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顾佳都搞不定的当妈憋屈,这本书教你搞
TUhjnbcbe - 2024/7/10 0:38:00

电视剧《三十而已》中,顾佳对钟晓芹说:“当了妈以后,你最大的感受就是憋屈,憋屈在一个叫妈妈的头衔里。”

一语道出了许多妈妈的心声。

龙应台说:谁能告诉我做“母亲”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像一匹野狼,不能没有它空旷的野地和清冷的月光。

成为妈妈后,你是否也曾在做“母亲”和做“个人”之间痛苦地徘徊呢?

我们因身为母亲而幸福,也为失去自我而惆怅。

似乎,“母亲”这个角色必须牺牲一部分甚至全部的自我才能胜任。

荣格说:幻想光明是没有用的,唯一的出路是认识阴影。

我们为当妈妈而感到憋屈,是因为我们对现状不满,却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童年不缺爱》这本书告诉我们,做“母亲”与做“个人”并不矛盾,当我们通过“妈妈”这个角色去了解真实的自己,体验完整的自我,我们将不再被任何身份所束缚,不再为当“妈妈”而感到憋屈。#育儿书籍#

《童年不缺爱》告诉我们,学会爱自己,才能让孩子的童年充满爱。

《童年不缺爱》作者项目是科恩亲授游戏力育儿师,美国认证正面管教讲师,本书中她将所学专业知识与自己的养育实践相结合,在她笔下,育儿不止是付出,“妈妈”不再是束缚,这本书带领着我们通过育儿中的各种情境、冲突,认识自己,体验更完整的自我,获得真正的自由。

1.通过育儿冲突修复童年创伤

为人父母,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只要听见孩子嘟嘟囔囔,我们就非常烦躁,忍不住对他吼:“能不能好好说话?”

带孩子去兴趣班,见别的孩子上课时大方地发言,自家孩子却羞涩、退缩,我们就忍不住指责孩子。

看到孩子被别的小朋友欺负而不还击,就义愤填膺,冲上去为孩子争取权益?

不仅是与孩子的冲突,有时候因为育儿方式不同,我们还会和家人产生冲突。

心理学告诉我们,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情绪触发点”。它指的是当前的某件事情突然自动引发了我们的强烈反应,但是这个反应的出现并不是基于当下的情况,而是基于一些过去的经验。

情绪触发点主要包含三部分:触发点、反应和反应来源。

作者推荐我们使用情绪触发点觉察表格,来帮助我们在情绪失控之后进行自我觉察。

情绪触发点觉察表格

比如说孩子哭可以是一种触发点;我们的反应是心烦、着急、挫败;反应的来源也许是在我们小时候,发泄负面情绪是被父母禁止的,甚至我们只要流露出负面情绪,就会受到惩罚。所以,一看到孩子哭,我们小时候难过的记忆就被唤醒,让现在的我们感到格外难受与煎熬。一旦我们抽丝剥茧看到情绪触发点的反应来源,就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减少情绪爆发的次数。——《童年不缺爱》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发现,每次老公用含有恐吓的语句教训女儿时,我都会非常焦虑,有几回甚至为此情绪激动地跟老公吵起架来。妈妈疼爱女儿是很正常的,但是我的反应太大了,这么大的情绪起伏,也是一种信号,提醒我该去看看背后到底有什么。

我根据情绪触发点觉察表格进行了记录:

触发点是:老公教训女儿时用了恐吓的语言。

我的反应是:感到非常焦虑、恐慌、愤怒。

接着,我开始思考最有可能触发我的情绪的原因是什么。

我仔细想了想,在这件事上,我内心的信念是:父母应该好好跟孩子说话,我担心吓唬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但这不足以令我感到恐慌和愤怒。

我接着思考,想到了小时候跟母亲之间的交流,母亲会因为我不听话而吓唬我,由于吓唬的效果非常好,便常常用这种方式来教训我。

所以当我看到老公教训女儿的话语中包含了恐吓,看着被吓唬的女儿,就好像我自己回到了无能为力的童年时代,内心的恐慌再次涌上心头,潜意识里对母亲那种做法的愤怒,也移情到了老公的身上。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我就能以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和家人。

后来老公教育女儿时,我客观地观察女儿的反应和老公的情绪。事实上,老公和女儿的交流过程中,女儿比我冷静得多,过去的我才是三个人中情绪最激动的。

作者告诉我们:情绪是一股流动的能量。

我们曾经在某些时候受过伤,压抑过恐惧与愤怒,当时或许是把负面情绪“按”下去了,但多年之后,当生活中出现了类似的情景时,往日那熟悉的感觉、不好的情绪又会重新冒出来。

学会情绪触发点觉察表格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很多的内在情绪模式和未被满足的需求。

因为被照见,我们就有机会让每一次的育儿冲突都成为修复童年创伤的契机。

2.觉察自责,学习无条件的爱自己

心理学家认为: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是塑造安全感的基础。

可是无条件的爱从哪儿来呢?

