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李清照出对联招亲的故事
TUhjnbcbe - 2024/8/30 21:28:00

能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在词作上的影响和成就自然不可小觑,尽管留存下来的作品数量并不多,但是广为流传的作品却不占少数。

作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李清照的词作风格清丽幽婉,自成一格,善于运用口语入词,使得整篇词作更为晓畅易懂,更是以女性独特的视角、细腻的情感描述着生活、社会、情怀。

历经磨难多年,宋代的社会动乱使得当时的人们朝不保夕。李清照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前半生幸福美满,后半生颠沛流离,也成就了她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之名。

她热爱国家、才华横溢、恣意纵情,可惜在那个年代里,如此耀眼的女子也是要依附于家庭和丈夫的,可是如赵明诚般与她相知相爱的人能有几个?

赵明诚死后,即使是李清照,也面对过再婚的烦恼,这其中还有个出对联招亲的小故事。

新婚燕尔,遭遇婚姻危机

李清照出生的那一年,她的父亲李格非已是名满京城的中年才俊了,加之母亲也是出身名门,所以,李清照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艺术熏陶。

李清照十几岁时就写出了如今还流传甚广的《如梦令》。彼时在开封,出落的亭亭玉立,且满腹经纶的李清照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官宦贵女了。而真正让李清照名动京城诗坛,引得众人倾慕的也是一首诗。

事情源于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南下的一次经历。当时,南下的李格非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诗人张耒相谈甚欢,临别时,张耒赠与李格非一首自己的诗作。

返回京城后,李格非给李清照讲述了自己的南下之行,又把张耒的《读中兴颂碑》交于女儿鉴赏学习。没想到这首诗触发了李清照的灵感和爱国之情,于是作出了这首诗交给父亲。

李格非看到女儿的和诗大为惊叹,亲自加上诗题传给诗友。一下子,京城众人皆知李家出了一个旷世才女。正因此诗,赵明诚也成了李清照众多倾慕者中的一员。

不久后的一天,赵明诚寻机来到李家,见到了李清照。这一见后,赵明诚的绵绵情思就放在了李清照身上。赵明诚和李清照两人门当户对,情意相投,在建中靖国元年(年),两人喜结连理。那一年,赵明诚21岁,李清照18岁。

要说这“自由恋爱”、志趣相投的婚姻最为令人羡慕,婚后的李清照和赵明诚过了一段令人羡慕的幸福生活。两人举案齐眉,一个吟诗作画,一个醉心于金石研究和文物收藏。两人一同把玩文物,一同吟诗作对、互相切磋,日子过的好不惬意。

可好景不长,很快两人就被卷入两场政治漩涡之中。《李清照:零落为尘芳菲永》一文中详细的记录了,在动荡的时局下,李清照的生活是如何从幸福美满,变成孤独孤寂的。

事情发生在崇宁元年(年),“元祐党人碑”事件爆发,李格非自然也是碑上有名的人物。李清照眼见父亲患难,哪会坐视不管,便鼓起勇气主动给公公赵挺之写信请求救援。李清照的诗写的情真意切,急切的心情也令人为之动容。

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元祐党人碑”事件中赵挺之也是始作俑者之一,这分属于两个派系的争斗,李格非对立面的赵挺之又怎么会对其施以援手。李清照的请求自然没有得到回应,最终,李格非返回原籍后郁郁而终。

这场政治风波并没有给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感情带来实质性的伤害,两人虽然不如原来那样快乐欢畅,总也还算无忧无虑。可是,一场更大的政治斗争即将来临。

大观元年(年),赵挺之已是68岁的高龄了,被迫辞去了宰相之位。这时候,蔡京开始了对赵家的清算和报复。在赵挺之去世后不久,蔡京派人抄了赵家,还抓了赵挺之的三个儿子,这其中就包括赵明诚。

虽然,最终查无实证,赵明诚兄弟三人被无罪释放,但是赵明诚丢了官职,只得带着李清照回到山东青州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这一时期,两人生活虽然清贫一些,心情还是愉快的,也是李清照词风成熟的主要时期。随着时光流逝,两口子的恩爱生活渐渐褪去,赵明诚常常出门收集文物,两人也没有孕育子嗣,因此李清照常常独守家门。

