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有意思───
第7篇
今天要讲的故事,是商鞅变法。从中,有人看到了变法图强,有人看到了鼎故革新,有人看到了君臣际遇……而我却看到一个字,“信”。
你有信用,做事有人跟,说话有人信,要钱有人拿。
有信走遍天下,失信寸步难行。
商鞅从飞黄腾达到身首异处的一生,就是一部关于“信用”的教科书。
商鞅和吴起一样,都是卫国人,他原来叫卫鞅。
当时战国第一霸主是魏国,卫鞅舍弃繁华都市,来到边远之城。历史就在这不经意间,让战国霸主的接力棒,从魏到秦。
资治通鉴这一段浓墨重彩,写得非常有画面感。
第一幕
秦殿
孝公令国中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资治通鉴》周纪二
秦孝公在大殿之上,抚今追昔,无限感怀:
想当年先祖秦穆公,东平晋乱,西霸戎狄,地广千里,诸侯毕贺,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成就一代霸主。
后继之君不成器。国家内忧外患,连河西之地都被三晋之一的魏国夺去了。要知道,当年晋国内乱,还是秦穆公帮助重耳夺回国君之位。当年晋国对咱们高攀不起,现在对咱们爱答不理。
没有对比,没有伤害。过去有多辉煌,现在就多凄凉。
如今中原各国都把秦国当做蛮夷,踢出“黄河G8集团”,组织会议、开party,都不叫上秦国,不带咱们一起玩耍。
孝公继位时才20岁出头,血气方刚,当然想“让秦国再次伟大”。
强国必先用人,用人必先重赏。
谁出奇策强秦,朕必裂土分之。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第二幕
公叔府
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
相国公叔痤重病在身,魏惠王前来探望,只关心一个问题:“国有疑难可问谁?”
公叔痤说:“俺身边那个精神小伙儿卫鞅,人虽年轻,天下奇才,把国家都交给他吧。”
魏王没吱声。领导的沉默往往就是不同意。
公叔痤见到此景,接着说:“如果不用此人,就把他杀了,不能放走。”
你可能和魏王一样费解,为何刚说要重用他,现在又说要杀了他?其实,公叔痤名为举荐,实乃邀功,此人甚为狡诈。此话怎讲?
之前我们讲过,公叔痤担任相国之后,使用两面三刀的诡计,逼走吴起。他本就是一个嫉贤妒能之人。他担任相位26年,历任两代魏王,为何到自己临终之时,国君主动问起,才举荐卫鞅?
他是不想别人威胁自己的地位,同时还想在死后博得举贤美名。
长江后浪推前浪,公叔痤担心自己被卫鞅这个后浪拍在沙滩上。
你的领导,如果从来没有向上级推荐过你,要么是你没才,要么是他小气。记住,这样的领导千万不能跟;反之,如果你是领导,你从来不提拔推荐下属,以后也不会有人跟你。
当然,公叔痤的虚伪还不止如此。
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
公叔痤找来卫鞅,跟他说:“我是先君后臣,先公后私,先为国君谋划,现在我告诉你,你赶快跑吧。”
你看看,公叔痤如果一心为国,就应该早日举荐卫鞅,要么就自己亲手杀了卫鞅。但他让魏王杀卫鞅,自己却跟卫鞅说“先君后臣”,向卫鞅卖好,让他快逃。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公叔痤就是孔子说的乡愿,就是那种伪善欺世、言行不一的伪君子。
卫鞅天纵奇才,知人之明比公叔痤强多了。他说,如果魏王不能听相国之言用卫鞅,自然也不会听相国之言杀卫鞅。
果然,魏王觉得公叔痤是病糊涂了,举荐一个毫不知名的小人物,之前从来没有提起过,之后又说要杀了他,这不是自相矛盾嘛。
将军有剑,不斩苍蝇,小屁孩,随他去。
卫鞅告别了奄奄一息的相国,走出相国府大门。
他回首富丽堂皇的相国府,回想当年这里上演的一幕公主戏相国的丑剧,想着战神吴起尚不能用,自己区区一个中庶子,又能有什么作为呢?
只恨魏惠王不是魏文侯,自己生不逢时。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挪活,树挪死。也罢,听说秦国新君下求贤令,到那里去碰碰运气吧。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第三幕
夜半虚前席
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
卫鞅到秦,举目无亲,两年时间都见不到秦孝公。后来通过嬖臣景监见到孝公。
孝公和卫鞅,面对面端坐席上,彼此都满怀期待,前者期待听到称霸之术,后者期待明主慧眼识珠。
《史记·商君列传》这一段写得非常精彩,商鞅四说孝公,前几次孝公昏昏欲睡,最后听到霸道才兴奋异常。好嗨哟,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
不过,这一段历史的真实性存疑。
俗话说,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卫鞅默默无闻,前两次说的都不得要领,秦孝公听得都打起呼噜来了,怎么可能一再给机会?
