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从天文地理说开去
TUhjnbcbe - 2024/8/26 18:12:00
白癜风新技术 https://m-mip.39.net/czk/mipso_5963408.html

正本清源-汉人角度看汉人历史,还历史一个真相

真正的学者,因为对于历史有深入的了解,对于现实有深切的体会,有对民族的前途满怀忧患,对于人性和命运有通达的认识,因此他们往往获得一种穿透时空的眼光,其视野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出同时代庸,庸之辈之上,见别人所不能见,知别人所不能知,并能以其所见所知启迪后人,孔夫子所谓先知先觉、以先知觉后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的志向就是学习天文地理,从中找到一些容易传播的素材和话题,从孩子教育这里入手,从常见身边的事物入手,去讲述一些天道。现在的人不谈天文更不谈地理,在古代知识版图中,天文与地理从来就不分家,也无法分家,离开了天文学,地理学就寸步难行。

这是因为,广袤大地只有在明亮苍穹的背景下才得以呈现,暴露其广袤浩瀚的面相和错综深邃的肌理,要度量和认识大地山川,要描摹山脉和河川的原委与脉络,离不开天空提供的方向和尺度,《易系辞上》云:“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此之谓也。

天文地理构成了历法的定位体系,举个例子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招摇”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一颗非常著名的天官名。《史记天官书》:“杓端有两星:一内为矛,招摇。”古代天文学中,名“招摇”是包含了两个星,一个在斗杓末端之星,一个在斗杓前一星,两星相距不远,他们随北斗斗杓而运转。

招摇被《山经》作者用来作为罗列群山的参照物,以招摇星照耀下之山为《山经》之首山,并以招摇之名命名此山,也就不足为怪了。这里就是招摇星和招摇山的对应。山,是固定不动的地理坐标;星星是随着季节的流转而旋转,不同的时间星座都出现在不同的位置,所以星座是变动的时空定位坐标。当说到什么星座的什么山的时候,就是在星座在某个位置时候的某个方位,那就能确定时间和地点了

今天就给大家简单的说说天文地理之间的应用。从最有名的招摇星和苍龙七宿说起吧招摇,斗杓星也,主天时。为什么叫做招摇星:意味其为随斗而摇且众所观瞻,也就是可以来衡量天文地理。在古代北斗定时节,周天二十八宿定方位,但是因为北斗距离二十八宿较远,所以古人又在北斗和二十八宿之间找到几颗引人注目、易于识别的星,将北斗与二十八宿系联起来,招摇以及明亮的大角就在斗杓延长线上近,而连接斗杓和招摇、大角的曲线继续延伸正指向东方苍龙七宿的角宿。

也就是有名的“春季大曲线”。角宿在古代天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角宿是东方苍龙的第一宿,古时候,角星出地,龙见于野,标志着春天的开始,招摇之星正因其关联了北斗和角宿而获得了重要的地位,成为夜空中一颗众所瞩目的星斗。

七宿中的任何一宿,也可称为龙星。如上所说,招摇引人注目而且是人们判断时间和方位的重要标志物,俯察地理离不开仰观天文,地理目标的方位的确定有赖于以亘古不变且垂象昭明的星空作为参照,因此,招摇被《山海经》作者用来作为罗列群山的参照物,以招摇星照耀下之山为《山海经》之首山,并以招摇之名命名此山,也就不足为怪了。

山海经很多人都说是地理书,其实他是一本天文历法的书。很多名词,不是地上的,而是用来形容天上星座的形状。星星不仅可以定时节,还可以定区位。《山海经》中的南山经里面说箕尾之山,其尾踆于东海,多沙石。箕和尾也是星宿名,分别指东方苍龙星宿的最后两个星宿,这座箕尾之山之得名,显然是因为它上空的箕、尾两星。

当招摇-大角-角宿在最西面一山的上空时,箕宿和尾宿正在最东边的一座山的上空。由西向东绵延,逶迤于南方,则此时从招摇-大角-角宿(苍龙之首)到箕、尾二宿(苍龙之尾)必定也按照相同的走向而横亘于南方的夜空,也就是夏季的星象。大地之上,从招摇之山到箕尾之山,绵延的群山逶迤起伏于南方。

天穹之上,从角宿到箕尾,明亮的苍龙七宿蜿蜒腾跃于南方的夜空,这就是构成了一幅天文与地理、群山与星象上下呼应、声气相通的壮阔图景,而无论地上的山脉,还是天上的苍龙,在古人心目中,都是灵性潜运的龙脉。所以,用苍龙七宿来定时节的华夏人就成为龙的民族。东方苍龙七宿春升秋隐,,北斗七星以北极星四季轮回。既然说到这里,那我就展开了说的具体和系统一些,希望一次性解决困惑。

