让整个宴席的气氛还算愉快。
酒酣耳热之际,忽然,宋太祖屏退左右后,叹气说道:“我非尔曹力,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高枕卧也。”
众人迅速安静了下来,石守信赶紧向赵匡胤询问缘由,为何当上皇帝还不如节度使舒适。
赵匡胤端着酒杯缓缓看着,冷冷地说道:“这个皇帝的宝座,谁不想要呢?”
这句话,让本来轻松的宴席,瞬间变得紧张起来。他们知道是自己帮助了宋太祖“篡夺”帝位,但是皇帝似乎还要表达什么,于是跪地询问:“陛下何出此言呢?既然天命已定,谁敢有其他想法。”
赵匡胤看着他们,知道气氛烘托起来了,于是继续“演”道:“你们倒是别无二心,但是如果你们的部下要是效仿寡人登基的方式,看来是不从也得从了吧?”
一下子,大家全明白了,原来是皇帝已经开始猜忌自己,若有违圣命则很容易身首异处。
他们面面相觑,害怕性命难保,惊慌失措的将军们陆续开始磕头如捣蒜,并且纷纷大哭了起来,恳求皇帝饶命、指出生路。
宋太祖看着磕头的众将,补充道:“人生白驹过隙,其实真过好日子,无非就是搞钱,找乐子,把产业置办齐了,为子孙后代造福而已。寡人已经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所以呢,要是想踏踏实实拿到已经拥有的财富,你们还不如放弃军权,做一个外放的官吏,这样既能搞一点不动产置业,还能买点美女陪伴享乐,寡人一高兴咱们再做个亲家,这样的关系没有了猜忌,你们保荣华富贵,寡人保心里踏实,岂不两全其美?”
众人听罢,自知别无他路,虽然不舍军权,但是为了保命起见,纷纷磕头表示感谢皇帝的恩德。
次日朝会,以石守信为首的参会将领,纷纷上表“称病”,请求辞去禁军将领之职。宋太祖借坡下驴,按照酒席的约定,批准了辞呈,并外放将领为各地节度使。
不仅如此,借此机会,赵匡胤还在朝会中废除了自己曾经当过的“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另外挑选了名位较低的官员升任禁军将领,而这些将领在新政之下,兵权被拆解为三,而最终控制权则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至此开始,宋朝的皇帝开始逐渐控制了国内的军权。
3
故事归故事,宋太祖对于军事体制的改革则是十分详细的,包括更新枢密院制度、内外相维、兵将分离、立而不设等制度,通过各项措施,共同保障皇帝的权力。
比如最新的枢密院制度,则是将军政大权分开,三衙专门负责管理禁军,但是不能调兵发兵;而枢密院则跟三衙相反,不能掌握军队,但是可以调兵。因此真正的统筹权力落在了皇帝手中。
通过内外相维的政策,朝廷把军队一分为二,京城一半、地方一共留一半。某个地区或者某几个地区想叛乱,兵力加在一起依旧无法抵过京城的大军,因此这样的制约也是加强集权的好办法。
兵将分离则被称为“更戍法”。大概意思就是朝廷定期调动地方驻军及将领,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状态。由于军队的将军在当地任期时间短,也就很难树立威望,更不要提专权甚至叛乱了。
在立而不设方面,朝廷则将殿前司的首二帅和侍卫司的首三帅的职位空置,分割了军权,让军权彻底归为皇帝直管。
以上的政策基本上让皇帝可以控制全国军队的调度,而宋太祖为了进一步控制封疆大吏的军政大权,又拆分知州、知县等地方官员的职责范围,将当地的财政大权也直接归为朝廷管理。
与此同时,宋朝政府还要求地方的军营变成了“训练基地”,练成的官兵则直接送到京城,留下的老弱病残则足以弱化本地的军事力量,大幅削弱了军权、政权、经济的同时,让封疆大吏再也没本钱起义造反了。
4
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政治手段,是在保持君臣关系的情况下,基本解除了官员的军政大权,加上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轻而易举让自己的“黄袍加身”的叛乱行为几乎不能重演。
但是,宋太祖考虑的仅仅是统治者的利益,忽略了国家的生死存亡。在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宋朝军队的战斗力被大幅削弱也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一方面,士兵、武将的频繁调动造成军队凝聚力始终无法形成,另一方面,集权带来的则是变成了毫无作战经验的皇帝以及中央的文臣直管军队,变成了“业余人办专业事”,足够让宋军战斗力与日俱减。
再加上地方官的政治、财政大权被各种剥夺,更加难以保障军队的战斗力。
在宋朝建立后不久,宋军面对的,则是辽、西夏、金、蒙古等作风凶悍的少数民族军队,在宋太宗高梁河之战开始失利之后,宋朝军队连战连败,加上军事体系改革之后大幅弱化了宋军的战斗力,让宋朝对于辽等少数民族国家彻底沦为守势。
当然,历史的观点并非对错那么简单,“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最著名的政治事件,历史学家评价这个政体改革“出发点很好,改革成本低、收效快,并且历史意义重大”。
不仅如此,中央集权为全国的经济、文化大开方便之门,全国的侧重点转向了商业和农业,这足以让宋朝的GDP冠绝全球,也为文人兴盛提供了培育土壤,这也是非常积极的影响。
然而,宋太祖对于军政改革的考虑维度不够,造成全国的政治体系冗官太多,致使宋朝中后期的官僚开始腐朽不堪,加之军力不断下降,共同造成宋朝政府多次与辽、金等对手战败失利、割地赔款等现象,并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也让这个朝代,增加了各种“屈辱史”。
一个成功的王朝,除了让国家富有以外,同样不能丢失的,是抵抗侵略者的民族气节。
而这样的气节,早就在赵匡胤改革的“丰碑”中,彻底丢失在了宋朝后继之君的心中了。
如此说来,宋太祖对于宋朝中央集权的规划,还是失算了。
全文完
参考文献:
[宋]宋史:《宋史·宋太祖本纪》,年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二·宋纪二》,年
庄葳:《中国历史故事:北宋、辽》,延边出版社,年
龚书铎:《图说天下:宋》,吉林出版社,年
百度百科:陈桥兵变、赵匡胤、赵光义、杯酒释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