经历了磨难的李清照在词作中不再表达闲适的生活,更多的是表达没落和孤寂的忧愁。

颠沛流离,中年丧夫无依

李清照即使对当时的生活有诸多埋怨,但赵明诚依旧对她敬爱有加,两人过得依旧甜甜蜜蜜。可是,生活似乎并没有垂青李清照,更大的灾难在等着她。

随着赵家一案被平反,赵明诚也官复原职,在宣和三年(年),赵明诚官拜莱州太守。靖康二年(年),觊觎大宋江山的金兵挥军南下,大宋江山破碎飘零,是为“靖康之变”,李清照的人生开始走向同大宋一样的颠沛流离的命运。

同年三月,赵明诚母亲去世,他一人前往江宁(现在的南京)奔丧,随后就被皇帝任命江宁府知事。当时,大举南下的金兵已经威胁到了山东,为了安全起见,赵明诚催促李清照离开青州。

李清照虽说是故土难离,但另一边是鹣鲽情深的丈夫,青州时局也是动荡不安。李清照踟蹰下收拾了十五车的重要文物,开始了南下之行。

可谁知这一走就不但再也没有回到故乡,李清照更是开启了颠沛流离的一生。而她留在青州的贵重文物,也在一年后被金兵烧夺抢掠,毁于一旦。

建炎元年(年)正月,李清照历尽千辛万苦来到江宁,终于与丈夫赵明诚团聚。本以为能够就此安定下来,谁料到还是发生了意外。建炎二年(年),江宁守军叛乱,身为知府的赵明诚不但没有组织弹压,反而携亲眷部下外逃。

待叛乱平息后,皇帝大怒,罢了赵明诚的官位,贬为平民。就这样,李清照不得不跟随丈夫赵明诚再一次离开江宁,寻找新的栖身之所。

要说这当时宋朝皇帝也是反复无常,李清照刚刚跟随赵明诚来到安徽安了家。宋高宗就任命赵明诚为湖州知府,赵明诚又不得不回到建康(原来的江宁)领受皇命。

临走时,赵明诚与爱妻李清照依依惜别,千叮万嘱要李清照保护好自己,“如果遇到危险,要随着众人行动,除了最宝贵的几个夏、商、周古鼎,其他重物都不要携带,保命要紧。”

赵明诚走后,李清照惶惶不可终日,正期盼着与丈夫早日团聚时,却得到了丈夫身患疟疾,已然重病的消息。她匆忙乘船北返,赶回建康,只来得及见丈夫最后一面。

建炎二年(年),赵明诚还是在八月十八日病重不治、撒手人寰了。那一年赵明诚年仅49岁,留下了李清照一个弱女子独自面对乱世。

痛失至爱,李清照大病一场。中年丧夫、无子可依、身负才学,还有众多的传世之宝在手,李清照未来的艰难可想而知。

对联招亲,离世后遇知音

果然,李清照中年守寡,没有子嗣可以依靠,还带着很多珍贵文物的消息不胫而走,李清照痛失至爱的悲痛之情很快就被另一种心情取代。

李清照的生活虽然没有了赵明诚,却一下子多出了很多人,有的是倾慕她的才学,有的则是觊觎她手中的的家财文物,这些人纷纷登门提亲,想要与李清照结秦晋之好。

而此时,李清照身边的亲人好友则是可怜她独自一人孤苦伶仃,也纷纷相劝,要她再嫁一个倾心之人。

此时的李清照还沉浸在丧夫的悲痛之中,对众人的游说求亲不胜其烦,但又不好当面拂了众人的好意,就出了一个上联“寂寞寒窗空守寡”,还对众人说:“谁能对出佳联,我便嫁与他为妻”。

众人自知李清照才高八斗,想着也许李清照这是要找一个知音携手余生,对李清照的行为不做他想,纷纷开始用功于应对下联。

谁承想,李清照这个上联用词抒情看似简单,实则难对,众人一时都没有佳对。

虽然李清照招亲的对联,众多文人雅士学者纷纷应试,对出的下联不是形对意不符,就是意对形不似。就这样,一直到李清照离开建康都没有人对出符合上联的佳联。

要说李清照这上联也确实是精妙绝伦,在用字上都是“宝盖头”的七个字,描写的则是自己此刻痛失至爱,孤独守寡的生活,要想在用字和意境上都和上李清照的上联着实有些难了。

李清照终究没有通过对联找到心仪之人,直到她离世后十年,有一个车夫对出了佳对。

这名车夫对道:“远近达道过逍遥”,以“走之旁”的七字句对李清照的“宝盖旁”七字句,符合同偏旁部首要求,意境也颇为符合。可惜此时,李清照已经故去十年,两人无缘再见了。

