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树的倒影比看树的正身感觉更美妙;烟雾朦胧的远树、大雪笼盖的世界和更深夜静的月景异常美丽;游历新境时莫名饶有兴致地享受着处处是美景;本地人自认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来,却别有一种美的意味......这些有意思的经验你一定有过,它们是什么缘故呢?
朱光潜先生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于年以写书信给美学小白们的姿态创作了美学入门书籍《谈美》。《谈美》融贯古今中外,用风趣而简练的语言,列举了音乐、绘画、书法、诗歌、雕塑等多个艺术领域的例证,以西方美学的直觉说、心理学的移情说等为理论基础,娓娓道来地阐释了许多美学基本观点,着重讨论了美感的世界与美感的态度、美的欣赏与创造等美学重要话题,引领读者从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谈美》全书诠释了美感的世界是纯粹的意象世界,须跳出实用世界才可能看到美,论述了一般人把寻常快感、联想以及考据与批评当作美感的经验是一种大误解。并阐明了“美的欣赏是人的情趣与物的姿态交感共鸣”、“艺术是人情和物理融成一气,才能达到完整的美学境界”等关键美学思想,分析了想象、情感、格律、模仿、灵感等与艺术的创造息息相关的几大常见因素。最后,引申出对艺术化人生的探讨,倡导“情趣化的生活与艺术化的人生境界”的价值观,呼吁青年一代美化人生,净化人心,抒写美满的生命史。
美感的世界是纯粹的意象世界,须有跳出实用世界的情趣,才能欣赏到事物的本身美
对于一棵古松,木商想到架屋、制器、赚钱等,科学家想到根茎叶果形状、所属植物科类、日光水分等,他们的意识都不能停止在古松本身上。不过把古松当作踏板,由它跳到和它有关系的种种外物上。而画家只聚精会神地观赏古松苍翠的颜色、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以及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木商代表的是实用态度,偏重事物对人的实用。科学家代表的是科学态度,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抽象理论思考。画家代表的则是美感的态度。当画家只专注于把古松当作美丽的意象来欣赏,便能够看到古松本身最具价值的一面——美。
这种摆脱了意志和欲念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美便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对自然或事物而言,在实用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但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在本身中显出的价值。对人而言,所看到的事物是个人情趣的返照。它的价值,一半是物的天生所贡献,一半是由人为所创造的。最简单的形象的直觉都带有创造性。只有懂得跳出实用的世界,去欣赏事物和生活,才能看到一种美的意象或意境。
艺术家和审美者能不让屋后的一园菜压倒门前的海景,不拿盛韭菜的标准去估定周鼎汉瓶的价值,不拿道德规范去衡量戏剧角色的行为和情感……与普通观者的不同,就在于他们摆脱了利害观念与实用圈套的束缚,懂得在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往往使用一定程度的形式化和理想化。比如,人体雕像的抽象化、肢体不自然扭曲与延长、古典戏剧的脸谱、戏服、高跟鞋、诗歌的平仄押韵等......这些艺术化手段既使得艺术与自然或实际生活之中有一种距离,又能弥补自然的缺陷。这也是裸体雕像《米洛斯爱神》与裸体画像《汲泉女》令人肃然起敬,而逼真自然的裸体女子照片常不免刺激性欲背后的原因。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佳话被后世歌咏成画,在当时却是一件寡妇失节的污秽丑迹。当时的人无法摆脱繁复的社会道德信仰,便无法欣赏自由爱情的可贵。我们持实用态度看待人和事,它们都将成为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如果我们因厌恶俗事俗人而产生极端情绪和口角争执,从侧面看,我们正陷入生存利害关系的圈套之中。除了为人处世追求真与善,我们还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欣赏一首诗、一片风景、一幅画上,懂得由实用态度转向美感态度,通过提升美感的情趣价值和宏远的眼界胸襟,寻求真善美一体的平衡生活。
美感的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往复回流,学会丰富自我的美感经验,才能怡情养性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看到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乐的滋味是有经验的。我们知道旁人旁物的知觉和情趣如何,都是拿自己的知觉和情感来比拟的。
这种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的心理活动叫移情作用。
美感的经验离不开移情作用。比如,音乐本身只有长短、快慢、缓急、宏纤的节奏分别,听者在欣赏音乐时,心中却自起一种欢欣鼓舞或抑郁凄恻的情调或心境,并外射到音乐。于是,音乐仿佛也就有快乐和悲伤的分别了。又比如,书法的文字本身只有横直钩点等笔画墨涂的痕迹。柳公权的字却像他本人“劲拔”。观者彷佛对着巍峨的高峰,全身不自觉挺拔起来,模仿它的严肃。而赵孟的字就像他本人“秀媚”。观者彷佛对着临风荡漾的柳条,不自觉摆腰松懈起来,模仿它的秀媚。
这种移情的现象也称为宇宙的人情化,使得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神韵气魄。它使人聚精会神,处于物我同一的境界,分不清情感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美的欣赏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通过无意中的模仿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美感的经验本质就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
当我们充分了解美感的世界和美感经验后,可以进一步反思日常所经历的美感经验的误解:血色艳丽的英国姑娘、污秽小说所刺激的性欲、时尚流行的潮流颜色或元素或网红脸或快餐式洗脑短视频等极易引起快感,但不是美感。许多意象在唤起美丽的联想的同时,易分散心思到无关美感意象的事物上面,导致本身引起的美感反而减少。比如,由西湖秋月联想到雷峰塔或者同游西湖的美人,西湖秋月本身淡泊悠远的意境却只是浅显地领略。艺术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形式。诸如,梵高、莫奈在破屋中表现出情深意永的世界;文以载道、避免引起邪思的情节等道德规训侧重内容,和美感的情趣功效无关;近代画反对画什么人或什么故事这种表意成分的东西,更注重颜色、线纹和阴影。考据所得的“史实”是帮助了解作品,学究式的批评偏重个人理性地反省或教条规训,都低估了艺术的创造性和直觉性。本质上,这些误解都是持实际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之外求它的价值,无法获得真正的美感经验。
