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战国的变法,先看看毛主席写给郭沫若的一首诗: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毛泽东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这篇诗,和我今天要谈论的主题赵国变法之“胡服骑射”有点不符,这首诗内容是主席肯定秦国变法。历史课本上都有的,秦国自“商鞅变法”后,从一个“周王室”都瞧不起的国家,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乃至最后一统天下,要知道当时“周王室”都快要讨饭了,但还是瞧不起秦国,你看秦国变法前是有多衰。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苏洵(苏轼他爸)认为:赵国是从立国到亡国,一直以武力对抗秦国,赵国和秦国打了五场大战,二败三胜,这份成绩单不可小觑。
我们先看看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军队的战斗力:第一战就干翻了当时的战国第一强国魏国,尽得河西之地。当时魏国在西边刚被齐赵韩三国联军打败,秦国这是趁你病,要你命。这块地秦国先是和晋国,“三家分晋”后和魏国,都他妈打了多年了,到这,真正意义属于秦国。迫使当时的魏惠王直接把国都从河东的安邑(今属山西运城)迁到了大梁(今河南开封)。
编辑搜图
再往后秦和韩魏“伊阙之战”,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这俩国家被打废了;再往后齐国灭掉了号称战国第八强的宋国,实力一度超过秦国,直接促使五国组成联军伐齐,齐国被打的就剩两座城,后虽复国,基本也就废了,为啥秦灭其他五国的时候,齐国基本就是吃瓜群众,有这么个过节,我帮你个球啊。
再往后秦楚“鄢郢之战”,这战楚国损失多少人史书没写,但是这战之后,楚国直接把都城从郢(今湖北荆州)迁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意思就是西边的地,我不要了,我打不赢我跑还不行?据说,屈原就是这一战之后,想不通为什么这仗楚国被打成这熊样,可能和他们楚国王族是熊氏有关,反正想不明白,然后投江了,这不,就有了我们昨天端午节。
接着秦国打赵国,这次碰上硬茬了。上篇说了,赵奢在阏与(今山西和顺)这个地,把秦军狠狠的摩擦了一顿。阏于之战是秦军自商鞅变法后第一次在大规模野战中被击败。你说赵军牛逼不牛逼。
问题来了,赵国军队为什么跟打了鸡血一样,这就和我们今天要谈论的“胡服骑射”有关了。关于“胡服骑射”具体内容,史书没写。
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籓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又取蔺、郭狼,败林人於荏,而功未遂。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彊兵之救,是亡社稷,柰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吾欲胡服。
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柰何?《史记赵世家》
史书记载就像赵武灵王说的:“吾欲胡服”,“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就这么简单。结果就是,“胡服骑射”之后,赵国把林胡、楼烦这些在北部边疆的抢劫者打成了受害者,还灭掉了中山国。这些转变换件衣服就能做到?拜托,那是换衣服,不是钢铁侠那一身的战甲。
我们先看看其他国家变法都干了些啥。战国初期,变法最早的是魏国,大家都知道的“李悝变法”。李悝这人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法经》,公开了法律。在这之前的周朝,法律都是不公开的,你犯没犯法,全是当官的说了算。周朝是以“周礼”来约束天下人,你要放到现在社会,还不得乱套。再就是吴起在魏国捣腾的“魏武卒”,关于“魏武卒”选拔流程,《史记》没有,在《荀子》里面有记载: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荀子议兵篇》
吴起规定凡是能够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背负箭矢50个,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可入选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役和田宅租税,还给其田宅供其居住。
这种选拔标准,放现代就特种兵啊。关键第一批选拔出来有五万人,就靠这五万人,秦魏“阴晋之战”,吴起率领五万“魏武卒”大破秦军五十万,秦尽失河西之地。“魏武卒”福利待遇也好,基本上魏国在战国初期有了这么支部队就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商鞅入秦后的变法,基本盘子就是按照魏国变法来的,不过他自己有些修改而已。
在说韩国“申不害变法”,干了些啥史料也有说,比如建立官吏的考核制度,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当时就有“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战国策·韩策一》)的说法。韩国,这么小的一块地,本来就先天不足,硬是被申不害给弄成了“战国七雄”,坚挺到了战国末期。
咱在说商鞅,商鞅变法的内容很多,详细大家可以看《商君书》,我这里就说一下他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商君列传》
什么意思呢,就是有军功的人,无论贵贱,各按标准升爵受赏…..王族里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家族的名册。明确尊卑爵位等级,各按等级差别占有土地、房产,家臣奴婢的衣裳、服饰,按各家爵位等级决定。有军功的显赫荣耀,没有军功的即使很富有也不能显荣。
简单来说就是阶级制度。但是往上爬,得看你军功。从现在起,不论你是平民还是贵族,以后要想封爵,拿敌人的人头来换。你爸如果现在是贵族,等你爸死了,你砍的人头数还达不到换你爸这个爵位,那不好意思,就只能给你降级了。什么?你寸功未立,那更不好意思,你家的地,国家收了。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秦军商鞅变法后战斗力如此爆膨,秦军看对面不是人,是房子、车子、票子、妹子。
进入正题,“胡服骑射”到底弄了些啥事。
第一,我分析“胡服骑射”这场变法动作是很大的,不是简单的字面意思,换胡服、学骑射。这个变法肯定严重触及到当时既得利益的集团的利益,也就是赵国那些贵族。各国变法前,都是“世禄世卿制”,简单说就是你爸有官有钱,即使你什么都不干,你也有官有钱;你爸是个平民,你在牛逼也没有出头日。整个国家官场就是那么一些尸位素餐之辈,国家还能有好?