《千古才情万古对·古今绝联待俊彦》中也收录了此残联,引得无数后人对下联。

有才子崔拂对“梧桐朽枕枉相栖”,还有任职广州海丰教师的余立初先生的“俊俏佳人伴伶仃”,虽都有所欠缺,但也颇和意境。

再婚改嫁,醒悟后再离婚

李清照对联招亲只是她再婚的一个小插曲,而失去了赵明诚的李清照着实也有过一段短暂的“二婚”。

话说李清照当时有诸多文物,决定上交朝廷。于是便开始动身追赶南下的皇帝,想要上交文物,却终究没有找到皇帝。

彼时,皇帝也是疲于奔命,李清照追赶着皇帝的脚步,终于在绍兴二年(年)来到了临安(现在的杭州)。

常年的颠沛流离、心力交瘁,李清照一到临安就大病一场,好在她的弟弟李远在这里,李清照所幸就在此地安定下来。那一年,李清照48岁,已经过了三年孤独无依、颠沛流离的生活了。

就在李清照患病期间,一个男子走进了她的世界,这就是她的“二婚”丈夫张汝舟。初始相处,张汝舟温文尔雅,对李清照很是体贴。

李清照为了保护自己的文物,安渡晚年,也是有感于张汝舟的温柔,就答应了他的求婚,改嫁给了他。

可是谁曾想,张汝舟不是倾慕李清照的才情为人,真心喜爱她,只是为了李清照手中的金石文物。婚后不久,张汝舟就露出了原本的面貌。

婚后,张汝舟对李清照拳脚相向、横加虐待,甚至想下毒手致李清照于死地。

李清照看清了张汝舟的真实面貌后悔恨交加,不甘于受人虐待的李清照在新婚三个月的时候,把张汝舟告上了公堂。李清照深知想要脱离苦海,只有把张汝舟告倒才行,所以,她丝毫没有留情。

起初为了取得李清照的信任,张汝舟把自己“妄增举数入官”(虚报考试次数)的事情告诉了她。此次,李清照妻告夫就是以此为由,告张汝舟欺君之罪。

结果,张汝舟被免职流放到柳州。按照大宋律法:“妻告夫者即使属实,女方亦应徒刑两年”,李清照因此也被收监入狱。

后来,兵部侍郎綦崇礼听说了这件事,因为念及与赵明诚的姻亲之义,为李清照多方斡旋、仗义执言,还找准机会,代李清照向皇上详细陈述了冤屈。

最终,李清照仅受了9天的铁窗之苦,就被特旨释放。

结语

经过对联招亲和此次婚变,李清照对现实生活更加心灰意冷,也更加怀念和赵明诚在一起的幸福生活。

此时,断绝了一切念想的李清照,怀着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开始全身心的编撰《金石录》,还写下了两千余字的《金石录后序》。

这篇序中,都是李清照对往昔的回忆和对丈夫的深情,通过这篇序我们能真正的了解到李清照的人生历程和内心世界。

可惜的是,在这个倾注了李清照全部心血和对丈夫满满的爱的《金石录》刊行于世的前一年,李清照与世长辞,永远的离开了那个让她既有温馨回忆、又有充满苦难经历的世界。

参考文献

[1]赵林云,李清照:零落为尘芳菲永期刊社会科学Ⅱ辑;哲学与人文科学·中国文学;哲学与人文科学·人物传记;《同舟共进》,年.03期70_73

[2]赵子云,后悔改嫁的李清照期刊哲学与人文科学·人物传记;《文史博览》,年.07期42

[3]刘儒,李清照晚年喜打马博戏之考述期刊社会科学Ⅱ辑;·哲学与人文科学·中国古代史;哲学与人文科学·人物传记;《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04期81_83

[4]李正伟.日色匆匆亦从容[M].年.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清照出对联招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