一朵含露的花,在有的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有的人或以为它在含泪凝愁,有的人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真谛。一切事物都是如此,我把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于物,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一首诗、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境”,“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当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浸润,自然会少存些浊念。当我们更深层次了解美和认识美,便懂得学会丰富自我的美感经验,享受美的熏陶,怡情养性,净化心灵,走向脱俗的境界。
美的创造是人情与物理融合一气,在人与人或物心灵相通之中,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
香烟牌上的美人画不如真人美,毛延寿有心画丑王昭君;伦勃朗欢喜画老朽老人,波德莱尔欢喜拿死尸一类的事物做诗题……艺术的美丑和自然的美丑其实是两回事,艺术美并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美。艺术的创造必须把欣赏所得的意境外射成具体作品,将情思传达给社会。对艺术家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王昌龄的《长信怨》后两句十分精彩:“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寒鸦、昭阳、日影本是长信宫周围寻常的意象之一,经王昌龄对意象的选择与联想等综合作用,班婕妤的“怨”寄托于带昭阳日影的寒鸦,我们觉得实在是至情至理。把“怨”这个抽象的字,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具体情境,不言怨而怨自见。
诸如,“贫富不均”一句话入耳只是一笔冰冷冷的总账,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却是一副惊心动魄的图画。艺术的创造首先是利用平常的意象不平常的综合创造一种意象,只有具体的意象才能引起深切的情感。昭阳日影(具体的意象)象征皇帝的恩宠(抽象的情理)。只有带昭阳日影的寒鸦可以和弃妇的情怀相照应,只有它可以显出一种“怨”的情怀。艺术的创造是以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的概念,使人情和物理融成一气,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
并且,产生这种完整境界的关键因素在于人的情感。王昌龄作为唐朝男子写汉朝女子的经历,做诗时一定设身处地地想象班婕妤在长信宫的情况如何。他的心境变成班婕妤的心境,已经从客观的观赏者变为主观的享受者了。诗人和艺术家身上这种设身处地和体物入微的本领,源动力就是情感。正是情感上的感通促成了意象的谐和,使得原本似散漫的意象可以变成不散漫,原来似重复的意象,也可以变成不重复。诸如《王风·黍离》三章诗只更换两三个字,整首诗合在一起讲的不过是“我一年四季心里都在忧愁”,却传达出一种往复低回、缠绵不尽的情感。《江南》单看每句都无特色,合看起来,全篇却是一幅极幽美的意境。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也正是在情感上能协调,才形成完整的有机体。“曲终人不见”与“江上数清风”不相干的两个意象都可以传出一种凄清冷静的情感,少了其一,则意味索然。情感生生不息,意象就生生不息,艺术的生命力因此才是无限的。如果庄子受限于自己不是鱼,就无从了解鱼的乐趣,那每个人就要各成孤立的世界,和其他人物都隔着一层密不通风的墙壁。只有在人与人、与物的心灵相通中,我们欣赏和创造艺术时才能见出宇宙的连贯,才感受到与物的距离缩小,实际与想象之间的隔阂缩小,体察到万世万物人间百态的趣味。
情趣化的生活与艺术化的人生境界
艺术家清丽脱俗、不拘一格的生活是大多数人内心真正想追求的生活。实际上,大多数人理论上知晓审美情趣可以提高个人修养,却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持续获取审美的快乐,反复陷入温饱俗人琐事的烦恼之中。阅读《谈美》不仅是收获了美学启蒙教育,也能理解朱光潜受美学研究启发所提出的“何为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从而反思《谈美》中所倡导的积极人生观:情趣化的生活和艺术化的人生境界。
“春风又绿江南岸”改了十几次后才定为“绿”,毫厘之差,微妙所在。董狐宁愿断头也不肯掩盖史实,夷齐宁饿死也不愿降周……不俗的风度看似是道德的无趣的,其实是艺术的。如果我们能够把艺术家轻重取舍时认真严肃与洒脱豁达的态度流露于言行风采,那我们就是生活的艺术家。每个人应该过源头活水的本色生活,而不是滥调别人的成规就矩。如果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能够有意识地追求艺术审美化的人生,那么,同时也在向最高的层面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自然而然,我们会领略到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对于科学家而言,当真理离开实用生活成为他的情趣中心,就已经是美感的对象。对于伦理学家、哲学家而言,“至高的善”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唯一的自由活动,也是引起美感的艺术活动。我们一贯认为学理科是机械、单调的,社会道德框架是世俗、束缚人的,但《谈美》一书展示了艺术的无限,拓宽了我们的思维:科学真理或社会道德伦理本质上也是艺术的。不管学文艺还是学理科,不管是干什么事业,以艺术化的态度,都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如果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急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那么,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与苍蝇蛆虫争温饱的囚牢。这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我们日复一复的实际生活是整个人生的一个片段,并非全部。“觉得活着没意思”是由于功利的眼光和过于理性逻辑的眼光,遮蔽了有情趣的世界,而“慢慢走,欣赏啊”去掉了这种遮蔽,照亮了本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