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好老师年的第篇文章-
新课程标准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语文究竟要教什么、学什么?如何用好统编教材......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年版)》。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于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学习和理解好新课标是教师上好课、教好学生的基础。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实践与运用,将对学生的发展、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5月18日,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老师在人教社“人教云教研”视频课上,以《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为主题,聚焦了诸多教师要面对、思考和探究的共同话题,值得老师们学习、参考,一起来看——图片为温儒敏老师,来源于百度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要把握好一个“遵循”、一个“尊重”、一个“用好”,三者彼此连带。
一、教师要有改革愿望与主动权,不是“被课改”
首先,是教师的心态调整。一线老师接触新课标,会感到难懂,也不免有些担心。担心什么?
一是多年来课程改革的各种试验、概念层出不穷,花架子很多,是“多动症”,教师对于形式主义的概念游戏已经反感、腻味。二是担心又来一波运动式的课改?这种焦躁的情绪会阻碍教师学习贯彻新课标。
课标是政策性文件,贯彻落地是一个学习、讨论、领会的过程,要接纳不同的声音,更应当经过试验,结合一线教学实际去不断完善,逐步推开。新课标在探索改革的出路,预示着下一步语文课改的趋向,能够给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学带来理论刺激,带来改进的动力。我相信,新课标的贯彻,应当是结合实际的、稳步的。
此外,和此前的义教语文课标相比,新版课标的理论性增强,概念和新提法很多,学习新课标会碰到一些概念理解上的困难。诸如“核心素养”“素养型课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主题引领”“真实的语用情境”等等。
我们阅读时需要穿越概念的“丛林”,弄清楚——哪些是核心的概念?其内涵是什么?提出的理由是什么?多种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这些概念所蕴含的教学观念或者方法,对于语文教学现状的改善有哪些针对性?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是否有落实的可能?等等。课标本来就是全国语文教学要达到的基本标准、基本要求,至于怎么去实施,达到标准,教无定法,一线老师可以发挥各自的创造性。
我们要如何入手学习新课标?
建议教师先把课标通读一遍,梳理其6个部分组成的思路,分辨各部分的逻辑,找出贯彻全文的主要概念,然后化繁为简,将厚的读成薄的,使其转化为我们能理解、好把握的几条基本的课改措施。了解课标的基本思路与主要观念之后,就要“对标”找差距,确定改进教学的路向。但首先要自信,要有改革的愿望和主动性,不要“被改革”。能否调动广大老师改革的愿望与主动性,是课标能否落实的关键。很多老师可能认为课标太理想化,与自己的教学差距太大了,实施课标的要求,等于完全否定现有的教学,推倒重来。
我能理解一线老师的担忧。对于过去和现有的语文教学状况,改革是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去改,要有实事求是的分析,不要一笔抹杀,这一点很重要,教育的改革应当更加重视延续性,更加稳妥,要守正创新。“正”,就是传统语文教学和多年来课改的好的经验,所谓“创新”,贯彻新课标,必须尊重和承袭既有的好经验,尊重教学实际,在这个基础上去“创新”。
当然,教师也要认识到部分的语文教学的确存在某些普遍性的问题,讲得“死”、刷题又太多、与考试的挂钩太紧、学生缺少学习的兴趣与自主性,甚至还有一上课就敲黑板、列考点的,这完全的应试教育应当加以摒弃,它是不利于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不利于人才培养的。
贯彻新课标,实施具体的新改措施,要体贴一线老师普遍的愿望与苦衷,唤起他们改革的积极性,让他们有教学的主动权,而不是越改越失去教学的主动权,不是“被课改”。
二、新旧课标有衔接,基本“标准”没有变
第二是对“标准”把握。新课标和前一版课标是衔接的,并非推倒重来,“标准”并没有变。课标就是课程的“标准”,主要功能是给中小学语文教学制定一个“标准”。在“标准”这方面,新课标基本上是顺着旧版课标的“标准”而来。比如各个学段对语文基本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新课标和旧课标是几乎一样的。写作的标准、语法修辞知识的要点、写字的基本字表、常用字表等内容都没有变。
现在我们使用的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是严格按照课标的“标准”来编写的。我们只要按照统编教材体系架构,分学年逐步地推进,就能够达到课标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我们学习新课标,不能只是看“新变”的部分,更要看“不变”的标准。课标,课标,一定要注意“标准”。
三、让语文教育的站位更高,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第三是新课标的“站位”。新课标提出了“立德树人”,站位更高,视野更加开阔。这一课程性质要求语文课程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我们在编义教语文和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时,就意识到要把立德树人和培养“三有”作为指导思想,也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过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培养“三有”的人,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不是口号,是社会发展提出的严峻的要求。一个社会,不可能要求全体公民都有很高的理想的道德境界,但教育必须有这样高的站位,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如果教育的站位不高,失去理想,整个社会的精神必然会日趋低下。
立德树人,三观教育,在语文课中不是贴标签,不是穿鞋戴帽,不是过分教化,而是熏陶化育,四个字叫“润物无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具备这个意识,语文课就真正能起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
四、“语文核心素养”纲举目张
第四,关于“语文核心素养”。以前的课标也提过“语文素养”,但没有“核心”两个字。新课标提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即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语文学科的定位这样就清晰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是什么,语文要教什么、学什么等等问题的争论,也大致可以终结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在整个义教语文课标中纲举目张,引出很多理论生长点。
我想重谈谈对“思维能力”的理解。新课标提到语文学习中的联想、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能力,特别提出要重视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其中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以前我们注意较少,而长久以来,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弱项。这次新课标特别提到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对于语文教学是有启示意义的。对于小学初中学生来说,保护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要提升思维品质,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