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风月宝鉴=明清宝鉴,是一部明亡清兴的资治通鉴。
林黛玉在曹雪芹眼里果是至真至美的化身吗?如果你
认为是,无疑是几百年来对红楼梦最大的误解,曹雪芹对林黛玉(朱由检)虽有怜,但更多的是对其恨铁不成钢的惜,对其目无下尘,刚愎自用,疑神疑鬼,滥杀功臣的批评与讽刺,正是林黛玉(朱由检)这些致命的性格缺陷,导致了大明的灭亡,曹雪芹又痛又怨的心情,造就林黛玉(朱由检)性格的悲剧性复杂性!
茗烟买来很多淫书给宝玉看,包括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这才引出桃花雨之下,宝黛共读西厢的绝美画面,西厢记究竟有什么深刻寓意?作者为什么在元人百种单挑出西厢记?宝玉为什么称黛玉“倾国倾城貌”?黛玉为什么大发雷霆之怒?细细分析,才能真正明白曹雪芹对林黛玉的真正态度。
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自然都是些淫书,主人公却有一个奇怪的共性“祸国”,这些妖精女人都跟国家的兴亡有着密切的联系,既然是淫书,曹雪芹自然持批评的态度,为什么又把赵飞燕的称呼给来黛玉,还缀在回目上,埋香冢飞燕凄残红,飞燕真适合冰清玉洁的林黛玉吗?翻开赵飞燕的历史,她不仅是美而瘦,还是个淫妃,最大的历史事件是皇帝纵欲时竟然“死”在赵飞燕屋里,所以用赵飞燕映射崇祯(林黛玉)这个半路“死”了的皇帝,是曹真实用意。
《西厢记》又叫《会真记》,作者之所以用很多篇幅描写它,主要取它的浓郁的政治含义,真----暗指女真,会真---暗指金明难解难分的战争。就内容而言,张君瑞半夜跳墙偷莺莺,女真人跳过长城侵犯中华,都在那个“墙”字上,有着极其相似的寓意。
宝玉爱不释手,坐在石头上看,吸引同样悠闲且无聊的黛玉,黛玉也“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顿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宝玉就对着黛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脂批:若认作有心取笑,则看不得石头记。说明这句话绝非取笑。
宝玉口中含玉代表“国“,多愁多病的国也就是多灾多难的国,很符合当时大明被侵扰掠夺的语境。黛玉(朱由检)是“那倾国倾城貌”倾国倾城最原始意思就是亡国,倾-倾覆。黛玉(朱由检)是亡国之君,宝玉对黛玉(朱由检)白话翻译就是:“我是那多灾多难的国,你是那亡国败家的相“难怪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满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看宝玉吓得不轻,又笑了“一般也唬得这个调儿,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当时的中国的确是,空长了好苗子,外头看着轰轰烈烈,却不吐穗结实,资质虽好,终无成就。中国的枪比起大金国的枪可谓银样镴枪头—不堪一击。
黛玉正欲回房,路过梨香院,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原来是小戏子在演戏戏文: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黛玉愈发如醉如痴,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注意这段戏又归结到“墙“字。北边的长城忧患一直是朱由检的心病,最后大明”花落水流红“于是心痛神痴,眼中落泪。可惜芸芸众生,大千读者,能领略其中滋味的又有几人?
曹雪芹把黛玉比成“淫死皇帝“的赵飞燕,说她”倾国倾城“的貌绝非赞美,而是最无奈的批判与嘲讽,朱由检基于自身性格缺陷,又刚愎自用,在亡国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崇祯却反其道而行之——用人---必疑人---必杀人的绝户套路。无数国家栋梁被他的小心眼小格局所害,武将袁崇焕不说,文官竟无一人不该杀!杀来杀去,杀成孤家寡人,当李自成贼兵兵临城下,崇祯亲自撞响金钟,竟无一个上朝之官,他绝望地杀了皇后公主之后,悬梁自尽于煤山,身边只有一个太监,好不凄凉惨淡!
曹雪芹对崇祯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对敌人薛宝钗(皇太极)也有比较客观的评价。曾借用贾母之口说过: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如宝丫头,要赌灵性儿,林丫头也不差什么,要赌宽厚待人里头,却不济宝丫头有担待,有尽让了。“皇太极(薛宝钗)虽是敌人,的确气量宏大,战略格局俱高一筹,林黛玉(朱由检)败给金人,也算是历史最凄凉无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