说华夏历史,不得不从天文历法谈起;天文历法,又不得不提苍龙七宿;谈苍龙七宿,又躲不开大火星,讲到大火星,就要讲到颛顼帝,史书记载,就是颛顼帝派人专门观测大火星,并发现了运用大火星相对于地球方位关系。黄昏时大火星初出东方,为夏历三月;黄昏时大火星位于南天正中,为大暑之前,约夏历五月;黄昏时大火星偏西而下,即《国风·七月》中记载的“七月流火”,为夏历七月。那我们就从大火星开始讲起吧。

专家们认为七月流火是很热的意思,其实他们都理解错了。“七月流火”并非指天气炎热,恰恰相反,它是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的意思。七月流火语出《诗经·国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为七月大火星向下行,天气转凉,九月妇女制寒衣,抵御寒冷。“流”指下行、西行之意,“火”指大火星。农历七月间,大火星渐渐偏西,其时暑热减退,故以“流火”寓意天气转凉。

大火星则指二十八宿之东方苍龙七宿之第五宿的第二颗主星,亦即“心宿二”。其中东方苍龙七宿分别为角、亢、氐、房、心、尾、箕。其第五宿即“心宿”,为苍龙之心。心宿比较亮的星有三颗,即心宿一、心宿二、心宿三。其中,心宿一为太子星,心宿二为帝王星,心宿三为庶子星,象征帝王一家,太子统领前军,君王坐镇中军,庶子殿后。所以,大火星象征帝王。

他是大火星,而不是火星。大火星(心宿二)被认为是全天最孤独的一等星,身为帝王,光芒万丈,却只能做孤家寡人。唯有火星(荧惑)可堪相比,可做一生之宿敌,一世之知己。火星(荧惑)与大火星(心宿二)皆呈赤红,为全天最红的两颗星。当火星靠近大火星,侵入心宿,两颗红星相聚,红光满天,光耀天宇。这一星象称为“荧惑守心”,乃大凶之兆。“荧惑”即火星,“心”即心宿,“守”为守护、徘徊之意。一国不可有二主,火星入侵心宿,双星耀天,二帝并列,注定帝王被人干扰,国祚不长。于是,相爱相杀。所以有的古人可以通过观察天象来推测人间大事,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所以,专家的很多话都是错的,甚至是相反的,没有学到本质的东西,就急着发表文章赚取功名。七月流火,是形容天气转凉的意思,而不是热火朝天。所以我就想从被误解的那些成语、神话故事说起,弄一个正本清源的解读。然后教育给孩子们,这个比较生动有趣,纯粹讲天文历法,太枯燥。这就是就是弘道有术,道是离不开术的,不然就是空中楼阁。

女娲补天,讲的是用阴阳合历的方法制定了更精密的天文历法,那么在阴阳合历之前,老祖宗们用的是啥?在女娲补天之前的华夏先民曾长期使用大火星作为观象授时的依据,春分点在与大火星相对的参宿,因此,当方春东作的仲春时节,日躔参宿,黄昏日落之后,大火星即从东方地平线升起,而当秋冬之交农事结束之时,日躔心宿,黄昏日落之同时,大火星也同时隐于西方地平线。大火星明亮璀璨,其周天运行与农时周期相始终,因此,先民们自然而然就用它作为农耕开始的标志。

华夏先人最早的生产方式不是牛耕,他们叫做火耕,在最开始的时候,需要半狩猎半耕种,就需要离打猎的森林很近的周边来耕田,方式就是放火烧林腾出空地来种植农作物,所以道家高人有说“燧人上观辰星,下察五木,以为火也。“这个火,应该就是大火星,依据大火星的出没而决定火耕的时令。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了部分火耕的方式。

《礼记》有记载:“季春出火,为焚也。”,后来人们学会了驯服牛马,就用了更先进的牛耕,后世的寒食禁火习俗就是古时春天改火礼俗的遗风。刀耕火种差不多就是刚开天辟地时候的做法,拜托纯狩猎,开始半只脚迈进了农耕文明。

上古时代,因为大火星的初升和伏没正好对应于一个农时周期,大火昏见于东北,则方春东作,大火昏伏西北,则场功已毕,大火与农时之间的这种天衣无缝的关联,肯定很早就引起先民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天文地理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