作者告诉我们:爱自己是基础,我们给不了别人自己都没有的东西。

育儿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而自责,有时候因为孩子生病,我们心疼得自责;有时候因为陪孩子太少,我们内疚得自责;有时候因为家里太乱,我们沮丧得自责。

生活在信息时代,朋友圈和网络中的完美妈妈更是给了我们巨大的打击,为什么别人带孩子那么容易,自己却什么都做不好?

人类发展学教授克里斯廷·内夫在《自我关怀》一书中提到:我们从没有像虐待自己一样虐待过任何人。

消除自我批评的最佳方式是理解它,对之抱以关怀之心,并代之以更为友善的反应。

针对这种自责,作者建议我们用“自我慈悲”的方法来关爱自己。

首先,觉察自己内心的烦恼。

比如,孩子感冒发烧了,意识到内心在责备自己:“都怪我昨晚没管孩子,自己先睡了,他才会着凉感冒。都怪我只顾自己,不负责!”想象着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审视这些烦恼。

其次,善待自己,像好朋友般安抚自己。

想象着,如果是朋友对我倾诉这样的烦恼,我会怎么安慰她?我大概会说:“困了想睡觉很正常,你也是人,也会累嘛。带孩子也不是你一个人的事,以后注意点就好啦。”将安抚朋友的话对自己多说几遍,用这样的方式宽容、善待自己。

最后,想一想共有的人性。

问一问自己:我是唯一一个因为孩子生病而自责的妈妈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由此可见,我并不孤单,有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有类似的烦恼。

当我们对自己体验到温暖和亲切之感时,我们也随之转变着自己的身心,再不会感到忧心和焦虑,很快就能回归到平静又满足的状态。

3.透过他人的评价了解自己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曾针对社会的现状批判道:“投身于物质商品生产的人会被计入社会的经济指数中,而在自己家庭中投身于培养健康、快乐、自力更生的孩子的人却不会被计入社会的经济指数中。我们创造了一个完全颠倒的社会。”

身为全职妈妈,我们被认为是“只需要带孩子”,“不够独立,只能依附丈夫”,是孩子形成“独立人格”的坏榜样。

就算是职场妈妈,也会被批评说“错过了孩子的成长”,“陪孩子太少”,是重视工作超过孩子幸福的“不负责任的妈妈”。

当妈妈“太难了”

现实题材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上映后引起广泛讨论,影片中金智英在生育后成为了全职妈妈。

片中有这么一幕,路人常常在她背后说“真羡慕她可以心安理得的当妈虫”,终于,在一次听到路人评价她为依附丈夫生活的“妈虫”时,她激动的冲上前去同对方理论:

“你认识我吗?我为什么就是妈虫了?”

“你对我有多少了解就随意置喙别人?”

“我经历过什么样的事情,遇到过什么样的人,心里又是怎么想的,你都知道吗?”

“为什么要花费力气来伤害别人呢?”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过度反应之下,必有双份攻击。

结合金智英的遭遇来看,路人的话本身对她是一种攻击,而她在这件事上其实暗藏了一种对自己的攻击。这样两种攻击加起来,就格外让人难以消受。

金智英内心觉得整天围绕着老公、孩子和家务的生活乏味无趣,虽然辛苦却没有实现自己的价值,一直渴望着重回职场。当内心对自身价值的怀疑,被路人挑明了说时,便感到格外气愤。

日野原先生说:如果不接触那些自己讨厌的人,那么我们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

遇到他人的指责,让我们愤怒、难堪的时候,我们正好可以借此机会了解自己,看看自己对现状有哪些不满。

是认为全职照顾孩子,失去了自我吗?那么不妨问问自己:“我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我有什么理想?有什么目标?我可以做些什么?”

是因为陪孩子太少而愧疚,怀疑自己不是好妈妈吗?那不妨问问自己:“我可以做些什么,让有限的陪伴变得更有质量?”

作者说:我们生命的意义是要舒展地成为自己,而不是在忍耐中取悦他人。

与其让别人来当裁判,定义我们做得怎么样,不如将这把衡量的尺子放在自己的内心。

当我们用自己认可的方式去生活,去育儿,去做妈妈,就不会再被他人的一两句评价左右心情。

写在最后

山本耀司说:“自己”这个东西往往是看不见的,你要撞上一些别的什么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当妈妈,并不意味着失去自我,相反,当妈妈会不断撞上新问题,反弹回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心心妈的这本《童年不缺爱》就是帮我们透过育儿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认识完整自我,实现精神自由的良方。本书有科学的心理学理论支持,有细致的育儿实践方法,更有作者多年的思考和个人对生活的反思与总结。

教我们育儿技巧的书很多,能帮助妈妈们从育儿中获得身心滋养的书却很少。

我们无法阻止波浪,但可以学会冲浪。

当我们能够通过育儿生活的冲突获得滋养,就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内心获得真正的自由。

1
查看完整版本: 顾佳都搞不定的当妈憋屈,这本书教你搞