为什么?因为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变法的就是赵武灵王他叔叔,等搞定他叔叔,其他宗室又跳出来了:
赵文、赵造、周袑、赵俊皆谏止王毋胡服,如故法便。《赵世家》
这帮贵族都劝,这样不行,还是按照老办法来好。
赵武灵王怎么可能同意,我想“胡服骑射”对于赵武灵王来说,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当时,赵国国土是被中山国分成两部份的,一部以晋阳为核心,一部以邯郸为核心。国家老分开哪成啊,赵国朝堂肯定有“晋阳派”和“邯郸派”。
这不是我瞎猜,看看北魏历史上伟大的孝文帝“汉化改革”,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鲜卑人是以部落为核心。虽然当时北魏建国很多年了,但是这个部落观念很难改过来,一旦有事,那些贵族官员先想到的不是国家,是自己的部落,这哪行?“汉化改革”一方面就是消除北方汉人对鲜卑人的敌意;另一方面,彻底改变那些鲜卑人的思想观念,加强中央集权。当时就连孝文帝的太子和皇后都反对,人家直接把皇后太子全废黜了。
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迁都,打破原来地方的各种关系网,从头再来。为什么当时赵光义要死命反对他大哥赵匡胤迁都,赵光义的经营都在开封,一旦迁都到洛阳,后面他还能那么容易从他哥那里弄过来皇位?
在回头看赵国,赵武灵王他祖宗还是晋国士大夫的时候,晋阳就是他老赵家的根据地了。你想想现在迁都到邯郸,然后两地还被隔开,这两个地方不得天天为了自己的利益掐。
所以我认为吧,这就是赵武灵王的小算盘,就是加强自己的权威;你们的那套以后都不管用,以我这一套为准,这个过程毫无疑问有流血发生,只不过史书没记录。
至于具体怎么触及贵族利益了,大家伙自己去想。
第二,也是赵军这么牛逼的原因,“胡服骑射”肯定有一套系统的军官选拔制度以及普通士兵晋升的途经,和商鞅那套有异曲同工之处吧。
前面说了,赵国和秦国打了五战,第一场就是多次提到的“阏与之战”,赵胜秦惨败;第二场,咱上篇聊的“长平之战”;第三场“邯郸之战”,这场战争是长平之战之后大概一年不到,秦国把赵国首都邯郸包围了,最后是魏楚出兵赶跑了秦军。也算是赵败秦胜。
最后两场分别是“肥之战”和“番吾之战”,都是赵军胜,领军将领就是李牧。只可惜“长平之战”赵军败的实在太惨,以至于后面两场胜仗,都只是击溃战,没有实力去围歼秦军。要不然战国乱世由谁终结还真不好说。为什么上篇我说“长平之战”是改变历史的一战,这战打完之后,秦国一统天下的趋势就已经不可逆转了。
你看赵军生猛不生猛,在“长平之战”45万军队被杀后,还能多次击败秦军;燕国也在“长平之战”后趁火打劫,以五倍于赵军的兵力去攻赵,最后被廉颇直接反攻到自己都城底下,屈辱的签下“城下之盟”,割地赔款,赵国这才退兵。
为啥赵国领兵的人都这么牛,士兵都这么生猛。我想答案都在“胡服骑射”中,基本上赵国领兵的都不是贵族,这些将领应该都是军队中优选出来的,并且本身也没背景。看看史料: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於灵寿,其後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後有乐毅。《史记乐毅列传》
都是名将,为啥乐毅的祖宗介绍的这么清楚,还被单独列传。廉颇和李牧的介绍还好,你看看赵奢,田部吏也,收地税的小官。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被列在一个传里,这就是差距。
说明什么?乐毅,这个是贵族将领,世袭下来的。另外那三个,基本就是毫无背景,就是在“胡服骑射”军官选拔制度中,优选出来的。反观楚国,都要灭国了,领军将领是项燕,虽然能力很强,但他还是楚国贵族;魏国后期,信陵君魏无忌,秦赵“邯郸之战”后率领五国联军,直接把秦军打回了函谷关以内。就因为这,被当时的魏王猜忌,以至于不敢回国,为啥?因为你是宗室,你有兵,就有能力抢我皇位。最后喝酒忧郁而死。
这也从侧面发映出其他国家没有赵国的这一套制度,这样做法还有两个好处,第一就是大大减弱了宗室对皇位的威胁,你没兵还嚣张个屁啊;第二宗室管行政,选拔寒民理军事,互不干扰,也可以降低这两个集团的矛盾,有利于朝政稳定。
我大概就想到这些吧!有兴趣的大兄弟,也可以自己琢磨琢磨,“胡服骑射”的内容、过程。怎么弄出来的人就这么牛呢?
当时各国都有变法,燕昭王摆黄金台求贤,那是揽了一大批人才的;魏国也因为各种原因吧,变法到第三代君主后,人才流失严重,变法的那些制度基本很难维持;当时吴起不就从魏国逃跑到了楚国,帮着当时的楚悼王搞他在魏国搞的那套,可惜楚悼王一死,他就被一堆楚国贵族带人射成了马蜂窝。真正一直坚持下来的,只有秦国与赵国。
变法这事怎么说呢,就好像一大堆人守着个破机器靠他吃饭,现在有人提出,要把这个破机器修一修,大伙生活就能改善了。但是,万一没修好,还弄坏了怎么办,大伙吃啥。历史上无数的变法家就在这点上栽跟头,大伙宁愿死守着这破机器,也不愿意去和你拼一个不确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