今天都流行麦肯锡的“30秒电梯法则”,你要在半分钟之内引起我的兴趣,才有进一步谈合作的可能。面对一国之君,商鞅这套行为艺术,玩得是不是有点过啊。
当然,史记讲的这几次进谏,是有逻辑关系的。卫鞅并不知道孝公的真实意图,只能试着投其所好。所以先说帝王之道,这是夏商周三代之道,是确保大秦可以享国百年的长治久安之道。霸道虽然可以快速强国,“然亦难以比德於殷周矣”。果然,后来秦帝国二世而亡。
卫鞅早就知道这是重疾用猛药,但谁不是急功近利的呢?
出名要趁早,赚钱要暴富。孝公心里想:不行,不能等后代,我这一代就要爽!孝公希望秦国崛起越快越好,所以听到了卫鞅的霸术,兴奋地不断往前凑。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孝公和卫鞅这一段君臣际遇,在《大秦帝国》中留下一句经典台词: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
你对我推心置腹,我对你言听计从。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第四幕
秦殿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卫鞅要变法,秦人不开心。卫鞅要想说服国人,首先要说服大臣。在秦国大殿之上,卫鞅和老臣们唇枪舌剑。
卫鞅说:要想建立大功,不能跟大家一起商量,他们是乌合之众,啥也不懂。你开始的时候和他们商量,他们都是安于现状、顾虑重重;但是等你真的把事干成了,他们也都很开心。所以,圣人认为,只要可以强国,不必遵守传统。
甘龙说:“不然,遵照传统的法令治理,官员顺手,人民安定。”
卫鞅说:“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改革。智者制定法度,普通人被法度制约。贤者变法改革,常人被礼制约束。”
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器。仿效成法没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
卫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
最后的结果,卫鞅并没有让大臣信服,只是说服了孝公。孝公力排众议,坚决实施变法。所以才会有那句“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遥想邓公当年,推进改革开放,搞了几个特区,才有今日成绩。
我们普通人都乐见其成,但是当年顶着压力去创业变革之人,才是真英雄。
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如果只用一句话总结商鞅变法的内容,就是:奖励耕战,只认军功。
第五幕
城门立信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孝公任卫鞅为左庶长,制定变法之令。如何能够使民信服呢?
熙熙攘攘的国都南门,立着一段三丈高的木头,围着一群看热闹的人,告示说: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可以得十金。大家七嘴八舌,就是没人上前。
卫鞅心想:都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搬一段木头就给十金,居然没人上前?政令不行都到了什么程度。于是命令提高价码,给五十金。
果然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搬走木头,真的拿到了五十金,于是民始信新法。
你看到没?想取得别人信任,要付出多大代价啊。所以总理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司马光评价说:“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城门立信,是让民众相信。新法在贵族之中获得信用,是因为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当大家看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把太子师傅刺了满脸花,才知道,秦孝公你这是玩真的啊。
古有移木立信,后有杀婿立威。
后世唐将李勣帅兵出征,特意要自己的女婿随军,他的女婿三番五次推脱,死活不去,说“公欲以我立法耳”。
就是说:我这个老丈人啊,可太缺德了,他可不是想给我机会杀敌立功,是想找个机会把我宰了,好立威服众。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变法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那些之前说新法不好的人,也来说新法好。卫鞅说:“这都是乱法之民!”将那些唱赞歌的人也流放到边境。从此再也没人敢议论法令。
卫鞅今日封他人之口,来日他也将自食苦果。不过此时,他因为立有大功,被提拔为大良造。
内政既定,可以扩张。
第六幕
征伐
公元前年,孙膑围魏救赵,大败魏军。第二年,卫鞅趁机来占便宜,征伐魏国。次年,又打下魏国固阳。
公元前年,孙膑大败魏师于马陵道,庞涓战死,魏国国力大减。第二年,卫鞅照方抓药,又来捡便宜,这回打算玩一把大的。
你发现没有,卫鞅特别会找时机,总是在魏国最虚弱的时候来攻打,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战果。
卫鞅遗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之民。”公子卬以为然,乃相与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袭虏公子卬,因攻魏师,大破之。魏惠王恐,使使献河西之地于秦以和。因去安邑,徙都大梁。乃叹曰:“吾恨不用公叔之言!”
