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蔡崇达
今天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最近读完的一本书:
蔡崇达的《皮囊》。
这本书好像是19年过年的时候买的,那时候吸引我的主要两方面原因:
一是韩寒、刘德华和李敬泽为这本书做了序;
二是这本书在豆瓣上的介绍:一部有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
然而买回来搁置至今,最近终于用几个晚上看完了它。
但其实,《皮囊》是书名、是章节、是现实也是象征。
封面上:
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
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这句话算是奠定了这本书的基调。
01
全书共14个章节,14个故事,至亲离世时撕心裂肺的痛苦,自我成长中的片段,用语平实,记录直白,所以有些故事读起来,让人有强烈的共鸣;但有些故事,却也会有点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整本书下来,我最认同的部分是《海是藏不住的》这一个短小的章节。
“海藏不住,也圈不住。对待海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每个人去寻找到和它相处的方式。”
而我也始终觉得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撞南墙并不是一件坏事,有些事情,就算大人们讲过无数遍,也不抵自己亲自体验一次,即使可能会有不好的结果需要自己承受,但这不就是成长所必经的过程么。人生不应该是由全部的道理构成的,毕竟,就算我们懂了全部的道理,也不一定能过上自己最想要的人生。
02
全书最打动我的在《母亲的房子》这个章节里的细节,可以在书里,作者的笔下,感受父辈相濡以沫、不善言爱的感情,它可能并不那么浪漫,但是深沉且厚重。
有一段建房子时候的描写:
我没说出口的话还有:其实我理解母亲了,在她的认定里,一家之主从来是父亲,无论他是残疾还是健全,他发起了这个家庭。事实上,知道母亲坚持要建好这房子的那一刻,我才明白过来,前两次建房子,为的不是她或者我的脸面,而是父亲的脸面——她想让父亲发起的这个家庭看上去是那么健全和完整。这是母亲从没表达过,也不可能说出口的爱情。......回北京的前一天,我带着母亲到银行提钱。和贫穷缠斗了这大半辈子,即使是从银行提取出来的钱,她还是要坐在那一张张反复地数。清点完,她把钱搂在胸前,像怀抱着一个新生儿一样,小心翼翼地往家里走。这本应该兴奋的时刻,她却一路的满腹心事。到了家门口,她终于开了口:“儿子我对不起你,这样你就不够钱在北京买房子了吧。”我只能笑。又走了几步路,母亲终于鼓起勇气和我说了另外一个事情:“有个事儿我怕你生气,但我很想你能答应我。老家的房子最重要是门口那块奠基的石头,你介意这房子的建造者打的是你父亲的名字吗?”“我不介意。”我假装冷静的说着,心里为被印证的某些事,又触动到差点没忍住眼泪。“其实我觉得大门还是要放老房子父亲做的那对,写有你们俩名字的对联。”然后,我看见那笑容就这么一点点地在她脸上绽放开,这满是皱纹的脸突然透出羞涩的容光。我像摸小孩一样,摸摸母亲的头,心里想,这可爱的母亲啊。
就这么平实的语言,一个辛苦了一辈子,质朴又善良、可爱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不需要过多描述,已经能够在脑海里勾勒出这一副画面。
除了这些,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等那些故事,都看上去平淡无奇却又异常温暖,有些虽不能感同身受,但却有一种很强的代入感。让人不断想起与家人相处、与朋友相处时候的温馨片段,像是氤氲在桌上的饭菜热气中,我们依稀看到一张张含笑的脸,灯火万千,不抵眼前。
03
如果说前半部分,以充满感动、心酸和温情为基调的话,而后半部分好像骤然失去了一些温度。作者始终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穿梭在玩伴和同学的故事之中,评判表达,仿佛能感觉到作者对于书里的部分人物有一种置身事外的冷漠。
虽然很佩服这种能够始终清醒自持的坚定,但我还总是觉得,一切存在即合理,出现在生命中的每个人、每件事必然有它的意义和理由,如果人生在世仅仅是为了找到一条笔直的道路,是不是太过于无趣?
有一些表达,让人有点感觉一种疏离和陌生,比如作者在感觉到朋友文展的异样时:
“我的心里隐隐觉得,他的脑子或者心里有种异样的东西,说不上那是不是病,但我害怕自己会被传染上。”
“我突然很不愿意再和他聊天了。和他说话,就如同和一个人在水里纠缠,你拉着他,想和他一起透口气,他却拉着你要一起下坠。”
除了少了一些真诚和温情,多了一些夸大和漠然,甚至仔细琢磨好像还多了一些作者在叹惋之余的一丝丝优越感?
读小时候玩伴这些故事的时候,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闰土》,同样是忆过往,但鲁迅的故事似乎更多了一些温暖的令人向往的东西和情感存在。
此外,后半部分故事无一例外的悲剧结尾,让人感到压抑。就像张美丽,总觉得她似乎代表着现在很多人性被现实残酷生生磨灭的例子,从头到尾她并没有损害过任何人的利益,甚至很多人在享受她带来的方便的同时,却对她进行谩骂和侮辱。
还有作者描写的那些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文展、厚朴、阿小,他们有生活在社会底层却努力想要摆脱自身困境的,有曾经生活在优渥家庭里最后却家道中落回到农村的。
这些故事的悲剧结尾,忍不住会让人产生疑问,既然底层生活的人最终也逃不过宿命的安排,那千千万普通人的努力奋斗还有何意义?
书中有一句话:
有时我觉得,挣扎是无效的,但有时我又觉得,纵使挣扎无效,也还是要折腾出点声响,让那些残忍到近乎不能改变的东西,知道它们所束缚的,是一条怎样鲜活的生命。
04
读完这本书,过了几天,依然是以一种略显矛盾和复杂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杂记。
但无论如何,正如作者在后记《我想看见每一个人》中所言:
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
总体而言:
荐读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