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更新优质心理学科普
“我想要什么?”、“生活的意义又是什么?”、“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做什么样的事?”、“再这样继续下去吧能过一天得过且过”。
这是很多上班族的日常写照,经常感觉不到自己要做什么,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工作甚至生活。
他们大多觉得一切都很无聊,很没有意义,没有很想得到的人事物,也没有了以前想去的诗和远方,正所谓“当个和尚撞一天钟”。
不仅仅是上班群,它也是很多年轻人的内心写照。
心理学上有个词语专门形容这种状态—“空心病”。
自我认知模糊,找不到方向
每个个体都会对自己有着或多或少的认识,这种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对自己,对自己和他人,对自己和社会有着合理的认知,那么他就知道自己应该去的方向。
你一直感到无聊感到无所事事,你有没有想过你是不是不够了解自己,你不太明白你是什么样的一个个体。
要知道一个人对世界保持一种无所事事无聊的态度的话,或许并不爱自己,所以你会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你觉得一切都很空洞,我想你也没有和自己和解。
自我同一性混乱:我该成为什么角色
埃里克森把人的阶段分为八个阶段,其中青少年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自我同一性。
他认为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外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如果一个人没有合理的进行自我探索,没有很好的建立起自我同一性,那么他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知道自己在扮演什么角色,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只有我自己知道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做什么样的事,才不会在生活中和工作中一直处于一种无意义无所谓无所在乎的状态。
就好像从小励志成为警察,医生,老师的人,他们现在可能已经成为那样的人了,也不会觉得自己的人生特别没有意义,特别无聊。
因为他们的自我同一性是完成了的,对于自己的认识和自己与社会的认知很明确。
他们在扮演着自己想成为的某个社会角色。
自我设限:突破不了瓶颈
每天都是三点一线,地铁到公司在到家门口,睡觉吃饭上班。
很多时候你认识到了自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下,应该做出一些改变了,可是又会被自我设限所打消。
这里说的自我设限是指:人们在做某件事的时候,为了害怕会出现失败的结果,会给自己事先准备好借口,逃避失败的行为。
电影《海上钢琴师》有一幕,循着台阶一步一步走向陆地的时候,本来是有机会可以走下台阶的,见到不一样的陆地世界,可是他在船上已经生活了无数年岁,他看了一眼船下的陆地,他又将脚收了回来。
是的,他自我设限了,设限于未知,设限于仅有的认知,设限于习惯。
没有勇气也没有做好准备去迎接新的世界,做出新的改变,这就跟你觉得世界很无趣,一切索然无味一样。你已经习以为常这样的认知,也不想再做出新的探索,或者害怕自己承受不了相应的风险。
这样的生活已经让你麻木了。
习得性无助:消极待事
或许很久以前你是满怀希望的,认为一切都可以热爱,也是斗志昂扬的,有一天被生活重拳出击,那些一直坚信的事也跟着崩塌。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年在研究动物时,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它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生活给了我们“电击”让我们变得麻木,无所事事,认为一切都很空洞,然而美国的林肯总统却不愿意做“电击”下的人,永远怀揣希望是他给后人最大的人生启示。
很少有人天生就是这样的,如果天生的话可能是有家族遗传抑郁症,大部分普通人只是突然找不到方向了,突然不敢突破这个瓶颈了,可是只有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候你可以迈一步试试看。
各位看官好,我是汤先生,假如看我文章让您觉得脸上有光,说出去倍有面子,不妨留下您的点赞,有什么指点的地方,也请您在评论区留下建议,我会逐一查看,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