魏国迎战的主将是公子卬,和卫鞅是老朋友了。卫鞅虽然在秦国立信,但对老朋友却并没有信义。
卫鞅写信说:“当年咱们哥们儿玩的挺好,今天互相打来打去的,何必呢。咱们见个面吧,喝顿酒,喝高兴了就罢兵回家。”
卫鞅骗公子卬只身赴约,结果背信弃义,俘虏公子卬,大破魏军。卫鞅踩着朋友的尸体赚取荣华富贵,多年后也将因此而身败名裂。
魏惠王把之前吴起夺得的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还放弃了安邑,迁都大梁。
从此,魏国也称梁国,魏惠王变成了梁惠王。这时候梁惠王才想起来,后悔不听公叔痤之言。不知道他是后悔没有用卫鞅,还是没有杀卫鞅。
卫鞅立下大功,孝公封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后世称其“商鞅”。
从卫鞅到商鞅,他登上了人生的顶点,然而这个高位,他只做了两年。
第七幕
商君府
赵良见商鞅。
商鞅问赵良,自己和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谁贤?
赵良说:“一千个人唯唯诺诺,不如有一个人敢说真话。我要说真话,可以免死吗?”(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商鞅说:“没问题。”
赵良先夸百里奚的贤德,比如相秦七年,三置晋君,施德诸侯,八戎来服。不坐轿车,不摆排场,功名藏于府库,德行施于后世……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最后总结:百里奚得人,商鞅失人。
《尚书》上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商君你做了这么多缺德事,保镖不齐都不敢出门,处境就像早晨的朝露,很快就会消亡。如果想延年益寿,应该退还商於封地,劝秦王重用贤德之士,或许能够稍保平安。
但是,如果你贪图商於的富贵,专擅秦国的政权,积蓄百姓的怨恨,一旦秦王一命呜呼了,秦国想弄死你的人还会少吗?
商鞅不听。
哎,急流勇退者能有几人?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仅仅五个月之后,孝公驾鹤西游,秦惠文王继位。
有人告发商鞅谋反,商鞅逃到边境,想住旅店。店主人说:“商君有令,住店的人没有证件,店主要连带判罪。”商鞅叹息说:“唉,制定新法的遗害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于是潜逃到魏国。
魏国人怨恨他欺骗公子卬而打败魏军,拒绝收留他。商鞅打算到别的国家。魏国人说:“商君是秦国的逃犯,秦国强大,不把逃犯送回不行。”于是把商鞅遣返回秦国。
商鞅只能逃到自己的封地商邑,发动手下向北攻击郑县谋求生路,秦国出兵攻打,把他杀死在黾池。即便已经死了,秦惠王还是没有放过商鞅,把他五马分尸,尽灭全族。
此时,商鞅获得封地只有两年。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尾声
年12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他发明了工业生产合成氨的方法,相当于从空气中获得肥料,哈伯也被人们称为“从空气中创造面包”的人,人工肥料养活了世界上一半的人口。
一战时期,作为一个狂热的爱国主义者,哈伯为德国研发生产了氯气、芥子气等化学武器,造成近百万人的伤亡。
令人讽刺的是,哈伯研制的毒气也成为纳粹执行种族灭绝的工具,数百万犹太人因此丧命,其中有好几位哈伯的亲戚,因为哈伯自己就是犹太人。
天道好轮回,害人终害己。
太史公司马迁评价商鞅,是刻薄寡恩之人。商鞅一生,成因守信,败因失信。
商鞅对内改革,立信重威,令行禁止,所以秦国将士英勇,士卒用命;然而他对魏公子卬言而无信,看似赢了一时,结果绝了后路。
做人留一线,江湖好相见。商鞅在这方面,比后世的张仪差远了。
人无信不可立身,国无信不可立世。
孟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人和人的差别,既不是财富,也不是地位,这些都是身外之物,随时可能烟消云散。只有个人品牌,才是伴人一生的金字招牌。
商鞅城门立信需要五十金,季布“一诺千金”,有的人借了人家几千块钱就不还,那他的价值也就值这几千块。
积累信用,需要长年累月;毁掉信用,只需一夜之间。
所以人的一生,做任何事情,只有一个标准:这件事是增加了信用还是减少了信用?
你有信用,做事有人跟,说话有人信,要钱有人拿。
有信得人,无信失人。
与诸君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