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声名显赫的文学大师,他是一位极具叛逆性的作家,但又不失纯朴的本色。他也是我国少有的高产作家,许多作品都堪称精品,毋庸置疑,贾平凹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载入世界文学册的文学家之一。
贾平凹不仅在小说上创作的成就斐然,他还是一位散文大家,而且在中短篇小说的创作舞台上也颇有天分,贾平凹性格低调冷智,为人谦和厚道;贾平凹是一位清醒的智者,更是一位深沉的独行侠。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有:《高老庄》《废都》《白夜》《土门》《带灯》《浮躁》《老生》《秦腔》《高兴》《古炉》等等。贾平凹还曾获得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荣誉奖,以及茅盾文学奖等等。
今天小编要给粉丝和读者分享和解读的作品是贾平凹的《自在独行》。这本书有俗世的智慧、生活的趣味,也有诸多勾起我们内心美好回忆的篇章。对于匆匆的路人而言,这部作品只是附庸风雅的玩物,对于独行侠而言,则是领会孤独的真义,愿独行侠在生活里能够多一些从容和潇洒。
《自在独行》:人生最好的活法,原来是这样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贾平凹苦难的童年历历在目。父亲“被改造”的七年里,小脚母亲骨瘦如柴的身板,扛起了一个家。
作为家里的老大,年幼的他总是在帮母亲分担家务,不敢犯错,怕母亲的身影突然就倒下,不敢说要出去挣钱,因为那是母亲答应过父亲,最重要的事情,就算砸锅卖铁,也要让“我”和弟弟妹妹们好好上学。
我们都说,一个懂事的孩子童年是不幸福的。但在字里行间,这种苦难的日子被贾平凹轻描淡写,留下的只是一段段朴实而耐人咀嚼的故事。
随之而来的,是对“孤独”的品读,最终成为人生的烙印。
就像贾平凹说的:人既然像蚂蚁一样来到世上,短短数十年里,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
有人把“孤独”理解成了“孤僻”。孤僻是他们郁郁寡欢,把皮肤和毛发弄的怪异的人。真正孤独的人,尽管他的生活有多喧嚣,但他总是默默不语,宠辱不惊。
一个人在没有多少城府的时候,怎么可以轻易的放过这个世界,所以就有了芸芸众生,而芸芸众生中,又能有几个活出所谓的“境界”,去与“孤独”抗争。
利益面前,人性的多少丑恶嘴脸都会摆在面前时,你会不会选择像贾老一样“默默地看世界”。
在《看人》《闲人》《朋友》《说奉承》等篇目中,贾平凹也说到,他不需要朋友,约到家中的朋友都是喝喝酒,搓搓麻将的。
还有一些来拜访他的朋友当中,有茶余之后想要他写书法的,有在面前恶意奉承的,有在家里单纯讨酒喝的。这些尽管都是他的朋友,都是来凑他红火的。
这样的贾平凹,我们不难看出,他对清静的喜爱是一种态度,对自己的态度。
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空也不对。平常一点,自然一些,就好像上山拜佛,见佛像就去磕头,磕完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
喜欢独处,习惯独处,早已不跟性格挂钩,更多是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就像贾平凹,素来喜欢清静,最怕有人来敲他的房门。让他觉得最自由自在的事情,要么是行走于西北的大地,要么就是隐居在自己的书房里。
因为害怕敲门,贾平凹前前后后搬家有五次之多。
每次当有人敲门时,“我”满怀欣喜去开门,看见的都是莫名其妙的角色。
这些角色里会有小偷,但是“我”不怕小偷偷“我”的钱,就怕这些偷“我”时间的人锲而不舍。
当父亲身患重病时,贾平凹还在四百公里外,一下班车,便看见了孝帽,守坐在灵堂的草埔里,陪父亲度过了最后一个长夜。
《读山》《丑石》《落叶》中说到大地的灵魂是,有敬无畏;万物的情怀是,乐以忘忧。
用静去欣赏大地、山川之美,始终怀揣敬畏之心,去热爱大自然,心中自然就囊括了世界。
贾平凹总是在院里栽棵柳树,说每当垂柳依依时,就像棚屋常住仙人,别有一番风味。
除此之外,他还喜欢看闲杂书,不必规规矩矩坐凳子上,就是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
要写日记就写梦,每当做梦,半夜醒来,他都会一笔一笔记下来,有时候的梦是行善,仿佛梦到了前世的自己,屹立于人间。
有时候是行凶的,受尽其苦,然后再用心境体验。这是有多热爱生活呀,美好的,苦难的都要放在心间,再品读内心是孤独的。
在贾平凹上大学的时候,他是个没有上过高中的乡下人,知识的自卑,让他敬畏身边所有人。
旁人的嘲笑和议论没有让他消沉,一次考试成绩很不理想,他就把卷子贴在床头,让自己反省。
晚上没有蚊帐,蚊子只攻击他,他竟然在想:小小的蚊子能吃完我吗?蚊子兴许叮咬过有知识的人,可能还会传染给我一定的知识。
多么可爱,又可让人佩服的人啊!
本以为每个伟大的人物,他们要么总比别人多些物质,要么总比别人多些愁苦,贾平凹更多的是乐观和含蓄。
正如秋天里的落叶,春天的日子里,他们各有姿态,丰满娇嫩,可到了秋天,消瘦寒战起来。尽管这样,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尽情欢乐,像天地间欢乐的内容。
正如贾平凹所说,玩风筝的是得不到心身自由的一种宣泄;玩猫的是寂寞孤独的一种慰藉,玩花的是年老力衰而对生命的一种崇拜补充吧。
渴望燕子再巢于身边是不可能了,自然的心境在大都市已经找不到落脚处了,转身飞向了钟楼。
贾平凹的过去,就像停留在大都市片刻的燕子,留恋着往昔,前行于未来。
在时代交替的边缘,我们知道五十年代造就的艺术家是伟大的,五十年代的历史是值得我们去阅读的。这也是这本书给人的启迪:一个人最大的任性,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说“这一生不虚此行”。
《自在独行》最戳心的10句,独处是成年人最好的奢侈品,值得深读
1.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真正的洒脱来自内心安宁。
2.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
3.如今,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净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
4.好多人在说自己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做一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
5.弱者都是群居者,所以有芸芸众生。
6.世界是阴与阳的构成,人在世上活着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
7.神圣是真正的孤独。
8.名字是自己的,别人却用得最多。
9.地球上的人类最多,但你一生的交往最多的却不外乎方圆几里或十几里,朋友的圈子其实就是你人生的世界,你为名利的奋斗历程就是朋友的好与恶的历史。
10.其实谁都寂寞,狼虎寂寞,猪也寂寞。
贾平凹的文字既有乡间土味,又有深山仙气,质朴得很,也飘逸至极,读得舒适和从容。而他的人生与他的文章一样,入情入韵。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他是一位极具叛逆性的作家,但又不失淳朴的本色。他是中国少有的高产作家,更为可贵的是他每一部作品都堪称精品。
《自在独行》中写满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和生活哲理,生活两个字包含太多,一辈子也要看很多东西,怎样的心态去观察去对待,都能在这本书里可以找到答案!
一套书有《暂坐》、《自在独行》、《皮囊》三本书。
点击下面链接方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